词条 | 广西文场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广西文场分类:【传统文化】 曲艺的一种。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北部桂林、柳州一带。原是流行于江、浙一带的时调俗曲,约于清嘉庆、道光年间(1796―1850)传入广西。广西文场是坐唱曲艺,以唱为主,间有对白,分角拆唱。唱腔分大调与小调两类。大调有越调、思贤、南词、滩簧,总称文场大调。小调有“银纽丝”、“道春来”、“剪剪花”等49曲。伴奏乐器以扬琴为主,加上琵琶、三弦、笛子、二胡,称为“五架头”,另有板、碟子等。在演唱上,有“光”派与“瞎”派之分。 文场是一种清唱类型的曲艺,在广西桂林已有两百多年历史。清代乾隆年间,江浙等地民歌小曲传入桂林,与本地方言及民间音乐融合,演变成一种牌子曲类的曲艺形式。因音乐优美动听,唱词抒情细腻、优雅文静,故称“文场”。文场音乐中唱腔曲牌为主要声腔,分为“越调”、“滩簧”、“丝弦”、“南词”四大调和“满江红”、“马头调”等50多个小调唱腔。成套脚本和单出唱本一般用大调唱腔,一事一物的抒情小段则用小调唱腔。大调唱词多是整齐的七言、十言长句,小调唱词多是倚声填词的长短句。不同声腔曲调适应不同人物、情感,加强了表演艺术效果。文场表演以扬琴、琵琶、二胡、三弦、笛、笙、阮、筝等管弦乐器伴奏,所用击节乐器多为板鼓、碟子、酒盅等,显得十分文静典雅。传统长篇剧目有《琵琶记》、《西厢记》等,短篇代表作有《陈姑追舟》、《五娘上京》等。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