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广西民族学院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广西民族学院分类:【传统文化】 创建于1952年3月19日,原为中央民族学院广西分院,次年更名广西省民族学院,1958年始用现名。“文化大革命”期间被迫停止招生5年,粉碎“四人帮”以后恢复招生。广西民族学院由创建初期的只轮训政治干部和培养初级人才发展到现在,已设有16个专业7个系二个部,即政治系、历史系、中文系、外语系、数学系、预科部、干训部。另设有5个科研机构:民族研究所、广西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研究所、广西古籍研究所、铜鼓青铜文化研究所、世界语研究所。近年来出版著作46部,并编辑出版《广西民族学院学报》。校址在广西省南宁市。 成立于1952年3月19日。位于南宁市西郊,始称中央民族学院广西分院,1953年2月改称广西省民族学院,1958年3月15日定名为广西民族学院。学院设有大学本科政治、历史、汉语言文学、少数民族语文文学、外语、数学、物理、化学8个系;有政治教育、中共党史、行政管理、汉语言文学、壮语言文学、历史、文书档案、英语、法语、越南语、老挝语、泰语、数学、物理、化学、应用化学、民族学、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等18个专业;还有工商企业管理、瑶语、应用数学、电工电子技术4个专业班。8个系各专业分别设四年本科和二、三年专科。有4个部,即干部轮训部、大学预科部、中学部、函授部。学院有教职工1050人,壮族教职工占40%,专任教师500多人。有教授12人,副教授131人,讲师250人;在校学生3000人,少数民族学生占90%以上,其中壮族学生占64%。学院在长期办学中逐步形成了“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良好校风,重视专业基础理论、基本知识的教学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培养学生勤奋、严谨的学风和高尚的品德、情操;重视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尊重少数民族的语文、风俗和习惯。学院设有民族研究所、广西古籍研究所、民族心理研究所、铜鼓和青铜文化研究室、世界语研究室等10个学术研究机构。先后参与编写《中国百科全书民族卷》、《壮族简史》等一批著作,出版了《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瑶族文学史》、《壮族历史人物传》、《太平天国起义前的广西社会》等一批专著和教材。学院的民族学、自然科学学者与广西博物馆、中国科技大学的考古学、自然科学专家一道,运用现代手段研究铜鼓铸造的矿料来源的遗址,首次探明了广西北流型铜鼓的铸造遗址,填补了铜鼓文化研究的空白。学院先后与美国北依阿华大学、宾夕法尼亚州约克学院、泰国朱拉隆功大学建立了人员和学术交流关系;派出教师到美国、英国、日本、法国等国留学、进修、讲学;聘请了澳大利亚、英国、美国、法国、日本等国的专家、教师来院讲学、任教,开始接受学习汉语、壮文和研究壮族历史、文学的外国留学生,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对外开放单位之一。 是广西壮族自治区重点院校之一。坐落在南宁市西郊相思湖畔。校园占地面积8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广西民族学院成立于1952年3月19日,始称中央民族学院广西分院。1953年更名为广西省民族学院,1958年3月改称现名。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学院已成为拥有本科、专科、大学预科等多种办学层次的综合性民族高等学校。现设有中文系、政治系、历史系、外语系、少数民族语文系、数学系、物理系、化学系8个系,有干训部、预科、中学函授部等教学机构,开设15个本科专业、26个专科专业、8个函授专业。全日制在校学生4000余人,函授生1000多人;外国留学生数十人。有壮、汉、苗、瑶、侗等20多个民族的学生在校就读。学院重视基础设施建设, 申请90万美元的世界银行贷款及配套资金到位,办学条件不断得到改善。教学科研仪器设备齐全,师资力量雄厚。学院设有对外汉语与民族文化教育中心、培训中心、计算中心、电教中心。主要研究机构有民族研究所、民族心理研究所、广西少数民族古籍研究所、民族语言文学研究所、海通新技术研究所、应用化学研究所等共6个研究所及铜鼓和青铜文化研究室。图书馆建筑面积达1万平方米,藏书近100万册。现有教职工1100余人,其中教授、副教授近300人。编辑出版《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和自然科学版以及《广西民族学院院报》等。近年来,学院先后出版专著、教材850余部、论文8000余篇。完成科研项目1800多项,其中100多项获部委及自治区奖励。学院是自治区对外开放单位,国际学术交流和友好往来日益增多。学院与美国、英国、法国、泰国、越南等国家的10多所大学和学术机构签订了友好合作协议,建立了人员和学术交流关系。有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来院进行参观访问和各种形式的学术交流。先后聘请10多个国家的60余名专家教授来院任教、讲学或进行合作研究。学院也派出近百名专家和优秀教师到国外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留学进修、访问讲学或参加各种国际学术会议。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