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广韵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广韵

分类:【文化精萃】

韵书。全名《大宋重修广韵》。宋陈彭年等奉敕重修。五卷。增广《切韵》而成。成书于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收26100多字,分二百零六韵,平声五十七韵,上声五十五韵,去声六十韵,入声三十四韵。大体反映了中古语音面貌,释义简明,是研究中古音和推及上古音的重要资料。在汉语音韵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有详注本和略注本。以周祖谟的《广韵校本》最好。中华书局出版。

书名。全称《大宋重修广韵》。5卷。北宋陈彭年、邱雍等奉诏修订。成书于大中祥符四年(1011)。原为增广《切韵》而作。收26194字,注文191692字,分206韵,计平声57韵、上声55韵、去声60韵、入声30韵。所收之字,先释义,后注音。反切系统基本保持《切韵》原貌,保存了魏晋唐宋间语音,为研究中古语音重要根据,另文字训释亦多可取。

古代第一部官修韵书。北宋陈彭年等奉诏编撰。是在隋唐《切韵》 系韵书的基础上扩充增订而成,故全称为《大宋重修广韵》,简称 《广韵》,就是本《切韵》而广之的意思。全书共收字二万六千余个,分为二百零六韵,注解近二十万字,既注明反切,又解释字义,还分析字形,实际上是一部融形、音、义为一体的 “同韵字典”。这是它超过前代韵书包括 《切韵》、《唐韵》 的地方。《广韵》是隋唐 《切韵》 系韵书的集大成之作,审音辨韵精密严格,又是官修,是北宋的国颁标准,其它韵书都因此而废。但由于 《广韵》 篇幅较大,于是有便于携带的节本出现,名为《韵略》,意为 “《广韵》之略”。三十年后,北宋朝廷再次组织人力,对 《广韵》进行大规模修订,于是就有了一部更大的 《集韵》,收入五万三千五百多字,体例更加完善。同时,对 《韵略》 也重加修订,专供礼部主持的科举考试之用,故名 《礼部韵略》。《礼部韵略》 既然是国家颁布的考试标准,读书人十年寒窗,盼的就是能金榜题名,所以人手一部,成为最流行的书。《广韵》、《集韵》 以及 《礼部韵略》 的编纂,本来是为当时的读书人写诗作赋、准备科举考试提供一个标准,但后来却成为学者研究汉语语音演变的主要根据。尤其是 《广韵》,在我国现存的完整韵书中,是最古的一部,自然成为承前启后的阶梯。研究秦汉古音,要从 《广韵》往上推求; 研究唐宋以后的今音,要从 《广韵》 往下推求。近代学者黄侃曾将其比作文字学中的 《说文解字》。

现存的重要韵书,全名《大宋重修广韵》。它是陈彭年、丘雍等人奉诏于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根据前代韵书《切韵》、《唐韵》等增修而成,是中国第一部官修韵书。详本《广韵》共收26194字,注文191692字。五代以后,有了雕版印刷,北宋时又发明了活字版。印刷术的发展,使宋代的《广韵》大量流行,《切韵》《唐韵》等韵书逐渐失传,《广韵》保留了《切韵》与《唐韵》的序言。由于《广韵》是《切韵》的增订本,注音也沿用了《切韵》的反切,所以《广韵》的语音系统就代表了《切韵》的语音系统,《广韵》就成了研究汉语中古音的重要依据,清代陈澧作《切韵考》,瑞典汉学家高本汉研究中国隋唐时代的语音都是以《广韵》为依据。另外,进行方言调查,研究古今语音的变化,寻找方言与普通话之间的对应规律,都可以《广韵》为依据。所以,在汉语语音的研究上,《广韵》起着上推古音、下证今音的桥梁作用。

《广韵》是按韵编排的工具书,全书共分206韵。韵就包含声调,首先以四声为纲,按平、上、去、入分为五卷。平声字多,分为上平与下平两卷,上、去、入各一卷。平声共57韵(上平28韵,下平29韵),上声55韵,去声60韵,入声34韵。每卷卷首列出该卷所有的韵目,有的韵目下加注“独用”或与某韵“同用”等字样,如“东第一”下注“独用”,“冬第二”下注“钟同用”。这为文人选字用韵提供方便,对古代语音的研究以及后代韵书的编撰如韵目的合并等,都有帮助。每卷的每个韵目上面用一二三四……表示这个韵在本卷中的次第,如“一东、二冬、三钟、四江……”。每个韵内所辖字数不等。同一个韵中的字,主要元音和韵尾都是相同的,但是韵母不一定相同。韵不等于韵母。韵包含声调在内,声调不同韵就不同。所以古诗押韵时,韵脚字的声调都是一样的。韵母不包含声调,而可再分析为韵头(介音)、韵腹(主要元音)、韵尾。同一韵母的字必须韵头、韵腹、韵尾都相同;同一韵的字只要求韵腹、韵尾相同。所以,一个韵中往往包含几个韵母。同一个韵中,凡声母、韵母完全相同的字排在一起,为一个同音字组,唐人称为“小韵”,用小圆圈隔开(即在一组同音字的第一个字上面加小圆圈)。每一小韵所包含字数多少不等,每个字下都有释义。因是同音字,所以只在小韵的第一个字下注出反切,并用数字注明该小韵所包含的字数。《广韵》不但归并了同韵字、同音字,而且列出了异体字,辨析字形的正俗,释义中还引经据典,有的引文中保存了已经失传的典籍。所以它又兼有字书、类书的性质,同时是辑佚的重要参考。

现存《广韵》版本较多,流行的有张氏泽存堂本,古逸丛书本,宋刊巾箱本等。今人周祖谟以泽存堂本为基础,参考各种版本以及新发现的《切韵》《唐韵》残卷,对《广韵》详加校勘,成《广韵》校本,1960年由中华书局印行。

全名为《大宋重修广韵》。音韵学著作。5卷。大中祥符元年(1008)由陈彭年、丘雍等奉诏修撰。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官修韵书,也是集大成之作。颁行于大中祥符四年(1011)。

《广韵》的编排,是以四声为经、以韵目为纬。全书5卷二百零六韵,分上平声(二十八韵)、下平声(二十九韵)、上声(五十五韵)、去声(六十韵)、入声(三十四韵),各1卷。韵部之间,以不同的声调为区分,有相对固定的内在关系。一般来说,阳声韵都有平、上、去、入的四声搭配;阴声韵有平、上、去三声搭配。若不计声调的区别,以平声韵为基准,则共有五十七韵,加上独用的四个去声韵,则总共有六十一韵类。它是我国韵书史上分韵最多的韵书。此书韵目的来源和四声的相承,系根据隋唐以来的《切韵》等韵书修订而成的,故其书名即取义于“增广隋唐韵书”之义。其二百零六韵,一百九十三韵采自《切韵》;二韵与开元本《唐韵》增加的相同;十一韵与天宝本《唐韵》增加的相同。其韵目所用之字,则与《切韵》略有改易。《广韵》全书收26,194 字,注释文字191,692字,均统属于二百零六韵之下。此书在韵部之下,又析为声、韵、调完全相同的同音字(称为“小韵”或“纽”)共3,890组,大大超过了前代的韵书。仅正文字数即较《切韵》增加了14,994字。

《广韵》的声类繁多,其确切数目各家均有不同的说法,其具体分法,迄今尚无定论。《广韵》的韵类中,所包含的韵母的确切数目,也有不同的看法。《广韵》声类与韵母的繁多,其原因说法不一。一说认为此书杂凑拼合了古今音和各地方言音,而以当时的读书音――雅音为基准;另一说则以为当时的实际语音即为如此,此书只是忠实记录了当时当地的语音系统。

《广韵》的编排体例,以声调分卷;同声调字按韵分置;每韵内再分列同音字。每字之下的注释,依次包括以反切注音、引古书释义、据字书释形等。这一套完整的体例,为后世编制韵书确立了典范。《广韵》的韵目下,往往注有“独用”或“某韵同”,此系注明韵目使用的分合情况的。这说明此书既承继了先代的韵目分类,又为了切合当时当地的语音实际而采取了变通方法。这种“独用”、“同用”的规定,直接影响了后世韵书韵目的归并,并对后人研究唐宋间的实际读音,提供了重要的依据。此书的注释多引诸子百家之说、文物典章制度,尤其是对于州郡沿革,姓氏源流等更为详尽。它汇辑了丰富的训诂资料,所引古书,据称有270余种之多,其中多有亡佚之书,堪称训诂学之宝藏。

《广韵》之前的古韵书多已亡佚残阙,故此书不仅是研究中古音韵的基础,而且承先启后。可上溯古音、下推今音,为音韵学中最重要著作之一。《广韵》注本以中华书局1960年出版的周祖谟《广韵校本》为最善。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9:0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