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张爱玲――优雅叛逆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张爱玲――优雅叛逆分类:【风俗文化】 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其跌宕起伏的生命经历,缠绵悱恻的情感纠葛,造就了张爱玲的独特气质。那是忧郁中带着叛逆,冷漠中含着柔情,骨性高傲但又不失率真恬淡的心性,它令张爱玲的着装凸显出不流于世俗的特立独行。服饰在此时诉说出一种掩映在叛逆衣装下的高雅姿态。 在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张爱玲已成为颇具名气的女作家。与其脍炙人口的文章相比,她的衣着也是上海滩的热门话题。当时一家报刊曾刊登过一幅题作“钢笔与口红”的漫画。画中的张爱玲身着古装短袄,一脸淡然。旁书一行字,道是“奇装炫人的张爱玲”。足见其衣装留给人的印象之深。 在当时的时尚之都――上海,海派旗袍是最流行的女装。而张爱玲却全然不顾世俗评判,将旗袍穿出一种“另类”风情。她曾随手拿起大红大绿的床单,经简单缝连做成旗袍出门上街,而且只把旗袍高高的开衩处简单缀连,展现出对自我的高度欣赏与自信,这种勇气在今天看来依然令人惊讶赞赏。 张爱玲的奇装异服在当时颇具轰动效应,它曾使为《传奇》一书印刷的工人们停了工; 曾使一整条巷子中的人们争相观看;曾使自己身后经常追满看热闹的小孩子…… 对于自己的着装哲学,张爱玲说: “与民国时装的洋派相比,我更欣赏、眷恋古人着衣的那种婉妙复杂的调和。色泽的调和是中国人新从西洋学到的‘对照’与‘和谐’两条规矩――用粗浅的看法,对照便是红与绿,和谐便是绿与绿。殊不知两种不同的绿,其冲突倾轧也是非常显著的; 两种绿越是接近,看了越使人不安。红绿对照,有一种可喜的刺激性。可是太直率的对照,大红大绿,就像圣诞树似的,缺少回味。”又说:“现代的中国人往往说从前的人不懂得配色。古人的对照不是绝对的,而是参差的对照,譬如说,宝蓝配苹果绿,松花色配大红色……” 这种穿衣理念装扮出张爱玲最具代表性的两种服饰形象。余彬在《张爱玲传》中描写道:“伊人驻足而立,两手背在身后。张爱玲身上的服装是其‘最经典’ 的发明,即罩在旗袍外面的古式夹袄: 一袭拟古式齐膝的夹袄,超级的宽身大袖,水红绸子,用特别宽的黑缎镶边,右襟下有一朵舒卷的云头――也许是如意,长袍短套,罩在旗袍外面。张爱玲对那大袄尤其满意,我们所能见到她的许多照片,穿的都是这种大袄。《流言》的封面人物(实为张爱玲的又一自画像)最引人注目的仍是这种大袄。所收三张照片下面将《传奇》再版前言中的一句话作了题词: ‘有一天我们的文明,不论是升华还是浮华,都要成为过去。然而现在还是清如水明如镜的秋天,我应当是快乐的。’这与那件时装的剪影恰好映出张爱玲心境的两面: 一个有童心的好奇,于现世生活中尽情享受;一个早熟早慧,悲天悯人,时时意识到那‘迷惘的背景’,仿佛视见了未来的地老天荒。” 如果探究张爱玲着装的原因,可以看出其与态度有关,与名气无关,与个性有关,与潮流无关――她就是这样裹挟着自我,用才情维系着对服装、个性和生活的坚持。张爱玲的着装,就像其追求超凡脱俗的爱情一般――不问缘由,不问经历,跨越了时间与空间,超越了阶级与信仰; 也像她的作品,让人魂魄战栗,既将生活艺术化,又满怀凄艳哀绝;又像现在流行的概念词汇,既是“小资”,又是“布波”,她就是这样游刃于大俗大雅之间,活出了真我的精彩。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