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徽州文化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徽州文化

分类:【传统文化】

徽州文化系指徽州地区长期以来形成的经济、文化传统及与此相关的历史遗址和社会心态。徽州地区位于安徽、浙江、江西三省的交界处,古属《禹贡》所说的扬州之域,春秋时属吴,吴亡属越,越亡属楚,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在徽州地区置黟、歙二县,属会稽郡,楚汉之际属鄣郡,汉前期属吴国,汉武帝时属丹阳郡,此后屡有变更。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立新安郡,辖黟县、歙县以及分歙县东、南、西三乡而成的始新县(今浙江淳安)、黎阳县(今属安徽休宁)、海宁县(今安徽休宁)、遂安县(今浙江淳安县境),治始新,徽州有新安之称也由此而来。后政区变化,至北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年)改歙州为徽州,徽州之名开始出现,徽州既由歙州改称,又治歙县,而歙县又是徽州地区最先所立之县,故歙县又是徽州文化的主要发源地。唐、宋、元、明、清时期,徽州(歙州)或为州,或为路,或为府,区划基本稳定,治所一直在歙县,辖歙、休宁、婺源、祁门、绩溪、黟六县。徽州地区山地及丘陵占十分之九,境内峰峦耸峙,山势陡峻;新安江及其支流蜿蜒于山谷盆地之间,山水掩映,奇峭秀丽。因险阻天成,兵革少到,从东晋南朝开始,这里成为历代避兵乱的世外桃园,北方豪族大户纷纷迁入,他们与当地的原东越人相融合,逐步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徽州文化。由于徽州依阻山险,构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环境,迁入的大族及原东越人的酋长多以宗族、部落形式控制人民,从而造成了强烈浓厚的宗法色彩和秩序井然的宗族组织,于是聚族而居、尊祖敬宗、崇尚孝道、讲究门第成了徽州地区延续上千年的社会风尚,加上徽州为程朱理学的起源之邦,理学有了徽州宗法制度为基础,徽州宗法制度又有程朱理学为理论依据,二者相互激发,使得徽州文化的各个方面均带有宗法及理学的痕迹。徽州地区的文化教育从宋代开始不断发展,琴棋书画、篆刻金石、堪舆星相、剑槊歌吹者流,代有名人;清代徽州一府除官办府、县学外,有县塾社学562所,书院54所,既培养科举人才,又灌输封建道德思想和一般文化知识。文化教育的发展,使徽州出现了许多与此相关的产业和学派。被称为“文房四宝”纸、墨、笔、砚的主要生产基地在徽州,南唐后主李煜敕命生产的歙县澄心堂纸、李廷?墨以及宋代的汪伯立笔、龙尾枣心砚,都被南宋理宗列为贡品,使歙县文房四宝声名大振。时至今日,徽墨、歙砚仍与宣纸、宣笔同为中国文房四宝的代表,成为国内外艺林及鉴藏家收藏的珍品。独树一帜的新安画派、誉满医林的新安医派、名震京都的四大徽班、称雄商界的徽州商帮,以及徽派盆景、徽州竹编、徽派版画、徽派篆刻,无不体现徽州文化的独特魅力。尤其是徽州商帮,不仅以人数众多、资本雄厚、经营灵活、讲究信誉称雄明清商界,而且以“贾而好儒”为世人所重。明清时期,徽州尽管文化教育发达,但士人却并不汲汲于科举,以明代为例,全府二百多年中进士392名,尚不及江西吉安府在明前一百年中的进士数(450名)。徽州士人多将精力转入经商致富,成为全国瞩目的社会风气,也使得徽州地区能够在发展精神产品的同时,为后世留下较为丰富的实物遗存。屯溪程氏三宅,歙县老屋阁和绿绕亭,以及呈坎、郑村等地的明代民居,是国内明代民居的典型遗存,也是明清徽州家族组织、社会生活的历史实证。歙县许国石坊、棠樾牌坊群、郑村贞白里坊,反映了明清时期徽州的伦理道德观念。纵贯全境的旅游胜地黄山,给徽州文化增添了自然色彩,其碑林石刻,也是徽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今日,徽州文化正以它的厚重历史和独特个性引起海内外学者的重视,徽学作为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正迅速发展。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22:3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