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必然归宿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必然归宿

分类:【地域文化】

中央王朝建立土司制,目的就是借此使民族地区逐渐发生变化,最终还要废除土司制,即改土归流,没有土司制,也就不会有改土归流。所以从主观因素上看,土司制度的建立已决定了将来改土归流的实施。从客观上看,改土归流既是边疆民族地区社会发展程度有了提高的结果,也是长期以来汉族地区经济与文化的不断渗透之功,但用外力来确认这两方面的发展,既表现了中央集权及专制主义的进一步强化,也说明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多元一体格局的日益明朗化。

当然,土司制度本身也存在一些弊端。首先是前文已提到的缺乏监察制度,各方土司借天高皇帝远,自己又有军政大权的机会,多各自为政,借以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中央对他们难以调度。更有势大者,借而为反叛之事。也有的土司残暴无度,激起民愤。建立土司制的目的是加强边疆与中央的联系、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而土司借机拥土自傲,则适得其反。为此,在明代改土归流就已开始。在一些边疆民族地区,尚无改土归流条件,但当地土司又不听调度甚而至于反叛的,则分袭众建,即取消大土司,代以若干小土司,如前文提到的麓川平缅军民宣慰使司。

大规模的改土归流,则发生于清雍正年间(1723―1735),此后一直持续到清朝末年。雍正朝时的一些官员及当时的云贵总督鄂尔泰曾先后向雍正上书,分析了改土归流的益处,除可翦除暴虐不听从指挥的土司外,还可增加国家税收,剔除昏庸无能的继承者,国家可统一管理和利用自然资源,统一调配各地物产,以有资无,以丰助歉,以定食俸禄的流官代替搜括无度的土司。

当然,某一个地方的土司是否改土归流,并不完全依据其社会政治及经济的发展程度,由于是中央王朝主动采取的措施,其理由也各不相同,或是铲除桀骜不驯者,或是注销无嗣者,或是土民“请愿”改流,对土司“自请”改流者则宽大处理。

客观上看,改土归流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起到了积极作用,促进了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文化亦得到很大繁荣,在各民族传统文化中融进了相当内容的汉文化。各民族及汉族地理分布上的犬牙交错,政治上的统一归属,经济上的互为补充,文化上的互相交融,均在此期有了空前的发展。

当然,在有的地区,改土归流操之过急,如明初的水西土司;有的地区,则有始无终,如西双版纳土司,这与不改不同,不改,那么土司在当地仍是最高军政长官,而西双版纳土司在乾隆时已有名无实,却一直存在至解放初。对一些土司,清政府则用了一些手段,所谓的自愿或请愿,就是玩弄手段下的产物。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4:5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