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五爱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五爱wuai

我国社会主义阶段倡导的公德。“五爱”,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82)中规定的“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这是中国社会主义国民公德的主要规范。爱祖国,要求每一个公民热爱祖国的美好江山、悠久历史和文化,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中国人民解放军、热爱社会主义制度,忠实履行建设祖国、保卫祖国的神圣义务。爱人民,要求每个公民对人民要有深厚的感情,关心他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爱劳动,要求每个公民把劳动看作光荣的事业,以主人翁的态度,积极参加社会主义建设,自觉遵守劳动纪律,在劳动中要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爱科学,要求每个公民要懂科学,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自觉运用科学指导实践,充分发挥每个人的聪明才智,坚决地同迷信愚昧作斗争。爱社会主义,要求每个公民要充分认识到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要热爱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而忘我工作,同一切反对社会主义制度的思想和行为作坚决斗争。“五爱”教育是德育的基本内容,大、中、小学都要十分重视“五爱”教育。

五爱

又称“社会主义国民公德”。社会主义道德规范。1949年9月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提倡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全体国民的公德”。1982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将“爱护公共财物”改为“爱社会主义”。1986年9月《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将“五爱”列为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要求。

五爱

即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它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是每个公民应当遵守的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规范,是衡量和评价人们道德行为的基本标准。“五爱”作为国家提倡的我国公民应当遵守的公德,最初是反映在建国初期的《共同纲领》,即临时宪法第四十条中,当时提的“五爱”是: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由于其鲜明、朴实、合乎时代的要求,曾起过很好的教育作用,广大人民对它有深刻的印象。后来,“五爱”在1982年五届人大五次会议通过的宪法里被进一步强调,并将“爱护公共财物”改为“爱社会主义”。“五爱”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在全国各民族之间、工农之间、军民之间、干群之间、家庭内部和邻里之间,以至人民内部的一切相互关系上,建立和发展平等、团结、友爱、互助的新型关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在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爱祖国,就是要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具有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树立为祖国独立、富强献身的精神。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强国,是当前条件下爱国主义的中心内容。爱人民,就是要关心人民,爱护人民,为使人民摆脱贫困,逐步过幸福美好的生活,不断提高思想、文化水平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程度而积极作贡献。爱劳动,就是要为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忘我地劳动。爱科学,就是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积极从事创造发明;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积极依靠科技进步推动生产力发展。爱社会主义,就是在认识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由之路的基础上,不仅要坚信“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而且要坚信“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建设和发展中国”。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4:4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