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接受周余民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接受周余民

分类:【传统文化】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秦人首领襄公派兵护送有功,被封为诸侯,得到了“丰岐之地”的赏赐,并获准与其他诸侯国”道聘享之礼”。这样,在春秋战国社会大动荡的历史帷幕刚刚拉开的时候,秦人便以崭新的政治面貌登上了历史舞台,正式建立了国家政权,跻身于诸侯国之林。秦文化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所谓“丰岐之地”,即指西周过去的丰京和岐邑,也就是今天的整个关中平原,当时这里正处于戎狄文化与周文化激烈冲突的时代。周王室东迁之后,戎狄部族趁机展开猛烈的攻势,几乎占据了整个关中。故周平王封秦时讲:“戎无道,侵奇我岐丰之地,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史记?秦本纪》)。也就是说秦建国受封之地实际上是一“纸”空文,刚刚兴建的秦国在严酷的现实面前只有两种抉择:或者赶走、消灭戎狄,使秦文化在关中站稳脚跟;或者被戎狄赶走、消灭。屡经风雨、性格坚毅的秦人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前者。从秦襄公开始,秦人为了取得名义上属于自己的封地,操戈执矛,万众一心,同仇敌忾,一步一步地从陇西向关中推进,与戎狄部族展开了长期而艰苦的鏖战。这是一个充满血腥味的悲壮慷慨的年代,不知有多少秦人的优秀儿女战死在疆场之上。流传到今天的秦文化的壮丽诗篇《诗经?秦风》,对这一时期的历史风云有着深刻而生动的描述,其中既有胜利的乐章,也有失败的悲歌。经过数代人前后近百年的征战,秦终于战胜了关中的戎狄部族,建立起了一个以周原为中心,西起今甘肃天水,东至今陕西华县的千里之国。在挺进关中的途中,秦人一方面保留本族建国前的固有文化,一方面全面吸收周文化,并创造性地加以融汇贯通,使秦文化在新的基础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形成了强大的冲击波,向关东诸国文化提出了有力的挑战。

本卷第三章已经指出,秦人接受周文化,起始甚早。但那时因地域的局限,秦人吸收周文化并不专一,所受西戎文化的影响还较多。在进入关中之后,特别是自秦文公十六年(前750年)“收周余民”始,秦人接受周文化便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所谓“周余民”,指平王东迁后,留在丰、岐旧地的周人。他们保持着本族善于稼穑的农业传统,经济生活和文化素质都明显高于关中境内的其他部族。”收周余民”一方面获得了大量的劳动人手,另一方面也拥有了他们所掌握的生产技术与文化知识,从而丰富了秦文化的内涵。为了显示对周文化的景仰和笼络“周余民”的人心,秦文公还曾主动将“岐以东之地”献给地位业已一落千丈的周王室。到了文公之孙宪公时,又与周王室联姻,娶周王之女为妻,号曰“王姬”。这一切都为秦文化注进了新鲜的血液,极大地影响了秦国的社会结构和精神风貌,以致于到了秦穆公时代,向被山东诸国视为“戎狄之邦”的秦国,竟然以霸主之名而声威显赫一时,以“诗书礼乐法度为政”而洋洋自得。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9:55: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