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放爆竹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放爆竹

分类:【传统文化】

传统民间风俗。燃放爆竹的风俗在中国历史悠久,古人用火燃竹,使竹腔爆裂,发出哔剥之声,用以驱鬼避邪。火药发明后,人们将火药填充在竹筒或纸筒内,以药引燃发火药爆炸发声,故称“爆仗”或“炮仗”,然亦沿称爆竹。宋代,此俗尤盛,且渗入喜庆、娱乐的因素,宫禁、民间不仅在除夕、元旦时竞放爆竹,“声震如雷”,“喧阗彻夜”,而且还在其他岁时节日与喜庆娱乐时燃放。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周密《武林旧事》等书即载有观百戏、观潮时燃放爆仗、“水爆”的情景。宋代所放爆竹有沿袭古时燃竹者,如宋范成大《村田乐府》云:“截筒五尺煨以薪,当阶击地雷霆吼。”然更多者为火药爆仗。当时,人们已普遍用纸、麻、火药等为原料制作爆仗,街市上亦有专门制作、出售爆仗的商贩。其样式有百余种,分为单响和双响两类,并出现了以药引串连、燃时连响的鞭炮,如宋周密《武林旧事?岁除》载:“至于爆仗,有为果子、人物等类不一。而殿司所进屏风,外画钟馗捕鬼之类,而内藏药线,一?连百余不绝。”

表示喜庆的一种方式。爆竹,又称“爆仗”、“炮仗”、“鞭炮”,相传起源于“庭燎”。庭燎是用竹竿之类作为火炬,燃烧后,竹节里的空气受热膨胀,竹腔爆裂,发出劈啪声,以避恶邪。火药发明后,将火药填充在竹筒里燃放,产生了“爆仗”。宋代以后,人们普遍使用纸、麻、火药为原料制作爆仗,样式有百余种,分为单、双响,并有了鞭炮。这种习俗一直流传至今,并在全国十分普遍。

年饭过后是儿童最兴奋的时候,尤其是男孩子,因为这是燃放爆竹的时间。除除夕外,元旦清晨、元宵节等也是儿童们集中放鞭炮的时候。此外,如除夕接神、初二祭财神、初六商家开业等等,也要燃放鞭炮。北京鞭炮品种繁多,常见的有铁鞭、小鞭儿、机器鞭、大二踢角、铁杆二踢角、大旗火、小旗火、铁冲子、太平花、炮打襄阳城、炮打双灯、炮打单灯、炮打银龙、黄烟带炮、花盆、盒子等等。专供孩子玩的有滴滴金儿、黄烟儿、摔炮儿、“耗子屎”等等。滴滴金儿不爆不响,只是喷花,晚上放起来非常好看。有的孩子等不到天黑就在后门放起来,这样就留下一条歇后语:“门后头放滴滴金儿―――心急等不得天黑。”黄烟儿有两种,一种燃放后冒一股黄烟,另一种先冒黄烟,最后爆炸;耗子屎状如耗子屎,点燃后四处乱窜;摔炮儿一摔就响,比较安全;还有一种小画片式的花炮,上面印着小孩放炮、狗尾放鞭等图画,孩子买来,一边赏画,一边放炮。20世纪末,北京市区禁放烟花爆竹。

正月初一,俗称“大年初一”。当十二月三十(小月为二十九)夜亥时过后,进入正月初一子时即标志新的一年到来。旧时各家由男人开门,必争先恐后放爆竹,称“开门爆”、“开门炮”。从初一凌晨三四点起,爆竹声声比户不绝。爆竹声象征送旧迎新和开门大吉。在湖州,一般放四枚,叫“福禄寿禧”,放三枚叫“连中三元”;放六枚,叫“六六顺”。在温州一般先放小鞭炮一串,称“百子炮”,再放双声大爆竹。大爆竹只放三发,意谓可解除一年的疫疠灾晦,并表示迎接新年。在宁波,把爆竹叫“炮仗”。买炮仗就要买四个,放三个留一个,叫“备炮”。头响炮仗放得越响越高越好。在台州,开门燃放爆竹,称为“开门仗”。沿海岙口在船上值夜守岁时,若启锚辘轳将锚索收进一仞(约1.7米),称为“进一步”,也要燃放爆竹,俗称“开春”。在金华等地,男人必先起床,洗罢手、脸,用香烛拜过门神,然后开门,放开门炮,以驱逐一个名叫“年”的恶鬼,并迎来新年的开门大吉。开门炮若哑则认为不吉利。武义放炮仗必须双数,或二,或四,或八。东阳则取四放三,俗以三为多,余下一只,以讨新年有余之彩。衢州、永康等地,要放炮仗10只,同时在门上贴写“开门见喜”四字的洒金红纸。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6:2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