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族祭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族祭分类:【地域文化】 满族祭祀习俗之一。流行东北一些满族聚居地区。本为各姓氏宗族聚族祭祀,但各姓氏宗族祭祀因年代久远、居地分散,渐难进行。清代堂子祭初即为皇室爱新觉罗氏的族祭。此祭由皇帝主祭,在亭式殿前立神杆拜天,其余皇室亲贵亦在殿前立有各自神杆拜天,各有定制,不得违越。每年正月初一、初三。每月初一于亭式殿上神殿挂净纸钱,供时鲜、上香叩头。十二月二十六日恭请神位供于堂子飨殿,至正月初二始,恭请神位入宫。 无定期。族祭有大小之分,小祭一年两度。民国九年(1920年)《英山县志》载:“门族无大小,皆有祠堂。春秋合族致祭……尊卑长幼井然,莫敢或逾。”清代《广济县志》载:“广济风俗大半聚族而居,虽在齐民,必先立祠。春秋祭祀,少长咸集,颁胙(肉块)均惠,有敬宗合食遗风。”大祭三年一次,一姓共大祖的族人参祭。祭期或重阳,或冬至。 族祭参祭人限于男丁。英山未嫁姑娘,罗田未成年外甥亦参祭。蕲春陈姓、黄冈熊姓及其他大姓规定,能入学而不入学的男丁亦不准参祭。族祭由房族长主持。祭费取自祖产。祭前扫祠堂、备祭品、筹划膳食。领祭设执事二人、引社一人、读祝一人。临祭,上香、献牲、击鼓、鸣罄、放鞭炮。族人按尊卑、长幼次序排列跪拜。大祭行“走礼”,礼生穿蓝衫,戴礼帽,8人一列,且走且唱(唱词是《诗经?颂》上的词句)。礼成,至一世祖坟台扫墓。归来入祠吃祭饭。亦有祭毕分胙者。 族祭一般都在祠堂内举行,祭祀本宗族共同的祖先。供品因家族的政治经济地位不同而异。宋、元、明、清时期,五品以上官员有用全猪全羊的。民间一般用猪头(代全猪)、鸡和鱼,还有其余的荤菜、素菜,有八碗、十二碗等,并有水果、糕点、茶酒。在祭祖的日期,平时紧闭的祠堂大门,全部打开。 人口众多的大族中,主祭与管事人员的分工很细致,有主祭人、司赞、司祝、司仪、纠仪等,分别管理祭事、主持、司仪、读祝词及管祭器、祭品、纠察纪律等事。杜月笙在1931年举行的家祠落成典礼及栗主奉安之礼时,为了显示他的特殊地位及显赫权势,仿照北洋军阀元帅府下设八大处的组织形式,成立了包括八大处的办事机构,由虞洽卿、黄金荣、王晓籁任总理;张啸林、金廷荪等7人为协理。一般的祭祖仪式大致为:(1)主祭人向祖宗神主、遗像行礼;(2)上供品;(3)宣读祝词;(4)焚烧明器纸帛;(5)族人拜祖;(6)撤去供品;(7)族人会餐。在祭祀过程中有的还有奉乐等。同本堂义庄第三章祠祀中规定,大祭日于宗祠创建人之本支中推选一人主祭,不拘行辈尊卑,其余依次随班与祭;大祭日族中必须每家一人到祠与祭,风雨无阻,若有3次不至者,应即察酌情形,分别议罚;大祭日与祭族人须于上午9时齐集祠中,各自随带楮币,毋得疏忽;祭毕即开午膳,每席菜以6荤2素,酒以一壶为限,概不准添,膳毕或即提议本祠事宜,无事各散。男子成婚礼,新婚夫妇应于第三日到祠告祖致祭,其祭品斟酌时宜,规定如次:(1)神龛前供荤菜两桌,祭毕祠中留1桌,还1桌;(2)土地神前用大小肉盘各1副,小肉盘祭毕即给祠役;(3)备香烛3副,二大一小,冥镪神龛前12贯,土地神前4贯。族人自成人以上之死亡者,均于百日送主入祠,祭菜2桌,半荤半素,其他祭品与成婚庙见礼同。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