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晏殊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晏殊分类:【传统文化】 北宋词人。字同叔,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景德元年(1004)以神童被推荐,赐同进士出身。历官太常寺奉礼郎、户部员外郎、翰林学士、太子左庶子、礼部侍郎、枢密副使。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因忤太后旨,罢知宣州,改应天府。次年召还,为御史中丞。庆历三年(1043)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次年罢相,以工部尚书知颍州、陈州,徙河南府。后以疾归,留侍经筵,仪从如宰相。卒赠司空兼侍中,谥“元献”。一生仕途平坦,生活优裕,执政稳健。虽无大建树,但知人善任,范仲淹、韩琦、富弼等皆出其门下。今存诗百余首,多半应制之作,流连诗酒,点缀升平而已。其文学成就主要在词,今存130多首。或写宴游嘉会,感物伤时;或写男女离情,怀人伤别。词意委婉,造语工妙,意象鲜明,韵味醇厚,有独特艺术风格。长于书法,其墨迹杂见于《群玉堂法帖》。原有集,已散佚,今存《珠玉词》、《晏元献遗文》。 北宋词人,字同叔。死后?“元献”,世称“晏元献”。抚州临川(今江西省抚州市)人。出生于宋太宗淳化二年(991),儿时有“神童”之名,七岁便能写文章。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张知白安抚江南,以神童荐之。帝召殊与进士千人并试廷中。殊神气不慑,援笔立成。帝嘉奖,赐同进士出身”(《宋史?本传》),时年仅十四岁。次年,召试中书,迁太常寺奉礼郎,后官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兼枢密使。至和二年(1055),病卒,时年六十五岁。晏殊仕途平坦,生活优越,其诗多为应制之作,使之立于文坛的乃其词。晏词虽与北宋初年大多数词人的词一样,承袭晚唐五代遗风,但其境界已脱出“香软密隐”。或写人生易逝之感慨,或写男女离别之愁绪,或写女性真实的情感与生活,虽内容尚窄,却无脂粉气,无怪王国维把晏殊的《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与诗经的《兼葭》等同视之,以为“意颇近之。但一洒落,一悲壮耳”(《人间词话》)。晏殊于词的主要成就还是在词的用语、造句、风格、气象上。他受南唐冯延巳之影响,用语雅洁,造句工妙,词境风流蕴藉,如“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浣溪沙》)、“楼头残梦五更钟,花底离愁三月雨”(《玉楼春》)等,意味深远,美不胜收。有《珠玉词》传世。《宋史》有《晏殊传》。 北宋政治家、词人。字同叔。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7岁能文。真宗景德初以神童召试,赐同进士出身,擢秘书省正字。天禧四年(1020)拜翰林学士,充太子左庶子,以道德文章佐佑东宫,由是参与机密。真宗卒,他建言章献明肃太后垂帘听政,官至枢密副使,因论事忤太后,留守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在任上大兴学校,教育诸生。累官至参知政事,太后卒,出知亳州、陈州,复召为御史中丞,迁三司使。庆历三年(1043),居相位,兼枢密使,名臣如范仲淹、欧阳修、韩琦、富弼等皆出其门,时值庆历亲政,他起了相应的作用。新政在谤议中废止,他亦罢相,出判州府。卒谥元献。晏殊笃学敏思,在当时文坛上地位很高,他文章富赡,以闲雅清丽为归。尤工诗,为杨亿所赏,誉为“南国生驺人比玉,梁园修竹赋凌云”(《晏殊奉礼归宁》)。诗风富艳雅丽,而不流于轻倩、浮浅,具西昆体风致。据称“编集乃过万篇,唐人以来所未有”(宋祁《笔记》),惜乎其集已佚。他的成就主要在词,为宋初词大家。他的词风清雅圆润,和婉明丽,近乎温庭筠与韦庄,也受冯延巳的影响。一生显赫尊贵,词作却并不沉溺于旖旎风光与繁华欢愉,而往往刻划了人类永恒的无可奈何的悲感。他的词作全是小令,虽大都是筵席聚会上的即景之作,却都出自肺腑,流露真性情。他也写男女的情,却并不浓烈香艳,而是含蓄隐约,令人回味。故而王灼以为:“晏元献公长短句,风流?藉,一时莫及,而温润秀洁,亦无其比”(《碧鸡漫志》卷二)。有《珠玉词》传世。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