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朱熹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朱熹

分类:【传统文化】

中国南宋哲学家、学者、诗人、文学评论家。字元晦,号晦庵,或称仲晦,别号紫阳。徽州婺源人,侨居建阳。父亲朱松,进士出身,历任著作郎、吏部郎等职。因主张抗金,被秦桧贬谪到饶州地方任职,未赴任。家庭生活素贫,年轻时依靠他父亲的朋友刘子羽为生。1148年考中进士,担任泉州同安县主簿、知南康军,秘阁修撰等职。他担任地方官总共九年,在朝廷任职仅四十天,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倾注在讲学和著书立说之中,集北宋周、邵、张、程理学之大成,成为程朱学派的主要代表,建立一个完整的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学体系。学识渊博,会诗、会词、识音律、善考证,而且在文学批评上颇有独特见解。其著作主要有:《周易本义》、《四书章句集注》、《楚辞集注》、《诗集传》,后世人编有《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朱子语类》等。

南宋哲学家、教育家。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别号紫阳。徽州婺源(今江西婺源)人。生于延平(今属福建)。绍兴十八年(1148)进士,历任泉州同安县主簿、知南康军,提举浙东茶盐公事、知漳州、秘阁修撰等职。受业于程颐三传弟子李侗,广注典籍,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以至自然科学均有研究。哲学上,发展程颢、程颐“理气”学说,兼采周敦颐、张载等人观点,集北宋以来理学的大成,建立客观唯心主义思想体系,世称程朱理学。朱熹认为“宇宙之间一理而已”,“理则为仁义礼智”,天地万物。三纲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即是说,“理”乃唯一最高存在。又断言“理在先,气在后”,“有是理,后生是气”;而且“自未始有物之前,以至人消物尽之后”,“理”均永恒存在。强调“明天理,去人欲”,“正气诚意”以“求仁”。朱熹理学,在明清两代被奉为儒学正宗,朱熹则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影响最大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其从事教育50余年,主张“穷理”、“读书”;而读书之法,则强调“循序而致精”、“居敬而持志”。朱熹还吸收当时科学成果,如采撷张载关于天包地外、地在天中的浑天说,提出关于阴阳二气的宇宙演化说、地质变迁说等独特见解。其博览和精密分析学风对后世学者很有影响。影响波及日本。德川时代,“朱子学”曾流行一时。朱熹著述丰饶,主要有《四书章句集注》、《周易本义》、《诗集传》、《楚辞集注》、《名臣言行录》、《资治通鉴纲目》,以及后人所纂《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和《朱子语类》等。

南宋学者、理学家。字元晦,一字仲晦,徽州婺源(今江西婺源县)人。侨居建州(福建建瓯县)。历事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累官转运副使、焕章阁待制、秘阁修撰,终宝文阁待制。他居崇安时,厅堂匾额称“紫阳书堂”,故称紫阳。又创草堂于建阳之云谷,匾曰晦庵,自称云谷老人。亦称晦翁。晚年居于建阳之考亭,作仓州精舍,自号沧州瘦叟。考亭为讲学之所,故人称考亭学派。其学出于李侗、罗从彦,尽得程氏之传,与张?、吕祖谦并称“东南三贤”。在宋儒中,他学识最称渊博,遍注典籍,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以及自然科学,均有研究。在哲学上,发展了程颢、程颐关于理气关系的学说,写了大量讲解儒家经传的著作,成为明清两代的官方哲学。其学说亦成为当时和后来的儒学正宗,其人被称之为朱子。在文学上,朱熹的文学批评主要是继承并发展了北宋道学家的主张,认为“文皆是从道中流出,岂有文反能贯道之理。”(《朱子语类?一三九》)认为道是本,文是末,重道而轻文,要求文章只能为道德心性服务,而其道德心性又全然是君臣父子。这于文学发展是极为有害的。但朱熹自己本是颇有文学修养的学者,其诗文创作及评论,并未僵化。他论李白诗有“自然之好”;论陶渊明诗平淡中有豪放,豪放而又使人不觉;不满江西派诗拘泥“出处”和“使难字”等作风云云(《语类?一百四十》)。其见解尚有独到处。他的诗文,清淡古朴,只是“头中气”多。生平著有《四书集注》、《诗集注》、《楚辞集注》,及门人辑录的《朱子语类》和清人编纂的《朱子大全》。研究资料可见上述传世之作及《朱子语类》、《朱子大全》等。

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字元晦,一字仲晦,晚年自号晦庵,别号紫阳。祖籍南宋徽州婺源 (今江西婺源县),出生在剑州尤溪 (今属福建建阳)。朱熹的父亲朱松从县尉做到京官,后因上书反对秦桧议和,被贬官发配到外地。朱松服膺二程的理学,这对朱熹产生了终生影响。但朱熹兴趣却非常广泛,据朱熹后来回忆说: “我旧时,总想无所不学,禅、道文章、楚辞、诗、兵法,事事要学,出入无数文字。”朱熹十四岁那年,父亲病故,家境陷入贫困,常常靠借贷度日。在这样的生活艰难中,少年朱熹励志向学,十八岁中举,十九岁获得进士资格。但他从政的历史断断续续只有十来年,而且主要是地方官,宋宁宗时曾担任过皇帝的侍讲,但很快就被罢免。他一生的绝大部分时间都在从事讲学和著述,致力于儒学的创造性转化,成为继孔子之后最博学的儒学大师。朱熹年轻时曾留心禅学,在福建同安任职期间,他认识了理学家李侗,思想为之一变。李侗是罗从彦的学生,罗从彦是杨时的学生,而杨时则是程颐四大弟子之一,“程门立雪”就是杨时尊师的故事。朱熹在三十岁时正式拜李侗为师,成为程颐的四传弟子。朱熹继承光大了程颐的理学传统,努力将儒学从神学的迷雾中解脱出来,使其成为包罗自然与社会的哲学体系,完成了儒学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转变。朱熹是一个充满怀疑精神和批判精神的思想家,他对汉唐儒学的传统以及后代学者的盲目迷信进行了猛烈的抨击,这种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甚至在二十世纪也依旧闪耀着光芒。顾颉刚等 “疑古派” 史学家在编辑出版多卷本 《古史辨》 时,经常在卷首冠以朱熹疑古非古的语录,来表达他们对传统史学的批判精神。朱熹否定了汉唐诸儒对儒教经典的阐释,以理学思想来重新注释这些经典,其中以《四书集注》 影响最大,是元明清三代钦定的 “圣经”。他也被尊为儒家圣哲,在孔庙中占有显赫的席位。但朱熹生前却没有这么幸运,朝廷曾宣布 “道学” 为 “伪学”,并加以严禁。直到他死后九年,南宋朝廷才改变了对 “道学”的态度,承认朱熹是 “有功于斯文” 的儒家大师。朱熹对后代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他在知南康军(今江西星子县) 时,在庐山创办“白鹿洞书院”,并亲自制订 “学规”,以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作为 “为学之序”。现代学者张君劢、冯友兰、钱穆等人对朱熹都非常推崇,如冯友兰说,他的 “新理学” 就是接着朱熹的哲学写下来的; 钱穆也说: “在中国历史上,前古有孔子,近古有朱子,此两人,皆在中国学术史及中国文化史上发出莫大声光,留下莫大影响。旷观全史,恐无第三人堪与伦比。”

南宋理学家、教育家、文学家、学者。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晦翁、考亭、紫阳。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侨居建州建阳(今属福建)。绍兴进士。朱松子。幼受父学,尝思考“天之上何物”。年十四,受业于胡宪、刘子?、刘勉之,阅读佛、道著述,涉猎诗文、楚辞、兵法等。年十九,登第授泉州同安主簿,点对赋税、加强城防、维护礼教、兴办学宫。31岁,正式受学于李侗,为二程四传弟子,专心儒学。绍兴三十二年(1162),上书孝宗,要求从格物致知、正心诚意做起,治国平天下,建议早日确定修政事、攘夷狄的国是。提出正朝廷、立纪纲、厉风俗、选守令的政治主张。反对和议,主张抗金。乾道三年(1167),为枢密院编修,受命视察水灾,请赈济民,主张设置社仓。淳熙二年(1175),鹅湖之会,明确与陆九渊的分歧,在“即物穷理”与“发明本心”。淳熙四年,《论语集注》、《孟子集注》编成,标志其哲学体系建立。淳熙五年,除知南康军(治今江西星子),值岁不雨,讲求荒政,修筑长江石堤,以工就食,全活甚多。访白鹿洞书院遗址,奏复其旧,为立学规,使之后来成为名著全国的四大书院之一。绍熙元年(1190),知漳州,刊刻《书》、《易》、《诗》、《春秋》与《四书章句集注》,改变风俗习惯和行“经界”核实田亩。四年,迁知潭州兼荆湖南路安抚使,恢复岳麓书院。宁宗即位,任焕章阁侍制兼侍讲。庆元二年(1196),因韩?胄排挤落职,其学被目为“伪学”遭到禁止,退居建阳考亭,仍日与诸生讲学不休。其学融会贯通百氏,形成博大精深之体系,自谓为帝王之学。(虞云国)

哲学思想 朱熹认为太极包含理气,理气相依而不分离,但肯定“未有天地之前,毕竟是先有理”。以理为宇宙本原。平时强调“理与气本无先后之可言”,“理在气中”,“若气不结聚时,理亦无所附聚”。指出理气先后之说,只是一种相似之论,非其本然之状。理气与万物关系,为气流行生化为物,太极之理化为万物之理。万物之理气,不同于作为其本源而无生无灭的太极理气。气与物无不相分相成,每一层次都一分为二,节节如此,至于无穷,皆是一生二。处于对立统一中的大小不一的各类事物,有化和变两种运动形式,化是渐渐消失的量变,变为顿断可见其异的质变。人禀理气而生。理在人为性。人性两重,由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组成。论天地之性,则专指理言;论气质之性,则以理与气杂而言之。理至善,故天地之性本善,气有清浊昏明,故气质之性有善有恶。性恶表现为追求情欲的满足,与天理之性的善相矛盾,故有天理人欲之辨。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亡。主张通过格物致知的方式和居敬穷理的途径,提高道德修养,革尽人欲,复尽天理。这便是仁。但并不绝对地认为人的一切欲望都是罪恶的情欲,“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只要求人把需要限制在个体生存的基础上。(贺圣迪)

经济思想 朱熹承认欲求富贵、厌恶贫贱,是人之常情,却提出道和仁作为君子对于贫富的标准。富贵与贫贱的取舍,要不贪不厌,合乎于仁。于道不当富贵,虽富贵不处;于道当贫贱,应安贫乐贱。进而说明,“民富,则君不至独贫;民贫,则君不能独富”,说明民的贫富与君的贫富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体现出将浓厚的道德观念贯彻进经济思想的鲜明倾向。他指出财富来自生产劳动,其主要部门是农业,故州县官吏“以劝农为职”,要使民有食,必须组织和管理农业生产,包括不误农业季节,改造土壤和种植方法,兴修陂塘水利,保护耕牛,根据地宜多种经营,奖励垦荒。分配要“薄取于民”,消费宜“俭奢适中”。国家财政要开源节流。开源是发展生产增加收入,不是增赋加税。要省赋、减役、赈济。节流为节约财政开支。并希望推行井田制,走向三代盛世。

政治思想 朱熹认为三代之时,天理流行,实施王道政治。后世人欲横流,政行霸道。基于这种天理退化史观,认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在元会运世中不断循环。世道无论是好还是坏,政治总是“号令”和“刑罚”以及二者的兼施。认为君主要按天理启示行政治民,扶持天理。提倡尊君以维护其权威,又以修德来限止权力过分膨胀。主张集权与分权并行。在中央得以防止地方割据、尾大不掉的前提下加强州县的政权、兵权、人权与财权。无论是地方还是中央,为政治民要德刑并用,德礼使民日迁善而不知,政刑使民远罪。要从安抚和镇压两方面来统治人民,需要选拔合格的人材来任职,实行“任贤使能”的用人原则和改革学校、科举制度的选拔方法。(虞云国)

法律思想 朱熹主张“存天理,灭人欲”。认为三纲五常乃天理民彝之大节,治道之根本。将其奉为社会的最高道德标准。违反三纲五常,就是违背天理,大逆不道,必须予以严厉惩处。主张凡有狱讼,必先论其尊卑、上下、长幼、亲疏之分,然后再听其曲直之辞。如以下犯上,以卑陵尊者,虽理直不予宥庇;其理曲者则罪加普通人一等。他还说:“凡听五刑之讼,必原父子之亲,立君臣之义以权之。”主张以礼决狱,把礼的原则纳入法律之中,使礼法典化。他坚持儒家传统的德主刑辅思想,认为政乃为治之具,刑为辅治之法,只有德礼才是治世之本。反对一味任刑,强调教化作用,主张明刑弼教。提倡“严刑以为威”思想,认为刑轻不足以制止犯罪,故执法要严。他还主张限制赎刑的施行,赎轻罪而不赎重罪。建议恢复肉刑,认为实施肉刑,罪犯肢体虽残,但生命却得以保全,并可绝其今后为乱的基础。认为人治比法治更为重要,天下没有无弊之法,关键在于得人,得人则天下治。主张改革弊法,认为法久就会生弊,因此需要更改。但改革“必以仁义为先,不以功利告急”,即不能违背天理。(戴建国)

教育思想 朱熹认为学校教育目的在于“明夫性命道德之归,行于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之间,而推之以达乎君臣、上下,人民、事物之间,必无不尽其分”。教育要因人而异,对“成人”、“中人”、“富人”、“懒人”,要有不同目标和方法。按照人的年龄、心理及理解能力,设小学和大学两类学校,进行不同内容的教育与教学。强调“教必有法”,要因教施材,让学生自去读书、求索、理会、体察、涵养。当其有疑难时,与之商量,起引路人的作用。又注重在授业、解惑时,多“践履”、多“躬行”,来加深理解。关于读书方法,注重循序渐进、虚心戒骄、温故知新、学思配合、读书与体察结合,识得大义,得他滋味。(贺圣迪)

文学成就 在文学批评上,朱熹反对文以贯道说,倡导文道一贯说,认为文道不能分开,“这文皆是从道中流出,岂有文反能贯道之理”,对唐宋古文家重视文的作用表示不满,以为是“弃本逐末”。论诗重言“志”,主张诗中有道德修养,自成佳作,故强调质朴自然,反对从形式上论工拙。他在对《诗经》、《楚辞》的文学研究中尊重事实,遵循文学特有的规律,重视文学反映现实及抒情言志的作用,表现出求实精神。他的诗作在宋代理学家中艺术性最为可观。他重古诗而轻近体。五古语言冲淡自然,风格雍容中和,长于以白描摩写自然景色。其七绝诗风清新明丽,颇有情景交融、韵味幽长之佳构。尤擅以比兴手法写客观景物,寓议论哲理于生动的形象思维中,给人启迪而饶有诗味,开拓出宋诗说理的新门径。其散文长于说理,文风近曾巩,结构紧严,论证缜密,语言平实。记事写景的短文则细致准确,颇具文艺性。(虞云国)

自然科学成就 朱熹涉猎《黄帝内经》、《灵宪》、《周易参同契》等历代科学技术著作,于《梦溪笔谈》和《正蒙》钻研尤深,又注重浑天仪、地图,从事实地考察,在宇宙形成、天文、地理、动物、植物、医学等方面,都有所创见。认为事物的生成变化是一个气化过程,气在运行相磨旋转中,形成天地、日月、星辰。地球由水火之气演变而来,由软为硬、由柔变刚,浮于气中,因二气推动而有升降,影响昼夜长短。又曾较科学地解释日月蚀、虹霓与潮汐等现象之成因,以高山上螺蚌壳的化石论证海陆变迁。多方面的成就,与他讲究格物致知相关。他认为上而无极太极,下而至于一草一木、昆虫之微,亦各有理。一书不读,则缺了一书道理;一事不穷,则缺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缺了一物道理,须着逐一件地理会过。

朱熹是宋代乃至中国古代文化史上一位百科全书式的文化巨人,在世界文化史上亦有着广泛的影响。他在哲学、经学、史学、文学、教育、自然科学等领域都卓有建树。其理学是古代哲学发展史上重要一环,他提出的教育理论与方法至今仍可资借鉴,在其他方面也多有真知灼见,值得进一步探索。其“存天理,灭人欲”的伦理思想则过于压抑人性,给后世消极影响甚大。在明清时代,朱子学被视为儒学正宗,成为封建统治阶级的理论。其学说还流布海外,影响日本、朝鲜等国。著作宏富广博,主要有《四书章句集注》、《周易本义》、《诗集传》、《楚辞集注》、《韩文考异》、《通鉴纲目》、《伊洛渊源录》、《名臣言行录》、《追思录》、《周易参同契考异》等,后人编纂有《朱文公文集》和《朱子语类》等。200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和安徽教育出版社联合出版了《朱子全书》校点本,搜集朱熹著作最为完备,颇便使用。(贺圣迪)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21:1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