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正一道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正一道分类:【传统文化】 道教宗派之一,由天师道演变而来。西晋怀帝时,张陵第四代孙张盛移居江西龙虎山,尊张陵为 “正一天师”,龙虎山天师道的掌教天师由张陵的子孙世代相传,至南宋时,大约在第三十五代天师张可大掌教前后,龙虎山天师道改称为正一道。为什么要改称正一道呢?据说是因为天师道在唐宋以后,渐渐堕落,道教人士为了号召信徒恢复古朴的道教遗风,便直接采用天师道信奉的经典 《正一经》来作为新教派的名称。正一道与其前身天师道在基本信仰与仪式上没有根本差别,都崇拜鬼神,画符念咒,驱鬼降妖,祈福禳灾,以传承天师旧法、从事符?斋醮为职事,但正一道对天师道的道规却进行了重大改革,明确规定以 《正一经》 为最高经典,道士不必出家,也可以娶妻生子,非斋戒日可以吃荤,所以,这一派的道士被人称为 “火居道士” 或 “俗家道士”。南宋理宗曾经敕命张可大负责皇宫祈福禳灾等道教仪式,因此龙虎山正一道就压倒了其它道派,成为南方最有影响的道教宗派。元世祖忽必烈也曾经派使者去会见张可大,向他请教未来的形势。这位神通广大的正一道教主说: 二十年后天下必将统一。公元1271年,忽必烈正式建立元朝,他特地召见了第三十六代天师张宗演,一再赞扬张可大的英明预见。所以,在元朝,正一道的地位非常高,朝廷管理道教的最高机关集贤院的主管,多由正一道天师出任。明清两代,正一道虽然时有危机,例如明宪宗时,第四十六代天师张元吉曾被朝廷逮捕,但一直号称 “总领江南道教”。进入民国后,正一道还是南方道教的霸主,直到1949年第六十三代天师张恩溥移居台湾。 源自于汉末张道陵的“正一盟威之道”,初时被俗称为“五斗米道”,东晋南北朝称为“天师道”,道教尊张道陵为“正一平气三天之师”。书称崇奉张道陵之道的殷仲堪、杜子恭皆宗事正一。上清派的宗师潘师正曾谓自陶隐居(弘景)传正一法。隋唐以来,道士从受道教经?,皆始自正一经?再为升迁(见《三洞修道仪》)。《元史?释老传》说:“正一天师者,始自汉张道陵。”自张道陵第四代孙张盛于魏从汉中还居江西龙虎山,开正一宗坛,其子孙就世居山中,传衍道教。唐宋以后,成为正一道的中心。唐天宝七年(748)册赠张道陵为“太师”。宋大中祥符年间敕改龙虎山真仙观为上清观,赐二十四代天师张正随“真静先生”号,吏部尚书王钦若为其奏立授?院于京师。宋理宗敕命三十五代天师张可大提举三山(龙虎山、茅山,轼皂山)符?,兼御前诸宫观教门公事。龙虎山正一天师从此又统领上清、灵宝等江南符?诸派。元代,元世祖命三十六代天师张宗演“主领江南道教事”。元成宗大德八年(1304)授三十八代天师“正一教主,主领三山符?。江南诸道派遂统称正一道,以龙虎山正一天师为代表,北方新兴起的全真与正一道并称为道教两大派。明朝敕封龙虎山正一天师为“正一嗣教真人”,命掌天下道教事,较元时的地位又有提高。清初沿用明例,乾隆朝正一真人被廷臣劾降,由后正一道,乃至整个道教在形式上遂不断呈式微之势。正一道奉《正一经》为主。正一之义,是从正以证道。道经称是为伐诛邪伪,整理鬼气,统承三天,佐国育民,与天下万神分付为盟,悉承正一之道的真一不二之道(《云笈七签?二十四治序》)。其经教符?、斋醮炼养之理无不发端于此。并几经变革,虽然是以符?、科教之说为主,但亦重炼养,在发展中还不断吸收和融合了诸道派的炼养及符法新说,三十代天师张继先既通内丹炼养,又精符?雷法,主张炼养与符法融合相参。四十三代天师张宇初在《道门十规》中教诫行法者须首重人圜静坐,参究性命之微。在科醮方面兼融了上清派的存思,灵宝派的祭炼法。并受儒家伦理、心学、理学,以及佛教禅宗的影响,与中国传统文化交融在一起。其人道者从师后,皆须得受经?科戒,方算有了道位。道士可居家亦可出家山居。 道教符?各派的总称。亦称“正一派”、“正一教”。源于东汉末年张陵所创“五斗米道”。相传张陵在四川鹤鸣山(一作鹄鸣山,今四川大邑境内)得道,受太上老君所授《正一法文》等经文,传诸后世,故得“正一”之名。西晋永嘉年间,张陵第四代孙张盛移居今江西贵溪境内的龙虎山,尊张陵为“正一天师”,以奉持《正一经》为主,由此称为“正一道”。唐宋以后,南北天师道与上清、灵宝等道派逐渐合流。元成宗大德八年(1304年),封张陵第38代孙张与材为“正一教主”,总领三山(龙虎山、轼皂山、茅山)符?。此后,凡是道教的符?各派统称正一道。以《正一经》为主要经典,崇拜鬼神,画符念咒以“驱鬼降妖”、“祈福禳灾”,得到历代统治者的扶持,流传较广。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