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汉人对秦文化的反思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汉人对秦文化的反思

分类:【传统文化】

秦以法家思想治国理政,很快灭掉了六国,统一了天下,获得了极大的成功。然而偌大的秦帝国,只经过短短的10多年时间,便又土崩瓦解了。面对这一空前巨大的兴亡变化,继秦而立的汉王朝的君臣们,不能不对秦的统治思想认真进行反思。大家知道,在文化中思想是主干,任何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创造,都离不开思想的指导与影响。因此,汉人对秦治国思想的反思,实际上正集中体现了对秦文化的反思。

最早进行这项工作的要算陆贾。他本是楚人,以客的身份追随刘邦打江山,善于口辩,常常被派遣作为使者游说于逐鹿的群雄之间。西汉立国不久,他便向刘邦提出要用儒家《诗》、《书》思想治国的问题,受到一向不喜儒的刘邦的嘲骂。刘认为自己从“马上”得天下――即用武力夺取天下,“安事《诗》、《书》”?陆贾则耐心向其阐述从“马上”得到的天下不能再用“马上”的办法去治理的道理,列举商汤、周武这些古代圣君“逆取而顺守”的史实,说明只有“文武并用”才是治天下的“长久之术”,最后通过分析秦统一后仍任法不变迅速灭亡的历史教训,反问刘邦说:“向使秦以并天下,行仁义,法先圣,陛下安得而有之?”(《汉书?陆贾传》)这一席话,使刘邦有所省悟,于是让陆贾总结秦亡汉兴的经验,著之书帛,以为借鉴。史载,陆贾一共写了12篇,“每奏一篇,高帝未尝不称善,左右呼万岁,称其书曰《新语》”(《汉书?陆贾传》)。

从上述可知,陆贾主要批评秦的“任刑法不变”,认为统一后应该“行仁义”、“法先圣”。可惜我们今天见到的《新语》,乃后人依托之作,其内容已与原著不同,因此我们无法详知陆贾之说的细节。但陆贾对秦统治思想批评的大思路,无疑为整个汉人对秦文化的反思奠立了基调。

西汉一代,对秦文化剖解最为深刻、最具代表性的人物自然应数贾谊。 他是阳(今河南洛阳东北)人,18岁时即以突出的文才显名郡中,后被推荐朝庭,拜为博士,在文武大臣中年龄最少。每有诏令出下及遣议事,各位老先生未能言,他却一一应对自如,显示了超众的才华,受到汉文帝的赏识,一岁之中便被破格提拔为太中大夫。他写有一篇专门论述秦成败得失的大文章,叫作《过秦论》,集中反映了他对秦历史文化的基本观点。司马迁著《史记》,特将此文附于《秦始皇本纪》文末,用以表达自己的看法。在这篇洋洋数千言的论文中,其中心是批评秦“仁义(或作仁心)不施”,不知“攻守之势异也”的道理。贾谊讲:“秦离战国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无异也。孤独而有之,故其亡可立而待。”在他看来,“其道不易,其政不改”,就是造成秦亡的根本原因。换言之,即是说应该“守”的时候,却仍然采用了“攻”“取”的做法。这里所谓的“攻”“取”是指秦的打天下、统一天下,而所谓的“守”则指其坐天下、治理天下。秦统一后,仍旧用打天下时所实行的法家的功利主义、实用主义措施来治理天下,结果“成败异变,功业相反”,遭致“一夫作难而七庙堕”的下场。显然,贾谊的这些看法与陆贾的观点,是一脉相承的。

以上陆贾、贾谊两个实例,在汉代具有相当的普遍性。他们的观点,可以说是时人的共识。如果把这一共识用简洁的语言表示,即治天下需要儒家思想。事实上,这一共识在汉代,特别是在汉初,形成了一股强烈的时代潮流,就连素来轻蔑儒家的汉高祖刘邦,也不能不受其影响,在晚年以大牢祠孔子,向孔圣顶礼膜拜。当然,儒家思想在汉代地位的完全确立,是在汉武帝时期。其标志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至此,自汉立国以来对秦文化的反思,呼唤儒家思想的潮流,始告一个段落。

为什么汉人通过反思秦文化,要呼唤儒家思想呢?这还需要从儒家学说本身上去寻求答案。汉初著名史学家司马谈曾写过一篇《论六家要旨》的文章,其中分析儒家思想说:

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叙君臣父子之礼,列夫

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

这话讲得非常中肯。儒家的学说,因其“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故打天下时派不上用场;但天下太平,需要建立稳定的社会秩序时,这种学说便大有用武之地了。史载,西汉初建时,为法简易,群臣饮酒争功,有人酩酊大醉,当着皇帝的面胡喊乱叫,更甚者竟拔剑击柱,为此刘邦十分担心。这时叔孙通向刘邦进言说:“儒者难与进取,可与守成”,表示愿意征召一批儒者为汉王朝拟定朝仪。当新朝仪首次出台演示后,刘邦大发感慨说:“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汉书?叔孙通传》)从这件实例,不难看出儒家学说对于治天下确实有其特殊的功能。

尽管时代呼唤儒家思想,经过数代人的酝酿努力,儒学亦最终被定为一尊,但汉朝统治者心里明白,治天下如果完全实行儒家的“仁义”主张,也同样是行不通的。这里,仍需要严刑峻法,即需要用法家的一套办法,正如司马谈在《论六家要旨》中所说:“法家严而少思,然其正君臣上下之分,不可改也”。所以当“柔仁好儒”的太子刘爽向其父宣帝建议“宜用儒生”时,宣帝立刻变了脸色厉声训斥说:“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汉书?元帝纪》)宣帝所讲的“霸道”,即秦所奉行的法家思想,“王道”、“德教”、“周政”等均指儒家学说。这一席话,可谓把汉代统治者治术的底牌全盘托出。原来他们表面上独尊儒术,而骨子里仍然实行法家的一套主张。由此可见,汉的统治思想实质上依旧是秦的统治思想,只不过它吸取了亡秦的教训,给赤裸裸的这种思想又披上了温柔的外装罢了。这是汉代统治者比秦高明的地方。沿着这一思路继续考察,我们完全有理由认为,汉代不仅仅在制度文化上继承了秦,而且在制度文化赖以产生的思想文化方面同样也继承了秦――确切讲是更加完善地发展了秦的思想文化。至此,我们对所谓“汉承秦制”的理解,自然就更上升了一个层次。

最后,需要说明的一点是,汉人呼唤的儒家思想,汉武时定于一尊的儒术,已远远不是春秋末孔子创立儒家时的理论,也不是战国时代孟子的思想,而是经过了改造,糅合了众家之长,具有杂家特色的新儒家思想。它适应汉代统治者“霸王道杂之”及“大一统”的政治需要而诞生。如果我们用经典的儒家学说去理解它,那就大错而特错了。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22:0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