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洛阳白虎观会议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洛阳白虎观会议分类:【地域文化】 公元25年,东汉政权建立。东汉开国皇帝刘秀相信谶纬。谶纬兴起于西汉末期,是一种充满迷信色彩的政治预言,刘秀利用它来证明自己的政权是由上天早已作好安排的。他自己读谶书,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朝廷大事也“多以(谶)决定”(《后汉书?桓谭传》)。中元元年(56年)还“宣布图谶于天下”(《后汉书?光武帝纪》),当时士人,“争学图谶”(《后汉书?张衡传》),成为这一时代的新思潮。 光武帝的儿子汉明帝,笃好儒术,“十岁能通《春秋》”,即位初年,亲自在太学讲经,“诸执经问难于前”,参观这种帝王讲经盛典的人以万计。 东汉王朝既重儒学,也重谶纬,两者均为封建政治服务,但思想毕竟不同,互有抵触;儒学内部各派,也存在不少分歧,加上章句的繁芜,师说的混杂,在学人的思想中引起许多混乱,有调整和平衡的必要。汉章帝建初四年(79年),杨终建议朝廷博征群儒,论定五经,永为世制。于是在洛阳召开白虎观会议,中原学者参加的有楼望和丁鸿等人。楼望是陈留雍丘(今河南杞县)人,毕生讲经授徒,门生弟子多达千余人,当时称为儒学宗师。丁鸿是颍川定陵(河南偃城)人。在白虎观会议上,“章帝亲称制临决,丁鸿以才高,论难最明,诸儒称之,帝数嗟美焉。时人叹曰‘殿上无双丁孝公’。”会议进行了一个多月,谶廷命史臣班固编为《白虎通义》一书,共4.5万余字。 《白虎通义》将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问题,如礼乐、祭祀、征伐、 诤、耕桑、商贾、宗族、嫁娶、丧服等,立为44个专题,杂引谶纬、诸经及各家之说,以类相从,汇集在各专条之下,并对它进行解释,很像一部名词词典。但由于皇帝亲临裁决,它就具有无限权威,成为人人必须服从的法典。其主要精神在于: 1.论证君权神授。它说:“帝王德合天”,“王者,父天母地,为天之子”,因而具有至高无上的绝对权威。 2.宣扬三纲五常。三纲五常是汉代经学及纬书的共同中心,《白虎通义》中反复阐述“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观点,把它作为天经地义、万古不变的绝对真理。 3.强调尊卑等级,主张全国服从于皇帝一人,说:“君之威命所加,莫不从。”,如果触犯了皇帝的尊严,将遭到全国共诛,无所逃于天地之间。 《白虎通义》中许多观点都来自纬书。例如《春秋纬》说:“天之言镇也,居高临下,为人经纬”。《白虎通义》说:“天者何也,天之为言镇也,居高理下,为人镇也”。意思和文句,几乎完全一模一样。但是,在谶纬书中说古代帝王都是非人的神,把孔子也说成是一尊神,这种简单粗糙的提法,在《白虎通义》中都予以摒弃。他们认为,只有清除掉谶纬中极为荒谬的部分,才能为更多的人,尤其是士大夫阶层中的知识者所接受,更容易与儒家经学相结合。 洛阳白虎观会议,是为了解决儒经解说上异议纷歧,调和经书与谶纬之间的矛盾,存异求同、统一思想而召开的。希望通过这一行动复兴摇摇欲坠的儒学,挽救东汉面临的政治危机。但结果不但未能统一思想,反而是人心大乱,统治阶级自己也丧失信心。南阳范晔慨叹说:“章句惭疏,多以浮华相尚,儒者之风盖衰。”(《后汉书?儒林传》)儒学的衰退正表示人们偶像崇拜的减弱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增强,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