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陶真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陶真分类:【传统文化】 古代的一种说唱艺术形式。也作“淘真”。起源于南宋,时属勾栏伎艺。南宋西湖老人《繁胜录》:“唱涯词,只引子弟;听陶真,尽是村人。”明代流行于江苏、浙江等地。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熙朝乐事》:“杭州男女瞽者多学琵琶,唱古今小说、平话,以觅衣食,谓之陶真。大抵说宋时事,盖汴京遗俗也。”清代中叶,杭州、南京等地仍有演出。一般认为陶真系弹词前身,也有人认为是古代江南对一部分曲艺的统称。 宋元时期流行的一种曲艺表演。据《西湖游览志余》载: “杭州男女瞽者多学琵琶,唱古今小说平话,以觅衣食,谓之 ‘陶真’。大抵说宋时事,慎汴京遗俗也。”“陶”,本作“淘”,《西湖老人繁胜录》讲到教场等 “宽阔所在”路歧人的艺术活动时,指出 “唱涯词,只引子弟; 听淘真,尽是村人。”说明该艺术的题材、唱词都较通俗、易懂,歌词多七字句,为一般平民百姓所喜闻乐见。元代,其音乐形式又有所发展,在原七字句的歌词中间,又穿插进了《莲花落》的和声,如元末高明的《琵琶记》第十七出 《义仓赈济》就有一段关于陶真的对白和唱词的记载。陶真至明、清时仍还很流行。清李调元《童山诗集》 中的《弄鸟百咏》和捧花生《画舫余谈》 (1818)记南京孔庙前的百戏艺术,也都曾谈到 “陶真”,后演变发展成“弹词”艺术。 亦作“淘真”。宋代说唱伎艺名。由民间艺人表演,南宋时流行于江浙一带农村。《西湖老人繁胜录》记临安瓦舍伎艺云:“唱涯词只引子弟,听淘真尽是村人。”可能因其题材与文词较为通俗,故为村民所喜。然其演出详情不见宋人记载,作品亦未有流传,现只能据后人记载来揣摩其情形。明郎瑛《七修类稿》载:“闾阎淘真之本之起,亦曰:‘太祖太宗真宗帝,四祖仁宗有道君。’国初瞿存斋(佑)过汴之诗有:‘陌头盲女无愁恨,能拨琵琶说赵家。’皆指宋也。”明周楫《西湖二集?刘伯温荐贤平浙中》的“入话”云:“那陶真的本子上道:‘太平之时嫌官小,离乱之时怕出征。’”可见其唱词为七言诗赞体,以琵琶伴奏。宋陆游《小舟游近村》诗:“斜阳古柳赵家庄,负鼓盲翁正作场。死后事非谁管得!满村听说蔡中郎。”一般认为即是写陶真的演唱。明人还认为北宋已有陶真。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称:“杭州男女瞽者,多学琵琶,唱古今小说、平话,以觅衣食,谓之陶真。大抵说宋时事,盖汴京遗俗也。”此说虽为悬测之词而不见于宋人载籍,但并非不可能。陶真于元、明、清时仍流行于民间,并可能渐与明清弹词合流,成为弹词的前身。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