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神农本草经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神农本草经

分类:【文化精萃】

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简称《本草经》或《本经》。托名神农编撰,实际并非出自一人手笔,而是经许多医药学家汇集,加工整理而成。约成于秦汉时期公元前2世纪至1世纪间。全书收载药物365种,其中植物药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按性能和功效分药物为上、中、下三品。上品药120种,系无毒或毒性小的补养类药物;中品药120种,有的无毒,有的有毒,多兼有攻治抑制疾病和补养作用的药物;下品药125种,多系有毒而专用于攻治疾病的药物。简明记载了各类药物的正名、别名、性味、生长环境、药物根、茎、叶、花、籽的不同主治功用、收采时间、炮制贮藏方法以及服用注意事项等。概述了君臣佐使、阴阳配合、七情合和、四气五味(四气指寒、热、温、凉四种药性,五味指辛、酸、甘、苦、咸五种药味)等药物学理论。书中所列主治疾病涉及内科、外科、妇科以及眼、耳、喉、齿等方面疾病170余种。记载的许多特效药用,如麻黄平喘,当归调经,常山截疟,黄连止痢,水银治疥疮和大黄芒硝通便等,至今仍有临床价值,并为现代科学实验所肯定。该书总结了秦汉以前我国劳动人民长期医疗实践中的药物学成就,为我国本草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该书现存最早辑本为明代卢复辑本,流传较广的有清代孙星衍与孙冯翼辑本、清顾观光辑本以及日本人森立之辑本。清孙星衍等氏辑本较为完善。

亦称本草经。我国现存最早药物学专著。“本草”之名始见于《汉书?平帝纪》。《汉书?艺文志》未记“本草”,至南朝梁阮孝绪《七录》始著录《神农本草经》。书中所载郡县多为东汉地名,当系汉人所作。作者非一人,已无考,托名神农。原书已佚,内容借历代本草书籍转引得以保存。有明人卢复、清人孙星衍、顾观光、日本森立之诸辑佚本。所载植物药最多,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计365种(重复18种,实际为347种)。详述药物产地、别名、性味、功用、主治及配伍,疗效大多确实。据药物性能、使用目的,分上、中、下三品,体现出我国药物学最早分类法。序录中概述当时药物学基本理论,奠定中药学发展基础。见载本草经的药物,不少现仍广泛应用,其性能亦多为现代科学研究证实。日本田中长三郎《泰西本草及本草家》云:“被尊为西方医药界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知道的植物药只有238种,其业绩没有中国的神农大”。

药物学专著。全书3卷,作者不详,托名神农,因为我国古代有神农尝百草的传说,认为中国人民最早认识药物,引导人们用药物治病的是神农。事实上,神农是传说中的人物,一个人不可能“一日而遇七十毒”,不可能在一天内尝尽七十种毒物的。所以本书基本上可以说是众多的无名氏作者的集体创作。本书著成的年代,有较多的说法,其中大部分内容反映先秦时期我国药物学的水平,后来到汉代还有人不断地增加内容,一般均认为成书于汉代。

本书分为三卷。有关药物的分类,本书把所收入的365种药分成三类,称为上、中、下三品。上品药被认为是无毒,可以长久服用的补益药,共120味;中品也是120味,或无毒、或有毒,既可以治病,也可以补益身体;下品125味,认为是有毒性的,只能用来治病,不能补益身体。对于每一种药,都记载其性味、产地、别名、治疗功用。本书早已提到运用麻黄治喘,用大黄和芒硝可以泻下,用茯苓可以利尿,黄连治疗痢疾,常山可以治疟等等,都是最早的记录。另外,书中还提出用药的原则,如复方中君臣佐使药物的配合,药物的四气五味,并已提到用寒性药物治热性病,用热性药治寒性病等等。至于为什么书名叫“本草”,历代也有一些解释,由于全书中365种药,植物药占多数,计252种(占69%),而动物药只有67种(占18.4%),矿物药也只有46种(占12.6%),本草的名称表明用药多取自植物,所以把书名叫做本草经。该书著成后,流通了数百年,到唐代即已散佚,一直到明代,才开始有人加以辑复,现在流传最广的是清孙星衍和孙冯翼合辑的本子。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4: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