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祭祖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祭祖

分类:【传统文化】

对祭祀祖先的简称。旧时闽、浙、粤等地畲族十分重视祭祖,称作“做树头”、“做阳”、“聚头”或“学师”。每年夏历二月十五、七月十五、八月十五为祭祖日,有的还在端午节小祭祖。畲族除祭祀本姓祖先外,还虔诚地祭祀本民族的始祖盘瓠,表示对祖先的怀念,以及对子孙后代的训勉。畲族俗以祭祖为荣,祭过祖的人,男称“法师”、女称“西皇母”或“皇母娘”,社会地位高于常人。祭祖次数愈多,其社会地位愈高。祭祖一次者,准穿红衣;祭祖二次者,可穿青衣,头戴称作“方巾帽”或“孔明帽”的牛皮头冠,上绘龙、虎等,下沿有两条带子,这种人又称“赤老鼠”。凡祭过祖的人,可以取得一个法名,把法名、祭祖日期,写在一红布条上,系在祖杖(刻成龙头状,图腾崇拜标志之一)上,表示此人享有主持父母丧事,替别人做功德的资格。否则,即便是生身父母亡故,也无权主持父母丧事,只能当孝子,要请祭过祖的人,代替孝子治丧。

每个民族都有祭祀祖先的风俗,但祭祀的方法各不相同。贵州都匀市江洲区布依族每年农历七月十三日祭祖。各家从七月九日开始“叫饭”,即请祖宗灵魂回来吃饭,到七月十三日各家去为祖宗灵魂饯行。这天黄昏,人们在堂屋神龛边放一木桌,摆上猪头、半熟的公鸡和其他菜肴,斟一杯酒,旁边放上筷子。稍顷,泼酒于地,再供一碗米饭。入夜,在供桌旁焚烧封包,封包上写明亡者姓名及阳间某某送,每个封包须单独焚化,以免混杂而引起纠纷,给外祖家的封包须到门外烧。为表示虔诚,可杀一只鸡或鸭,滴血于地并在神龛下沾几根鸡鸭毛,再在门前地坪插香,香插越多祖宗越喜欢,但要留条通道。这天还要进行招魂仪式和打香瓜仗的活动。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麻江、隆昌一带侗家人祭祖则是十三年一大祭,三年一中祭,一年一小祭,祭时在农历十月或十一月的十二至十五日。侗家人把祖先具体化为祖鼓,每家族或每房族皆有一祖鼓,鼓内设祖先牌位,鼓身披一丈二尺彩红,祖鼓一般传给么房,获祖鼓保存权者负责祭祀活动。有专门的藏鼓房,鼓旁伴有芦笙、牛头等物。存放祖鼓之家禁忌很多,如不许乱叫乱喊,不许坐门槛,香火供品要不断等等。小祭时,请祭祖师、芦笙师及房族老人来行祭,以一头猪、一只鸡为供品,祭祀时,由司人吹芦笙,念祭词,再放一桌饭菜于地,人们围坐,司人再吹芦笙,念祭词,请祖先受领。一会,人们大喊祖先赶快离去,司人急忙把祖鼓、芦笙放回原处,祭祀即告完毕。中祭与小祭同,只是祭猪更大更肥。大祭以甲子轮推,族支不同有龙年祭、羊年祭之分。大祭要杀犄角端正、毛旋好的黄牛、水牛各一头及两只猪作祭品,并选定“顶鼓女”。祭祀前一夜,先由司仪在放祖鼓人家念祭鼓词,次日,芦笙师给鼓披红,唱请鼓词,然后将鼓抬到跳月场挂起。这时芦笙队吹奏,顶鼓女随后,再是盛装的妇女,大家绕祖鼓跳舞。最后一天,由一人领众人到各房族家堂屋唱送祖词,装神弄鬼进行清家,尔后回祭祖场,一边听歌师唱送祖词,一边陪祖宗用酒菜。最后大喊:“祖宗快跑,有人割猪尾巴了!”抬鼓人急忙将祖鼓放回指定地点,仪式即告结束。

古代同一宗族的人祭祀祖先的活动。《礼记》:“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礼。礼有五经,莫重于祭。”《说文解字》:“祭,祭祀也。”《礼记?祭法》唐孔颖达疏:“祖,始也,言为道德之初始,故云祖也;宗,尊也,以有德可尊,故云宗。”祭祖起源于父系氏族时期,殷周时期就制定了等级森严的祭祖规则,《礼记?王制》:“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太祖之庙而七;诸侯五庙,二昭二穆,与太祖之庙而五;大夫三庙,一昭一穆,与太祖之庙而三;士一庙,庶人祭于寝。”祭祖的基本原则是“必丰、必洁、必诚、必敬”,《礼记?檀弓上》:“祭祀,与其敬不足而礼有余,不若礼不足而敬有余也。”凡是出外从政、获取令名的祖先,一直是宗族祭祀的主要对象,反映了宗族祭祖所隐含的光宗耀祖的价值追求。通过祭祖追思共同祖先,团结族人。而祭祀活动根据时间、性质及所祭对象的不同,又分常祭、专祭、特祭、大祭等,所祭祀地点的不同又有祠祭、家祭、墓祭。

祭祀祖先的礼仪。宫廷祭祖一般在宗庙举行。祭祖来源于原始社会的祖先崇拜,这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宗教形式。在中国,祖先崇拜大约出现于原始社会母系氏族公社阶段,至夏商周三代之时,祭祀祖先即已形成较为完备的仪节和制度。《礼记?祭法》载: “有虞氏杜黄帝而郊喾,祖颛顼而宗尧; 夏后氏亦邀黄帝而郊鲧,祖颛顼而宗禹; 殷人邀喾而郊冥,祖契而宗汤; 周人邀喾而郊稷,祖文王而宗武王。” 先秦时期的宗庙祭祀活动甚多,有“月祭”、“四时之祭”和“殷祭”等。“四时之祭” 的名称各不相同,按照 《礼记?王制》 的说法: “春曰店,夏曰杜,秋曰尝,冬曰?”。但这是夏、殷两代的祭名,到了周代则改为 “春曰祠,夏曰店” 了。至 汉 代,以春、秋二季为主的宫廷祭祖仪式发展成岁时依循展祭。唐宋王朝以后,祭祖活动按时间、性质及所祭对象的不同,分为不同种类。通常分有: 常祭、专祭、特祭、大祭等,祭祀仪节亦更趋制度化。“常祭” 即日常祭祀,每月进行两次,时间分别定在朔日 (初一) 与望日 (十五)。“专祭”是对特定的祖宗所进行的祭祀,如冬至日祭始祖,高、曾、祖、父忌辰之祭等。“特祭”是遇有大事,如亲征、凯旋、婚嫁诞育等,亦须祭祖。“大祭”规模最大,一年之中通常要举行数次,其时间多选择在岁时节令,如旦日、上元、春分、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秋分、中元、除夕等。诸次大祭之中又以春、秋两次大祭最为隆重。

太 社

即祭祀祖先。汉族民间历代都很重视祭祖活动,始自先秦甚至更早。古俗各姓宗祠一般都举行春、秋两大祭。祭时十分隆重,各宗祠均订有本族的一套完整的祭祀制度,一般由族长主祭,参加者衣冠整齐,态度庄重,长幼有序,气氛肃穆。祭典后全族聚餐饮宴,谓之“食祖”。另有房祭、摆祭、家祭、节祭、墓祭等几种形式。房祭,是以房头为主体举行的祭祀,一般分清明、冬至和正月三次。摆祭,即五年一小祭,十年一大祭,多在正月初至元宵节期间进行。家祭,即一家一户在祖先生卒之日设祭,俗称“拜羹饮”,父母逢十之生辰祭俗称“拜阴寿”。节祭,即年节、清明、冬至设祭,以年节祭最隆重。一般是除夕时在大门外点香,拜天后请本家历代祖先之灵回家过年,并在门上插一支香,祈请门神放行。同时在厅堂挂祖先画像,无画像者,用红纸书写灵位,贴于厅堂上首。一般拜谢天地后,必拜祖宗,方可吃年夜饭。正月初一早晨,全家男人洗面整冠,向天地神祗拜年后,再向历代祖先拜年。墓祭,即“上坟”,一般在清明和年节时进行。

①满族传统习俗。满族人崇敬祖先,经常祭祀以展孝思。皇宫萨满祭祀中夕祭对象是“七仙女、长白山神及远世祖”,民间祭祀夕祭神位上以满文写有“神灵”字样,表现了满族“慎终追远”之情。宫廷祭祖较为隆重和频繁,其中月祭、常祭、四季献神、报祭、大祭、插柳枝求福神均有夕祭祭祖的内容。民间此举简略。②锡伯族尊长敬祖的习俗。一般以宗族祭祖,每年阴历年(春节)合祭一次。为全宗族一项重大活动,一般全族各户出钱,共同操办,要杀牲祭祖。有时将用牲摊派触犯家规者,即是经济惩罚,亦是令其向祖宗赎罪。每年除夕是全家族男子在家长率领下先到供老祖宗 (宗谱)的族长家老祖宗叩头。初一早饭后,再次去族长家向叩拜行礼。

对祖先的祭祀活动,源于原始的氏族社会的祖灵观念和祖先崇拜。氏族社会对祖先的祭祀,是祈求祖先保佑阖家康泰、人丁兴旺、五谷丰登、六畜繁多。封建家族祭祀祖先,是家族发展世系的重要信仰形式,利用祖灵观念和祖先崇拜,作为家族体系的精神支柱,是为了增加家族的凝聚力,维护血族的势力,教育子孙不忘祖辈创业的艰辛,以便将良好的家风不断地传至后代。四川各民族中,普遍传承着家族的祭祖礼仪。

在汉族地区,几乎是每家每户都在堂屋里设有一个神龛,神龛内用红纸写有“天地君亲师之神位”。有钱的人家或用板刻有“天地君亲师之神位”几个金字,或是用红纸书写“某氏历代祖先之神位”。逢年过节,用刀头、整鸡、糕点供奉,家人在神龛前叩头礼拜。

家族的祭祖仪式,每年于清明、夏至、中元、冬至四节举行。届时,男性族人皆到祠堂,杀猪宰羊、屠牛、焚燃香蜡,由族长率领,举行祭祖仪式,放鞭炮、奏鼓乐,有的还赛戏迎神,以娱祖先。特别是清明节,族人在祠堂祭祀祖先以后,还要在族长的率领下,携带各种祭品,前往坟场扫墓,俗称“挂坟”、“挂山”。祭祀礼仪结束后,酒菜食品由与会者共享。有的地方,清明这天聚族人于祠堂,祭祖、议事、聚餐,或每户出席1人,或全家皆往,俗称“吃清明会”。

藏族、羌族的大型祭祀活动,多以村寨为单位进行。

送灵仪式,彝语称“撮毕”,是凉山彝族超度祖先的一种最隆重的祭仪。一般要举行1~3天,大的诺合家支,祭祀活动达5~7天。届时,本家支的至亲都要携带牛、羊、猪、鸡、酒前来献祭。事先,毕摩要在大门外搭一座竹棚作为经堂,将死者的灵牌供奉于内。当天,家属与亲朋好友都要牵牺牲进入经堂绕行三周,众人面对灵牌哭泣后退出。主人又牵牺牲入经堂,经毕摩对之诵经后打死,并将其心、肝、腰取出,祭祀灵牌。晚饭后,亲友们举行唱歌、说克智(一种由甲乙两人对说赛知识赛智慧的文艺形式)、背诵宗谱等活动,往往是通宵达旦。次日,毕摩用祭木摆下12场祭祀方阵。

上坟 (李杰 摄)

第一场,用一只猪、一只鸡为牺牲,举行净宅仪式,表示除祛家中一切污秽之气。第二场,用两只鸡为牺牲,举行除祛亡灵不洁之物的仪式。第三场,举行用草除祛亡灵头部、腰部、脚部之病症的仪式。第四场,用一只羊、三只鸡为牺牲,继续举行为亡灵除祛病症的仪式。第五场,用一只绵羊和一只鸡为牺牲,举行毕摩取去亡者灵牌外面的白布的仪式,表示亡灵一切都得到更新。第六场,用一只白羊和一只白鸡、酒一壶为祭品,举行为家中“吉尔”(即灵物崇拜形式,他们以为石头、银子、衣物、首饰……上都附有精灵,有驱邪避凶的神奇力量)的除秽仪式。第七场,用一只羊为牺牲,举行为帮忙的人们除祛污秽的仪式。第八场,用一只绵羊、一只白公鸡为牺牲,举行集中灵牌仪式(只有在同时为几个亡灵举行超度仪式时才举行此仪式)。在举行此仪式过程中,由毕摩吟诵近一小时的经文。第九场,用一只绵羊、一只白公鸡为牺牲,并准备好一根树枝,枝头上挂满银钱(以示财源茂盛),男主人跪在枝下祈祷,毕摩在一旁诵经。诵经毕,家人争先恐后地抢夺树枝上的银钱或别人手上的钱。第十场,用大小羊一只为牺牲,举行祭灵仪式,并借以酬谢为此次超度降临的神灵。第十一场,以一只公羊、一只母猪为牺牲,举行祈求五谷丰登、牲畜兴旺的祭祀仪式。在毕摩举行法事时,将一只公羊、一只母猪、甜荞、苦荞、白酒、杂酒等祭品放在席上,而后由毕摩诵经,以祈丰收。第十二场,用白布一匹、酒一壶,举行毕摩为祖先魂领路到一个快乐世界的仪式。

羌族的祭祀活动很多,但以家族为单位的祭祀活动极少,其中之一是“新清明”。在汶川县绵?乡羌锋村,羌族于死者去世后的第一个清明节的前几天,邀请大小母舅、家门房族、儿女晚辈、近亲、邻居朋友,为死者举行盛大的祭祀仪式,称“新清明”。

这里的羌族认为,死者刚去阴间,是入社的新成员,如同初到一个陌生的地方一样,花销一定很大。所以要隆重地为他(她)举行一次悼念仪式,为死者在阴间争得面子;多烧些纸钱,使死者有吃有穿,有钱支付阴间的“上粮费”(跟活人要交农业税一样)。因而,必须在清明节前为死者举办“新清明”仪式。

新清明要烧钱纸(四川方言将“纸钱”叫做“钱纸”),黄色钱纸供死者日常花销,白色钱纸专用作交“上粮费”。为死者提供钱纸,还有三种不同的形式:一是吊钱,即是将钱纸剪成长条形,挂在坟头,任风吹蚀;二是压钱,即是将长方形的、上面打有九排银元形孔的纸,用土块或石块压在坟上,任其风蚀;三是烧钱,即当场将纸钱在坟前火化。除此之外,还要焚香,多用单数,以焚三支者居多。

祭祀的头一天晚上,死者的亲人即将早已许诺给死者的祭品―――大羊牵出圈,将羊头、腰、尾部的毛各剪一扎,藏于羊圈石缝中,以示“羊子还在”(圈中)。第二天中午,死者儿女及众亲友,背着家什、祭品去到坟山,由死者儿女先在死者坟前系一排黄色吊钱(纸钱),坟头压上纸钱,坟前燃烧纸钱,鸣放鞭炮;并挖坑埋灶,升火支锅准备煮羊肉。大小母舅、知客师,将羊子牵到祖坟,由小母舅诵悼词:

回想起去年啊去年,去年多不幸,天上起了乌云,天上降下了灾星,灾星落到您的身上,您不幸患病。去了王家祖坟,大母舅、小母舅,领着您的儿女,悲悲切切地将您送到坟山。亲属、亲戚,隆重地把您送进了坟山。很快,一年就过去了,草木青了,转眼,桃花又开了,清明节来临了。大母舅、小母舅,领着您的儿女,您的亲属、您的亲戚,为您做新清明,热热闹闹地陪您过节。

您一生辛苦,您一生劳累,起五更,睡半夜,把儿女拉扯大,把儿女抚养成人。家中养猪鸡,田间种庄稼,上山牧牛羊,您辛苦了一世,您劳累了一生。

今天,儿女们啊,给您供上一只羊,这是您该享用的,不要为儿女节省,应大大方方领受。您在东方,往西方来;您在西方,往东方来;您在南方,往北方来;您在北方,往南方来。您到坟山上,大大方方来领受。

不知道您是否得到了祭品,请您让羊子颤抖吧!摇头不算,摆耳不算,甩尾不算。让羊子浑身颤抖吧,羊子浑身颤抖了,我们就知道供品您已经得到了。您的大小内弟,就安心了,您的儿女们,就安心了,您的亲戚朋友,就安心了。

祝告结束,释比舀一勺冷水,灌入羊耳,浇于羊腰、羊尾,羊子即刻浑身颤抖不止。母舅即挥刀杀羊,羊血喷上坟头。此刻母舅要大声说:“领受了,领受了!”有时,因羊子并不颤抖,就须再诵悼词,再向羊子耳中灌水,向羊子腰间、尾部浇水,有的要反复折腾好几天。羌族人认为,羊子不颤抖,就说明神灵(祖先)不愿领受,就要反复劝慰神灵(祖先)。如果羊子不颤抖就把它杀掉,等于对天放空枪,起不到祭祀神灵(祖先)的作用。

杀羊、剥皮、切肉,而后下锅。下午,亲戚、亲属、邻居、朋友带着酒、钱纸、香(三根)蜡、一碗“火锅”到坟前献祭、跪拜,点燃三炷香,燃烧一对蜡,焚烧纸钱。老辈的邻居、朋友不跪拜,只焚烧香纸。

儿女在坟地四角插香,跪在坟前,一边哭诉,一边焚烧香蜡钱纸,知客师献词说:

去年,就是去年,去年多不幸!天上起了乌云,天上降下了灾星,灾星落在您身上,不幸早离人世。不幸离开了亲人。

人的灾病,人的生死,都是命中注定,先定了死(期),再定生(日),活人是阴间放出来的。到了时间,就要回去(阴间)。该病就得病,该死就得死。

你们夫妻一向恩爱,您走后,丈夫十分伤心。您一生受苦受累,为丈夫受苦受累,为儿女受苦受累。您用乳汁哺育儿女,用血汗把儿女养大。儿女们知恩报恩,尽心尽力为您操办后事,请来母舅为您操办后事。过年前,天天为您献祭,在您的坟头,点燃长明灯;年三十母舅和您的儿女,一早为您修坟献祭。

今天,母舅、亲戚,家门房族,邻里朋友,都很关心您,都很想念您,都前来看您,都前来献祭。给您带来无数的祭品,香、蜡、钱纸、火锅,要同您一起过节,我们在阳间过节,您在阴间过节。我们吃什么,给您什么祭品。三年的陈酒给您献祭,三年的猪膘给您献祭。

您的儿女们,手长衣袖短。苍蝇再大,只有这么一点血,儿女们的家务(小),不可能做得十分周全。儿女们的孝心尽到了,您要保佑他们全家平安,您要保佑他家五谷丰收,您要保佑他家牲畜兴旺。像山上的杉木林一样茂盛,像山上的杉木林四季常青!

嘱告完毕,众人在坟前席地而坐,盛上羊肉,摆上早已从山下备好的各种菜肴,八人一席,喝酒吃饭,饭毕。远方的客人就相继离去。

稍候,主人家又给众母舅摆上饭菜、酒肉,请众母舅再吃喝,俗称“吃复席”。席间,知客师即劝导说:

去年啊去年,去年多不幸,天上起了乌云,天上降下了灾星。灾星落在您的身上,老人病倒了,老人去世了,老人走了。新坟不过社,今天为她做新清明,今天,给她送些钱纸,为她争得了面子。儿女们尽了孝心。众母舅寄托了哀思,众亲友寄托了悲愁。

众母舅跋山涉水,苦也苦了,累也累了,汗也流了,送来了祭品,请多吃点菜,请多喝点酒。您的外甥,您的外甥女,家中收入有限,照顾不周,敬请众母舅原谅。

众母舅答:

话不说不明,理不理不顺,寨中的长辈们,晚辈不懂规矩,晚辈不善言词。说得不对,还请原谅。回想起去年啊去年,去年多不幸,天上布起了乌云,天上降下了灾星。灾星落到大姐身上,她不幸患病,去了王家祖坟,到了阴间新入社,我们众母舅,她的儿女,她的亲属朋友,隆重地祭祀她,为她献了挂钱、烧钱,为她献了牺牲供品,为她争得了面子。她在阴间有住的,她在阴间有吃的,她在阴间有穿的,有去的,有来的。

儿女们不忘她抚育之恩,儿女们不忘她哺育之恩,儿女们不忘她生育之恩,尽心尽力了,尽了孝道了。儿女们为老人治病花的钱财,儿女们为老人办丧事花的钱财,会明中去暗中来,花十得百,花百得千,花万得千千万。今后啊,出门找副业,空手去,满载归。今后啊,田头种庄稼,一籽落地,万籽归仓。大发大财,大发大富,人丁兴旺。一家发五家,五家发十家,十家发百家,子孙后代,像岷江上的雾气一样,黑起天雾迄地,茂盛兴旺!

此时,儿女晚辈跪地恭听,待众母舅祷毕,儿女们磕三个头致谢。众母舅一一解囊,取出几元、几角钱,丢在跪在地上的外甥男女张开的围腰帕里。众母舅还要撒米、丢红包,祝福王家儿女晚辈,感谢王家儿女晚辈为母亲尽了孝道。

祭祀仪式完后,众人下山。大小母舅手持荆条,将坟墓及周围环境清扫一遍,是为扫墓。边扫边小声说:

我们回去了,儿女们回去了,亲友们回去了,您好好地留下吧!您安心地留下吧!到了清明节,到了祭祀的日子,儿女们会来看您,儿女们会来祭您。您安心地留下吧!

最后鸣放鞭炮,新清明的祭祀到此结束。

除夕黄昏,开始祭祖。世胄之家还要致祭宗祠,一般民家则请出祖先牌位,称“牌主”,或者于堂前悬挂影像。满人的影像或牌位均供奉在屋内西墙,那是满人尊贵的方位。供桌上摆月饼、水果及各种蒸食、炒菜之类的供品,配以香炉、蜡扦。全家以长幼为序依次叩拜神主,然后各自互拜,叫“辞岁”。郊区农民还要在除夕举香到坟上请祖宗回家过年,并到正月初六才能撤供。

比较讲究的人家祭祖时要给家中每个可查考的祖先安个位置,摆一副碗筷。旧时,寺中的和尚在过节前要给自己的辖区里每家施主发出一种折子,折子上写有这家故世的人的名单以及他们的辈分,称为“经疏”。因为当时各城镇的寺庙分别管辖镇上各个地段,掌握每家已去世者的名单以及他们的辈分,在乡间,则有种称为“鬼保正”的人司其职能。年底分送“经疏”是他们一项额外的收入,同时也为家家户户提供了方便。有些大家庭祭祖时就按“经疏”上的名单和辈分来排列。不过一般的家庭大多不按各个祖宗对号入座的办法,而是简单地分为几桌:祭祀本家祖宗的祠堂桌,祭祀妻家祖宗的岳家桌,有的还设亲戚桌等。每桌均放置10副碗筷。祭祖开始时,先供菜肴,八只菜或六只菜;再往酒盅里斟酒,点燃香烛,全家老少依次叩拜,然后盛上小碗饭,最后焚化纸锭和“经疏”。

祭祖过后,便可以吃年夜饭了。年夜饭的菜肴都比较丰盛,但往往少不了这几样:鱼,寓意年年有余;酱蛋,称“元宝”;发芽豆和黄豆芽,寓意“升发”和“吉祥如意”;笋干烧肉,取节节高的口彩,其余菜肴则根据各家的口味爱好而定。

在绍兴,清明祭祖,大都在祠堂举行。旧时,无论城乡,居民聚族而居,而一族必设一宗祠(大族也有设两祠的),俗谓“祠堂”。族人过世后,即将牌位移至祠内供奉。故一到清明,便大开祠堂门(平日不开),族人依次鱼贯而入,行祭祀之礼。祭祖时,先由主祭人手持香烛,向祖宗牌位行三跪九叩之礼,然后其他族人按辈分,自长而幼依次参拜。午间,由值年人照例置办祭祖酒,邀族人聚饮。所谓值年,即过去每祠必有一份田产,俗谓祠堂田或祖宗田,由族中人轮流种植,轮到者谓之值年,值年者必须负担当年祭祖办酒的一切费用。凡族谱上有名的,不论相识与否,亦不分男女老幼,均可入席。酒后,各家还可分到一份实物,如猪肉、艾糕之类,携带回家。但各家的扫墓,仍由各家自行安排。在宁波,有祠堂的,是日要做祠祭,费用取之于“众家田”,亦称“太公田”,各房轮值。这天,按菜谱设“清明羹饭”,每碗菜要过秤的,不可短缺,若未办到某菜,须在碗中放等值之银币。盘中鹅之头颈必须由族长食之,意为“带头人”。

祭祖活动有繁有简,咸阳地区的长武一带,每族设有坟头会,由会首主持,杀猪宰羊,先在祠堂或神主前举行祭祀礼。再由长者率领男丁到坟前烧纸,然后会餐。最后公布账目,由族户分担。延安地区的黄陵一带,清明节这天除食凉粉和枣糕外,还在节前蒸“罐罐馍”,由各家的孩子提上到祖茔坟地,焚香烧纸,并将“罐罐馍”顶儿埋于坟上。又以红、白、黄三色纸剪为花絮,糊于柳枝上,名为“花树”,插在坟墓上。

另外,清明节这天还有踏青、郊游、打秋千、放风筝、戴柳等风俗活动,谚语说:“清明不戴柳,死后变黄狗。”

这是蒙古族博祭祀仪式中重要的内容之一。主要是祭成吉思汗等祖先、老博。古代文献中记载,祭祖时:“由珊蛮(即博)一人面向北大声呼成吉思汗及诸汗名,洒马乳于地以祭。”忽必烈建立元朝并登上皇位以后,在大都(今北京)举行大规模祭祀祖先的盛典,跪拜呼喊成吉思汗名。这一信仰习俗今天在一些地区还有保留。成吉思汗等仍是他们崇敬膜拜的神灵。同时,有名的老博去世后,他的徒弟们也举行祈祷祭祀。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5:5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