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禅宗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禅宗分类:【传统文化】 中国佛教宗派之一。又称“佛心宗”。南朝梁普通年间(520―526)南天竺菩提达摩来华传授禅法。在嵩山少林寺传僧人神光(后改名慧可),并授袈裟为法信。又由慧可而僧璨、道信,直至第五祖弘忍,禅宗历史始逐渐明朗。弘忍弟子慧能与神秀、分别创禅宗“南顿”、“北渐”两派。后世仅南派盛行。南派禅宗宣传《坛经》教义。宣扬人的先天本性中早已有佛性,可“顿悟”(骤然觉悟)成佛。主张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否认诵经、坐禅等修行方法,流传较广。南派禅宗至唐末五代间,南岳一系分出沩仰、临济2宗,青原一系分出曹洞、云门、法眼3宗,世称五家;临济下又有黄龙、杨岐两支,合称五家七宗。南宋以后,惟临济、曹洞盛行,余皆不传。 完全中国化了的佛教宗派。因主张以禅定概括佛教的全部修习而得名。禅是一个译音的外来词,是梵语禅那的略称,意为 “静虑” 或 “坐禅”,原是印度佛教各派普遍采用的一种修习方式,僧徒一般都得坐禅。但印度只有禅学而没有禅宗,禅宗纯粹是佛教中国化的产物,在隋唐时期才正式形成宗派。不过,禅宗为了抬高自己的身份,自称“教外别传”,从释迦牟尼起,历代祖师都不立文字,而是以心传心。据说,昔日灵山会上,大梵天王献上金色波罗花,释迦即“拈花示众”,大家都不解其意,皆默然无语,只有大徒弟摩诃迦叶 “破颜微笑”。释迦说: “吾有正法眼藏,涅?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这就是禅门著名的 “拈花微笑” 的故事,禅宗据此以迦叶为印度初祖。传至二十八祖菩提达摩,在南朝梁武帝时,自南印度泛海来华。他先至金陵说法,传授 “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不立文字” 的禅门心法,被禅宗誉为 “东土初祖”。由于南朝佛教注重义学,而不注重禅法,他便折苇化舟,渡江北上,入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世称 “壁观婆罗门”,少林寺也就成了禅宗的祖庭。达摩以后,慧可、僧璨、道信、弘忍依次相传,这一传法世系就是禅宗所谓的 “东土五祖”。东土五祖在传教说法的过程中,逐步将印度禅学与老庄的人生哲学结合起来,发展出适合中国士大夫口味的佛教信仰及其修习方式,奠定了禅宗的理论基础与组织基础,完成了禅宗的初创。五祖弘忍时,法门大开,信徒日众。这位性情敦厚、与世无争的禅门大师曾多次拒绝唐朝皇帝的召请,继承发展了其师道信倡导的山林佛教的传统,聚徒定居,生产自给,把禅的修行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在农禅并作的修习生活中透露出中国禅宗特有的老庄风度。他门下有两位高足,慧能与神秀,一在岭南传教,被称为南宗; 一在北方传教,被称为北宗。南北禅宗的共识是,人人都有佛性,而被世俗尘垢 (妄念、烦恼等) 所遮蔽,必须通过修行,去除尘垢,发现佛性,才能觉悟成佛。但在如何去除尘垢、如何修行的问题上,却存在分歧,并因此而成为势不两立的仇家。神秀的北宗禅又称 “渐教”,主要以《楞伽经》为依据,主张循序渐进的坐禅修习,在禅观中实行 “摄心”、“息心”,摒弃一切情欲以及对世界现象所持的生灭有无观念,达到与真如 (佛性) 相应的精神状态,即所谓 “渐悟”。慧能的南宗禅又称为 “顿教”,主要以 《金刚经》 为依据,主张 “识心见性,顿悟成佛”,即所谓 “顿悟”。“顿悟”是指刹那间自觉自己所具有的佛性,不用积累修行而突然达到佛的境界。“顿悟成佛” 给人们指出了一条简捷方便的成佛之路,具有十分深远的宗教意义。既然成佛只在一念之间,只是对 “自有本性” 的刹那间的直觉体悟,那么,传统佛教所主张的读经、念佛、坐禅等一系列外在的修习功夫,也就失去了实际意义; 而且,尘世与净土、此岸与彼岸的距离也大大缩短了,不但迎合了士大夫阶层的口味,也给下层百姓提供了信仰的方便,所以在与北宗争夺禅宗正统嫡传中,南宗最后占了上风。慧能被尊为禅宗六祖甚至禅宗的真正创始人,而慧能的弟子神会也被唐王朝钦定为七祖,北宗一系从此湮没无闻,南宗成为中国禅宗的唯一正宗,而且几乎成为中国佛教的代名词。 中国佛教宗派之一,又称“佛心宗”。从菩提达摩到弘忍为禅宗的先驱。弘忍为一过渡阶段。其后分成“南能北秀”或称“南北禅宗”。以惠能为首的“南宗”逐渐取代了“北宗”,成为禅宗的主流和正统。其倡导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顿悟法门,是中国化佛教的典型代表。禅宗的思想,包含在其宗经《坛经》中。主要是:(1)“自心是佛”:“心是地,性是王,王居心地上,性在王在,性去王无。性在身心存,性去身心坏。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自性若悟,众生是佛;自性若迷,佛是众生”(《坛经?疑问品》)。“自心是佛,更莫狐疑。外无一物而能建立,皆是本心生万种法”(《坛经?付嘱品》)。(2)顿悟成佛。这是禅宗的中心思想。《坛经》说:“不修即凡,一念修行,法身等佛”,“前念迷即凡,后念悟即佛”,“汝若不得自悟,当起般若观照,刹那间妄念俱灭,即是真正善知识,一悟即至佛地”。言下领会,不历于阶级地位,顿悟本性,这是禅宗的根本思想。后期禅宗各家不外是把这种思想演绎和扩大而已。(3)无念为宗,《坛经?定慧品》说:“我此法门,从上以来,先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无念”不是“百物不思”,而是在与外物接触时,心不受外界任何影响,“于念无念”,“不于境上生心”。“无住”是说于诸法上无所留滞,“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无相”即“外离一切相”。惠能之后,他的弟子各据一方,形成了“荷泽宗”、“南岳系”(洪州宗)、“青原系”三足鼎立的局面。其中南岳和青原两系最盛,先后分别形成后期禅宗的“五家七宗”。后期禅宗把禅法渗透于日常生活中,使之构成一种“随缘消旧业,任运着衣裳”的态度。它们门庭各异,逞“机锋”,弄“捧喝”,驰骋于晚唐与五代。入宋,儒佛渐融,文人向禅者多,涌现出大量禅宗《语录》、《灯录》以及“公案”说。“文字禅”、“看话禅”盛行并与净土宗合流。元明清三代,禅宗衰落。禅宗是彻底中国化的佛教,其流传最久远、影响巨大。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哲学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部分并直接影响了宋明理学。对亚洲的影响也是深刻广泛的。禅宗各派传入朝鲜后,在新罗时代形成禅门九山。九山是:迦智山、实相山、桐里山、圣住山、梵山、狮子山、曦阳山、凤林山、须弥山。兴极一时的“九山”门派众多,汇成了朝鲜佛教主流,其初祖都是入唐寻法学禅的名僧。禅宗传入日本后,在镰仓时代形成了禅宗的24派,其中20派属临济宗杨岐派系统。禅宗对日本武士道有直接的影响:武士们以禅宗教义磨炼精神,以期达到“两头俱截断,一剑倚天寒”的境界。“茶禅”入日形成了“茶道”,至今不衰。禅宗的儒化特征,使得日本出现了一批兼通儒学的禅僧,形成了如“五山文学”那样的汉学热。越南佛教的禅宗前派、禅宗后派、雪窦明觉派、竹林临济禅和莲宗都是由中国禅宗传入后形成的 中国佛教宗派之一。以主张用禅定概括佛教的全部修习而得名。因自称“传佛心印”,以觉悟众生心性的本源为主旨,又称“佛心宗”。禅宗史以菩提达摩为初祖,经慧可、僧璨、道信数传,至五祖弘忍时初具规模。弘忍门下慧能、神秀分出“南顿”、“北渐”二派,后慧能一系的南宗成为中国禅的主流。慧能门下有行思、怀让、神会、玄觉、慧忠、法海等40余人,其中以南岳怀让和青原行思两支法系尤为突出,唐末五代间繁衍成五家。南岳系递传马祖道一、百丈怀海后,分为两支:一支由沩山灵钓及其弟子仰山慧寂创立沩仰宗;另一支由黄檗希运传临济义玄,开创了临济宗。青原门下石头希迁衍出两支:一支由药山惟俨、云岩昙晟递传至洞山良价和曹山本寂师弟,建立曹洞宗;另一支由天皇道悟四传至雪峰义存,义存门下的云门文偃创云门宗,义存的另一弟子玄沙师备三传至清凉文益,于五代末创建法眼宗。五家禅派的相继建立,禅宗进入极盛时期。 唐武宗和周世宗两次大规模的灭佛事件,兼以唐末五代的动乱,佛教经论章疏大半毁失,主要集中在北方都市圈中的义学佛教各宗派因此衰微。禅宗标榜教外别传,不依赖经典之讲习而重视佛心的把握,并按照《百丈清规》以自给自足的丛林体制,通过普请及作务的劳动实践,在南方山区维持了一枝独秀的局面。入宋后,禅宗继续得到发展,然各派极不平衡。沩仰宗衰微最早,仰山四传之后,到宋初法系即断。法眼宗在宋初颇隆盛,以天台德韶和永明延寿最为著名,到宋代中叶,法脉告绝。云门宗在宋初最为繁兴,雪窦重显号称“云门中兴”,尝选1,700则公案中的100则,著《颂古百则》。仁宗时在汴京设十方净因禅院,由云门宗禅师育王怀琏取代临济宗僧的主持地位。神宗时,又在大相国寺内设二禅院,诏云门宗僧宗本主持慧林禅院。原流传在广东的云门宗兴盛于北方,有“云门临济两宗遂独盛天下”之说(《建中靖国续灯录?序》)。云门宗至南宋始衰微,为曹洞宗所取代。临济宗原流传在北方,义玄的五传弟子石霜楚圆在潭州(今湖南长沙)弘化,门下黄龙慧南和杨岐方会分别在宁州(今江西南昌)和袁州(今江西宜春)开创黄龙派和杨岐派,这两支派加上原来五家,史称五家七宗。黄龙派后来逐渐衰歇,唯杨岐派独盛,仍复临济旧称,遂成为南方大宗。曹洞宗本寂一系四世即绝,赖云居道膺一系得以绵延,道膺六传至芙蓉道楷而渐次昌盛。至南宋,原来的五家七宗只剩下临济和曹洞两家,但曹洞宗的势力始终不能和临济宗相比。 禅宗思想在宋代产生重大变化,因统治者大力扶持,禅宗中心转入城市,北宋汴京的十方净因禅院和大相国寺内的慧林、智海二禅院,都是当时有名的敕差官寺。宋室南渡后,在江南设五山十刹,更以国家行政力量钦定禅寺等级,人称“贵寺不贵人”,一改以往“贵人不贵寺”之传统。当时著名的禅师经常与官僚士大夫相周旋,诗文酬酢,改变了原来山林佛教的朴素作风。北宋汾阳善昭首开“文字禅”风气,以传统的偈颂、诗歌等文人喜闻乐见的体裁阐发公案古则的禅意,雪窦重显继之,至圆悟克勤作《碧岩录》,禅风发生空前变化,由不立文字转为不离文字,由此刺激南宋“看话禅”和“默照禅”的兴起。临济宗僧大慧宗杲为纠“绕路说禅”的文字禅之弊,提倡参究无意味话头的“看话禅”,此风一直流传不绝,后世几乎把“看话头”作为参禅之代名词。与此相对照,曹洞宗宏智正觉则力行摄心静坐、潜神内观的“默照禅”。一般认为看话禅主先慧后定,默照禅主先定后慧,是唐代慧能和神秀所主“南顿”、“北渐”两种禅风的继续。自法眼宗永明延寿盛倡禅教一致、禅净双修之说,影响有宋一代禅宗各派。禅师们引华严、天台、唯识各宗教义入禅,而以往生净土为归宿。各宗界限模糊,禅宗亦渐失独立性格。永明延寿、明教契嵩、佛印了元、圆悟克勤、大慧宗杲等皆积极鼓吹三教合一思想,尤以契嵩的《辅教篇》为代表作,认为儒道佛“三家一致,辅相其教”,以儒家的忠孝观念来阐发佛教教义。杨岐方会的拈香法语,头一、二瓣香,先祝愿皇帝和诸位官僚,后为丛林法事活动的常式。 宋代确立了禅宗的传灯思想。宋初道原的《景德传灯录》使唐代《宝林传》的禅宗二十八祖说得到实际运用。契嵩所著的《禅宗定祖图》、《传法正宗记》、《传法正宗论》,通过仁宗敕赐入藏,遂使该说成为定论。受宋代史学发达的影响,也出于与天台宗争夺佛教正统的需要,灯录之作达于极盛,继《景德传灯录》后,《天圣广灯录》、《建中靖国续灯录》、《联灯会要》、《普灯录》相继出现。南宋普济将上述五灯录删编为《五灯会元》,广为流行。 中国佛教宗派之一,因主张用禅定概括佛教的全部修习而得名。该宗自称“传佛心印”,以觉悟众生本有之佛性为目的,故亦称“佛心宗”。传说禅宗的创史人为菩提达摩,下传慧可、僧璨、道信,至五祖弘忍之后而分成北宗神秀、南宗慧能,时称“南能北秀”。北宗重视打坐“息想”,以起坐构束其心,力主渐修成佛。中唐以后,经慧能弟子神会等人提倡,南宗成为禅宗正统,受到唐王室重视,对士大夫和劳动群众都有较大影响。《椤伽经》、《金刚经》、《大乘起信论》对该宗有较大影响,《六袒坛经》为其代表经典。南宗提倡心性本净,佛性本有,觉悟不假外求,不读经,不论佛,不立文字,强调“以无念为宗”和“即心是佛”、“见性成佛”,故自称“顿门”。此宗曾传入日本和朝鲜。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