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秦公大墓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秦公大墓分类:【传统文化】 在今陕西凤翔,秦早期都城雍城遗址西南部。初步推断墓主可能系秦景公(前577―前537),面积5334平方米,总面积比河南安阳侯家庄商代王陵大10倍以上,比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大20倍,为本世纪以来我国所发掘最大墓葬之一。有巨型斜坡墓道,主墓道长156.1米,宽8.7―9.1米,副墓道长84.5米,宽6.5―14.3米。墓室长59.4米,墓底距地面24米。主椁室呈长方形,长15米左右,宽6米余,椁体如巨大平顶木屋,主椁3层,以巨型方松木套接,两端突出20多厘米长榫头状木心,上层方木56根,每根长6米余。此即所谓天子、诸侯等方能享用的椁室建制“黄肠题凑”,系迄今所发现最早“黄肠题凑”墓。椁室上部、周围填充木炭保护层,最厚处达3米多。椁室、侧室上部及四周密布殉葬者182人,葬具排列有序,并发现朱砂所写文字、编号。为西周以来殉人最多的墓葬。出土大量金、玉制品等文物。20余件石磬(包括残块)光洁若镜,乐音清脆,镌刻“天子?喜。 龚(yuán袁)是嗣”等190余个大篆文字,酷似“石鼓文”。铁铲、铁权10余件,较迄今世界所发现铸铁工具早1800年左右。椁木结疤处以金属灌注,亦为冶金史上奇迹。首次发现先秦吊棺入墓工具圆木“碑”两通,原斜插于墓室南北两侧,即史书所记“四?二碑”的“碑”(?fú伏,引棺绳索)。 葬具“碑”,后沿变为刻写墓主姓名及祭文的墓碑。秦公大墓先后被盗掘240多次。秦公大墓为重新认识封建制产生条件、研究中国西部奴隶社会历史、政治、文化等提供了极珍贵实物资料。 当我们站在陕西凤翔县南指挥村东头的秦公1号大墓旁边,俯视历经十年发掘方见墓室真面目的墓坑时,禁不住万分惊 和感叹! 这幽深似峡谷的秦景公之墓 ③ ,居然产生在春秋时期的秦国都城雍。早晨和煦的春日从东方升起,顺着主墓道倾洒在宽敞空荡的墓穴,沐浴着金色阳光的秦公大墓无言地向今人展示着昔日秦人粗犷豪迈的传统风格和博大恢宏的文化内涵。 从春秋到战国的秦主要君主陵墓现已被发现和了解,有的已作了彻底发掘。这些陵墓的葬仪制度相当典型地反映了秦文化的本质内容。根据现有的地下考古发掘资料,我们可以将秦国国君的葬仪制度比较清晰而准确地描述出来,其内容包括下述10个方面: 1.追求宏大,规模空前。例如,位于陕西凤翔南部的雍城陵园区面积达21平方公里,陵区内隍壕总长度为35公里,已探明的十三座陵园占地面积是220万平方米,构筑各类墓葬及隍壕的土方量达110万立方米。秦公1号大墓是我国目前发掘的唯一的一座先秦国君陵墓,墓室长近60米、宽近40米,深达24米,连同东西两端的墓道通长300米,占地总面积5334平方米,约相当于河南安阳殷墟商王陵最大的1217号墓平面面积的三倍 ① 。位于陕西临潼县韩峪乡的秦东陵芷阳陵区总面积约24平方公里,其中1号陵园的两座亚字形大墓平面面积分别多达9000平方米左右。而秦始皇陵规模之大,更是史无前例的。从秦国先君到秦朝皇帝的墓葬,一座比一座宏伟,一座比一座惊人。 秦公大墓发掘现场 2.坐西向东,固守传统。据考古工作者对甘肃天水毛家坪秦文化遗存的发掘结果表明,早在西周时期,秦人墓葬特点就是长方形的竖穴土圹墓,死者头向朝西,葬式为垌屈特甚的屈肢葬。秦人立国后一直顽固地保持了这一传统葬制。例如,雍城陵区13座秦公陵园的42座中字形和甲字形大墓,全部是采取首朝西、足向东的东西向葬仪。骊山西麓的秦东陵大墓和骊山东麓的秦始皇陵均为东西方向。秦统治者在自己的葬仪上严格遵守了本族的文化传统和宗教习惯。 3.竖长方形陵园,一公一园。秦国国君陵墓一般建在由隍壕(类似于护城河的护陵沟)围起来的陵园内,陵园平面呈东西短、南北长的竖长方形、均为一个国君一座陵园,形成秦统治者特有的墓葬制度。目前已知的春秋时期的雍城秦公陵园、战国晚期的芷阳秦王陵园以及秦始皇陵的形制,绝大多数为竖长方形,且一君一园。雍城陵区的国君和夫人合葬陵园都是同茔合葬,一般为国君墓居西,夫人墓居东,国君墓均大于夫人墓。分别?葬于国君和夫人墓的车马坑,也是前者比后者为大。国君墓居西,是因为遵循着以西为尊的传统风尚。 4.从中字形到亚字形大墓。春秋时期与战国前期,秦国君主墓葬平面都是诸侯等级的中字形,墓室东西两端分别向外延伸出长长的墓道,像个平躺的“中”字。战国中期以后,秦王陵墓建筑逐渐在墓室南北两头各增没墓道,加上原先的东西墓道,一个陵墓便有四条墓道,颇似繁写的“?”字。雍城陵区13座秦公大墓都是中字形墓,芷阳陵区1号陵园的两座秦王大墓则均为亚字形墓,秦始皇陵亦为有四条墓道的亚字形墓。不论中字形或亚字形大墓,它们皆以东墓道为主墓道。根据礼制,中字形墓系诸侯级葬制,亚字形墓为天子独有墓制。秦国君主墓葬形制的变化,反映了秦国国力不断强盛和秦统治者僭用天子葬仪、力图并吞天下的进取精神。 5.从墓不起封到起冢称陵。春秋时期的秦公大墓遵循“不封不树”的古制,深藏于地下黄土之中,均不筑封土堆,亦无专门名称。战国初期,从秦献公、秦孝公开始,秦国君主的墓葬逐渐堆起高大的封土。今天在陕西咸阳市北原上所看到的秦惠文王与后妃异穴合葬墓和秦悼武王陵,都有封土堆,秦东陵及始皇陵更是如此。封土之高,一代高过一代,尤其以秦始皇陵的封土为最。从秦惠文王起,秦国王陵一律称“陵”,并且成为专有名称。由于封土高大如山,故又称“山陵”,或直接以山相称,如秦始皇的陵墓叫“郦山”或“丽山”。 ① 封土的出现和陵墓称谓的变化,体现了秦国君主“唯我独尊”观念的日益强化。 6.黄肠题凑,承袭殷周。秦国国君陵园墓葬基本上继承商代和西周的礼制。例如,雍城秦公1号大墓有主椁室和副椁室,墓道的一侧设置耳室。秦人首创了规格很高的“黄肠题凑”椁室建制。秦公1号大墓木椁的底层、东西两壁和预部棚木的南北两端各有榫头,其特点恰如后人所云“题凑之室,棺椁数袭,积石积炭,以环其外。”(《吕氏春秋?节丧篇》)按照周礼规定,“天子之棺四重”,(《礼记?檀弓上》)“天子棺椁七重”。(《庄子?杂篇?天下》)秦公诸墓棺椁制度就是根据周礼来设置的。 7.墓上设享堂,陵侧起寝殿。雍城陵区18座中字形大墓除第17号墓以外,其余17座大墓及第41号甲字形墓都在地面上发现了大量绳纹瓦当残片堆积,第37号墓上残存有散水石。秦公1号大墓的墓室上可以清楚地看到成排的柱洞及凹字形板瓦互相衔接叠压。这些都是原先墓上享堂建筑的遗存。享堂建在墓室出口处,这是秦国君主对商代葬制的继承。河南安阳殷墟311号墓、312号墓和著名的妇好墓上都有享堂遗存。秦人吸收消化商文化后,将它进一步发展,到了战国晚期的秦东陵芷阳1号陵园,已把建在墓室出口处的享堂移到封土之侧,演变为寝殿。秦始皇时则进一步将这种做法制度化。考古发现的秦始皇陵的寝殿,面积达3524平方米,出土的遗物表明,其建筑气势相当宏伟。享堂与寝殿,均是为死者作祭祀用的场所,其祭祀用途略有差异,享堂用来“墓祭”,寝殿则用于供奉死者亡灵的饮食起居。 8. 人殉人牲,屈肢葬式。商王喜欢用大量活人为自己殉葬陪死,殷墟考古资料充分证明了殷商葬仪的残酷和非人道。春秋时期的秦国君主完全接受了殷商的人殉葬制。例如,号称“春秋五霸”之一的秦穆公死时,为他从死殉葬的有177人,其中包括秦国良臣子舆氏3人(奄息、仲行、 虎),秦人非常悲哀,为他们作歌《黄鸟》之诗。 春秋晚期的秦景公大墓椁室周围3层台上共埋有166具殉葬者尸骨(既有平民也有贵族),填土中又发现了20具人牲(一般为奴隶)。这些人殉及人牲者的葬式都是典型的垌屈特甚的秦人传统的屈肢葬。落后残忍的人殉人牲葬制一直到秦献公元年(前384年)才被明令废除。然而,统治者并不严格遵守这一规定。例如,秦始皇死后,秦二世下令后宫不生育的姬妾嫔妃全部为始皇殉葬,并将留在墓室中工作的工匠封闭于墓中。这实际是殷商人殉葬制的复活。 9. 车马坑与随葬品。秦国国君遵照“事死如事生”的礼制(《左传?哀公十五年》),将生前的生活用品尽可能随身带入地下,做为陪葬品。雍城秦公陵区和芷阳秦王陵区都发现许多大型的陪葬车马坑。秦公1号大墓经过从1976―1986年的10载发掘,出土了大量的金器、铜器、玉器、陶器、铁器和石器。秦君陵墓随葬品的奢侈豪华和厚葬风尚,到秦始皇时达到登峰造极地步,令人叹为观止。 10.守冢户与设吏管陵。云梦秦简《法律答问》简文内有为秦献公、秦孝公守冢人家“甸人”的专门解释。由此可知,秦国早在战国初期就设立了守先公墓冢的民户,对国君陵园的管理逐渐完善。秦始皇时不仅有守陵户,而且有管理陵园的专门官吏。国君的地位越高,国人对其陵墓的重视也随之越高。至高无上的君主独尊与气派不凡的君陵独尊是完全一致的。 从秦国国君的葬仪制度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在秦文化的内涵中,包含着殷周文化和秦人传统文化的“基因”。秦人吸收继承了商周文化遗产,并将其与传统文化相融合,从而发展出新型的秦文化。兼容并蓄,为我所用,发展变通,保留传统,成为秦人在文化方面的主要做法和基本态度。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