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稻谷耕作方法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稻谷耕作方法分类:【中国民俗】 贵州各民族种植农作物的耕作方法,总体来说,没有太明显的区别。苗族的稻作方法主要有: (1)犁田耙田。常年以来水田基本上是犁一次,踩一次,耙一次。犁田有的在秋收后冬季进行,有的在春耕前进行。每年开春后把田犁好,灌水浸泡,并施牛圈粪或秧青(嫩树叶)踩一次,即把露出水面的牛粪、秧青、泥块踩入水中,以水浸沤腐烂。至播秧前五六天耙一次,准备工作就算完成,只待插秧。旱田则在冬季用钉耙挖好,不用牛犁,据说钉耙挖的泥土松散,牛犁的泥块粘结,不利春耙。春节过后,用钉耙将泥块拍散。二三月春水发后,放水灌田,施入牛粪或秧青,踩一次,播种前五六天耙好。耙田前均修整田坎,铲割杂草。犁田的方法是顺着田坎由外向内犁,泥土翻向田坎一边,如田面积宽,可一分为二或一分为三,依次犁好。秧田一般都事先选好,其条件是比较肥沃,给排水方便。作为秧田一般要犁冬田,灌水浸泡。等到育秧时放去水,撒上猪粪,不够时撒牛粪,踩一次,灌入适当的水,耙好后起畦,用秧耙平整,在畦上施一层猪粪或人粪尿,五六天后撒种。 土家族男子犁田 (刘振国摄) (2)选种浸种。在前一年收割时便预留种子。属糯稻的,在摘糯时选穗长颗粒饱满、不倒伏的,单独晾晒、贮藏。在浸种前先把种子晒一天,然后放入清水中,捞去浮壳,之后放入箩中,箩底要接近水面,使稻种能吸收水分,促使种子发芽。如果种子发热,要每天翻一次;如天气干燥,则适当撒冷水;当种子冒出白芽时即可撒播。秧田水不宜过深,以淹过稻种1~3厘米为宜。天冷时则多加些水以保温。 (3)插秧。撒播种子40天以后,秧苗便可移栽。移栽秧苗的田须在五六天前耙好,否则泥浮不固秧根,秧苗发漂长不好,影响收成。对传统品种来说,栽秧的株距与行距没有定数,肥田的株距与行距要大些,瘦田则密些;糯稻要稀些,籼稻要密些。拔秧多系妇女做的活路,插秧则男女不分,以家庭为主,也有请亲朋来帮忙的。 (4)施肥及田间管理。施肥一般两次,即上底肥和追肥。上底肥即踩田,多为牛粪和秧青。二道肥即“包蔸”,插秧后十来天秧苗转青时,用三 个手指抓粪一撮,从秧蔸侧面插入秧脚根处,可提高粮食产量。苗族常用的几种肥料有:一是牛粪。用较老较干的草如稻草垫牛圈,每天要垫三五十斤,经过牛踩,浸入牛粪、牛尿便成厩肥,垫满后用钉耙挖出,堆在一起,经过自然发酵,放入田中即为底肥。如发酵充分草茎腐烂,到冬季连翻三遍,将牛粪弄碎,成细肥,可用作“包蔸”或种玉米、小米、麦类等。二是猪粪。因本身较细,量少,仅供秧田使用,余者“包蔸”或种植豆类、蔬菜。三是草木灰。因燃料以烧柴草为主,草木灰较多,既可与猪粪一起撒在秧田面上,也可和细牛粪混合作“包蔸”使用。四是人粪尿。主要浇秧田或作玉米、小米、麦类、蔬菜二道追肥用。化肥使用量不多。一方面是传统耕作习俗使然,另一方面是施用化肥使生产成本增高,不合算。 (5)收割收藏。糯谷均用禾剪一穗一穗地摘下,穗长约2尺,捆成束,挂在屋檐下或梁上,自然风干,吃时用手脚脱粒,碓舂去皮。籼稻则用镰刀收割,在田间即在挞斗内脱粒,晒干后收入粮仓。如遇阴天,则放在楼板上铺开风干。收割多选晴天。有些村寨把粮仓修在寨边,每户一个,主要是防火灾。由于苗族地区社会秩序较好,无须担心被偷盗。 布依族是南方的稻作民族之一,凡山谷地势平缓地带,只要有水源,都力争开成水田,河道中多有拦河引水坝,甚至高于水源处也修成田,提水灌溉。如《鸿雪因缘图记》载:“又见有取水器,以大竹为之,按笋接合,随山势起伏可原涧水逆流,上山至十数丈,实有巧思,询名曰连筒。”镇宁扁担山大抵拱村的著名“楼上田”,修建于清乾隆年间,底层用厚达0.5~1尺的大石垒砌为石柱,高约3~6尺,上层用大石板铺严,运来泥土垫上成为耕田,建造十分精妙,是当地的古迹之一。 布依族稻作一般分耕、种、肥、收四个环节。 (1)耕。泡冬田(低洼水源不断的田,多肥沃),秋收后翻犁,让水泡着。春天再犁耙一次即可下种或栽秧。晒冬田,即可排干水的田,在秋收后翻犁两次,用镐捣碎泥块,种植小麦、油菜、蚕豆、豌豆等,晒冬田要施牛粪和秧青,夏收后经过四犁四耙即可栽种。 (2)选种。秋收前,傍晚时到长势最好的田里挑选长得最好的谷穗,用禾剪摘下,连同穗茎捆成束,单独晒干保存。浸种时把稻种放入水缸,加入一定比例的黄泥水,充分搅拌,捞去浮稻谷,沉底的才放入箩内或堆在竹席上,经常翻动浇水,保持一定的干湿度,待稻种冒出白芽后即撒播。秧苗长到七八寸时扯出移栽。 (3)肥。主要有牛粪和人粪尿。牛粪多作底肥,人粪尿作追肥,现多用化肥。 (4)收。稻谷泛黄后,先放干田水,待3~7天天气晴朗时收割脱粒,晒干后收入粮仓。 黎平侗乡水车 (杨光泉摄) 侗族的耕地主要是水田,按地势分为坝子田、山冲田和高坡梯田三种。侗族也比较重视水利设施,仅天柱一地,清康熙年间便修筑大小堰坝36座,其中灌田千亩以上的有13座,灌田300~400亩的有9座,灌田100~300的有14座。侗族地区的“上田”一亩可出稻谷五石(每石即100斤),“中田”可出稻谷四石,“下田”可出稻谷三石,粮食产量还是比较高的。 苗族、布依族、侗族、水族、壮族等稻作民族,由于注重水田,故村寨多修建在半山腰上,寨子以下则为梯田,人畜饮水、生产用水基本上实现自流。剑河一带的苗族就认为,因为水源以下的平地、缓坡地都开成梯田了,只好在半山腰上建房,祖先们因此发明了吊脚楼。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