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胜论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胜论

分类:【文化精萃】

印度古代六派哲学之一,在中国典籍中常称吠世师迦、卫世师、砝世师等,悉皆音译。胜论所执句义说、极微说(原子论)在奥义书中均未述及,而至佛陀时代,极微说已颇为盛行,到公元二世纪,胜论已成,且与数论同为佛教的主要论敌而倍受重视。相传胜论祖师是迦那陀,俗称“食极微者”,又称优楼迦(鸺?)。他所撰的《胜论经》为该派的根本经典,主要阐发六句义说。约五世纪,胜论大师钵罗奢罗多波陀作《摄句义法论》阐释《正理经》,并发展了迦那陀的学说。约六世纪,慧月作《胜宗十句义》,唐玄奘译成汉文,并被后人收录在《大藏经》中,但该经在印度却十分罕见,在历史上也未见流布的迹象。后期胜论又有七句义说。大约从五世纪开始,胜论与正理论融合而渐成一派,故常称正理―胜论派。它虽被认为属于婆罗门教的正统哲学,但在理论上却与婆罗门教传统思想大相径庭。它用句义(范畴)说组织自己的理论,并强烈反对佛教唯心论和吠檀多不二论的“一切唯识”和“外境如幻”的世界空幻论。在胜论哲学家们看来,世界并非心的显现,亦非视绳为蛇那样的幻觉,而是独立于认识之外的客观实在。早期胜论师将世界万象概括为6个范畴,即六句义“实、德、业、同、异、和合。这6个范畴分别表示实体、实体的性质、实体的表现(存在)方式、事物的类属(普遍)、殊性(特殊)和诸事物间的内在联系。上述六种被理解为本质上是物质的和附属于物质的客观实在,其中实被设想为9种:地、水、火、风、空、时、方、我(灵魂)、意。德有24种:色、味、香、触、数、量、别体、合、离、彼体、此体、觉、乐、苦、欲、策、勤勇、重体、液体、润、行、法、非法、声。业有五种:取(上升),舍(下降)、屈(收缩)、伸(扩张)、行(平行移动)。晚期胜论有七句义说,即在六句义之后增加了第七句义:无(非存在)。十句义说增加了有能,无能、俱分三句义。胜论为它的极微说提出这样的假设:任何可感物体都是由部分组成的,而构成可感物体的部分也是由部分构成的。在透进窗孔的光线中所见到的微尘也属可感物体,它当然也是部分组成的,而微尘的部分也应是部分组成的,再往下分则是不可分的临界于虚的最小登位,名曰“极微”(原子)。极微是无始的、多样的永恒存在和世界的物质原因。当其不变时,散于各处,变化时,则两个极微合成第二微子(子微),两个子微合成第三微子,余以类推以至无穷,从而形成万千世界。胜论的极微说类似于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它无疑是对传统思想的挑战,但是,在对如何解释极微运动乃至和合而生万物的原因诸问题上却逐渐滑向有神论。据传胜论的始祖迦那陀是无神论者。但是,他把上述原因归于某种不可见力而不是如德谟克利特所说的自然规律本身。后期胜论师则将“不可见力”归于至高无上的自在天,使胜论变成了有神论。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6: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