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霓裳羽衣曲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霓裳羽衣曲分类:【传统文化】 唐代著名乐曲。属商调曲。也作“霓裳羽衣”,简称“霓裳”。唐开元中,西凉节度使杨敬述进献天竺(即今印度)《婆罗门曲》。天宝十三年(754),经唐玄宗修改并制歌词,改名为《霓裳羽衣曲》,并依曲配以舞蹈。一说玄宗登三乡驿,望女儿山,作此曲前半部,后吸收杨敬述所献《婆罗门曲》续成全曲。唐代白居易《琵琶行》:“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绿腰》。”安史之乱后,此曲散失。南唐李后主得残谱,昭惠后周娥皇与乐师曹生按谱寻声,补缀成曲。南宋姜夔于乐工故书中得商调《霓裳曲》18阕,虚谱无词,故为《霓裳中序》填词,谱存《白石道人歌曲》。周密《齐东野语》卷十载:《混成集》中有《霓裳》一曲,共36段。 中国古代著名法曲之一。为唐朝玄宗所制。初,玄宗登三乡驿,望女儿山有感,归作法曲,未成。适逢凉节度使杨敬述进献胡乐 《婆罗门曲》,与玄宗所作法曲乐调相合,遂并而为一,命名为《霓裳羽衣曲》。全曲计有: 散序六段,为器乐合奏,无拍节。中序十八段,始有拍节,并加入歌舞,其曲调极为优雅,拍节缓慢,当为玄宗所制。曲破十二段,风格大异于前,其曲调铿锵繁杂,拍节急促,当本于杨敬述所进之《婆罗门曲》。至结尾处,复归于缓慢。据传天宝四年 (745) 册封杨贵妃时,“进见之日,奏 《霓裳羽衣曲》。”杨贵妃亦善舞此曲,宫女伴舞,皆以七宝璎珞为饰,舞毕,“珠翠可扫”。安、史叛乱之后,玄宗遂厌此曲,不复演奏。至唐文宗时,其曲复盛。文宗命太常官冯定采集、重制开元旧乐,号称《新霓裳羽衣曲》,用宫女三百人,同习此舞曲,规模已很可观。到唐宣宗时,其歌舞更盛。舞者皆披羽服,执幡节,神态凝淡,飘然如翔云飞鹤。唐亡后,该曲遂散佚。南唐后主李煜得残谱,命乐工曹生加以补缀,又经昭惠后周氏修订,然后得以演奏,已非旧貌。至宋代,则仅存其乐曲,歌舞皆亡。至南宋,词人姜夔复得商调 《霓裳曲》 十八阙,为之填双调101字,存于 《白石道人歌曲》集中。 |
随便看 |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