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苏轼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苏轼分类:【传统文化】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嘉钓二年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兼翰林学士,因反对王安石新法,屡遭贬谪,最后病死常州。谥号文忠。东坡诗词、文赋、书画俱成大家。其文学创作包含了丰富的生活内容,能反映民间疾苦,谴责统治阶级丑恶,关心国家命运,汪洋恣肆,“放笔快意,一泻千里”,一洗晚唐五代“绮罗香泽之态”,“绸缪宛转之度”。其文自然畅达,如“万斛泉源,不择地而出”,与韩、柳、欧并称,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以抒发个人情怀和歌咏自然景物之作最出色。自由奔放的情感,奇幻瑰丽的想象,细腻生动的描绘,隽永深刻的理趣无不在其诗中得以表现。然而以议论、才学人诗,使其诗散文化,却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诗歌的形象性。其词摆脱了五代以来专写男女恋情、离情别绪的藩篱,扩大了词的题材,开拓了词的意境,革新了词的音律、给词注入了清新朴实、雄健豪放的格调,为豪放派宗师。其文学创作,表现了北宋文学最高成就,在文学史上影响极大。但其作品受历史和阶级的局限性,亦表现出落后的政治观点和消极情绪。其书擅楷、行,取法李邕、徐浩、颜真卿、杨凝式,上追晋唐而自创新意。尝自云:“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又谓其书如“绵里铁”,用笔丰腴跌宕,具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大家”。能画竹,也喜作枯木怪石。行世著作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存世书迹有《答谢民师论文帖》、《前赤壁赋》、《黄州寒食帖》、《祭黄几道文》等。画迹有《枯木怪石图》、《竹石图》等。 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大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宋仁宗景钓三年十二月十九日(1037),苏轼出生于眉山县城中。其父苏洵是大器晚成的散文家,母程氏亦识翰墨,故苏轼成年即“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嘉钓元年(1056),他与弟苏辙出川赴京应举,次年同榜进士。兄弟联名高中,加之名流对苏洵的举荐,“三苏”一时名噪京师。神宗年间,王安石变法如火如荼,苏轼早有许国壮志,因而于熙宁二年(1069)从凤翔还朝时,便卷进了政治旋涡,直至一生。他先是以为新法“欲速则不达”、“轻发则多败”,上书进言,不被采纳。于是请调外任,为杭州通判,又改任密州、移知徐州、湖州。任地方官期间,他一面尽心守职,一面于变法发议论。元丰二年夏,他突然以“衔怨怀怒,恣行丑诋”罪被捕下狱,几死。出狱后贬谪黄州(今湖北黄冈),与家人除草拓荒,躬耕其中,自号东坡居士。元丰八年,神宗病故,高太后起用旧党,苏轼得以回朝,迁翰林学士。任上,他拔擢荐举黄庭坚、张耒、晁补之、秦观、陈师道等,一时才人毕集,斐然有声。由于苏轼对旧党所为同样直言极谏,因而又遭构陷,他再次要求补外。元钓四年(1089),出知杭州,建苏堤;后改任扬州,出知定州等地,因朝中不能立足,只得辗转外郡,“团团如磨牛”。元祜八年,高太后病死,哲宗亲政,欲砸烂旧党班底,于是苏轼又被当做旧党贬知英州(广东英德),再贬惠州,再贬雷州,已至海南荒僻之地,“垂老投荒,无复生还之望”(《与王敏仲》)。元符三年(1100)徽宗继位,宽赦元钓旧臣,苏轼始得内迁,但其时已人老体弱、忧劳成疾,加之长途颠连,遇赦第二年便病逝常州途中。享年六十四岁,历尽升沉一生。作为其时的文坛盟主,苏轼是一位多产和高产作家。其诗2700多首,“吞五湖三江”,包括政治讽喻诗、山水景物诗、哲理和陶诗;取材广泛,立意新颖,诗思敏锐,笔锋爽利,有欲达之语,无难隐之情;且各体兼长,奔放灵动。苏词更是独辟蹊径,除醒人耳目的豪放之词外,如《水调歌头》中秋词、《水龙吟》咏杨花词诸多清旷、婉约之词也是无与伦比。苏词不仅“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提高了词品、扩大了词境,而且融化了诗文句法入词,突破了律度而予以创新,使宋词“至轼而又一变”。苏轼的散文,代表了北宋古文运动的最高成就,“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文说》)。其议论文雄辩滔滔,谈锋锐利;其记叙文满纸文彩,骈散交织;小品与杂文更是独具风韵,全从性灵中流出。诸如《上韩太尉书》、《赤壁赋》、《日喻》等,皆为妙品。苏轼之文名波及古今,其诗所代表的宋诗创新,为明清宗宋诗派所推崇;其词独开一派,至南宋成大观,达及清人;其文更为后人所宗法,家喻户晓。有《苏东坡集》、《东坡乐府》等传世。研究资料可参见龙榆生《东坡乐府笺》(商务印书馆)、刘乃昌《苏轼文学论集》(齐鲁出版社)、《东坡诗论丛》(四川人民出版社)等。 北宋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 (今属四川) 人。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合称 “三苏”,同列 “唐宋八大家” 中。苏轼二十一岁考取进士,主考官是欧阳修。欧阳修读到苏轼的答卷,惊喜异常,本来想定为第一,但疑心这是他门人曾巩的答卷 (当时采用的密封卷),为了避嫌,就判为第二。后来得知是苏轼,这位文坛领袖对朋友说: “我当避此人一头地。” 年轻的苏轼因此名声大震。后来又参加宋仁宗亲自主持的制科考试,入三等。自宋初以来,制科获三等的只有两人,苏轼即其一。据说,宋仁宗对曹皇后说:“我今天得才士一人,名叫苏轼;但我老矣,虑不能用,就留给子孙罢。”他被派往凤翔府任判官(司法官),三十四岁时就做到了开封府推官 (大法官)。其时,正值宋神宗用王安石变法,苏轼连续两次上 “万言书”,力言新政之弊。苏轼并非反对改革弊政,而是反对王安石新党的激进作法。由于意见不被采纳,苏轼请求外调,先后被派往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地方官。元丰二年 (1079),正在湖州任职的苏轼被突然逮捕下狱,罪名是作诗讪谤朝政。苏轼不满意王安石变法,又耳闻目睹新政的种种弊端,形诸歌咏,托事以讽,这是事实,但不是罪过。讽刺时政,这是自《诗经》 以来中国诗歌的传统,“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 是历代皇帝也认可的通则。御史李定国、舒?等人深文周纳,罗织罪名,锻炼成狱,不过是想借此打击持不同政见的 “旧党”。李定国之流欲置苏轼于死地,竟摘其《咏桧》诗中 “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惟有蛰龙知” 句,穿凿附会,说“龙”是皇帝的象征,应该在天上,诗中说“龙” 在地下,是讽刺皇帝。连宋神宗都觉得太过分,说: “他自咏桧,干朕甚事?”据说,宋神宗曾派人夜间到狱中察看苏轼的动静,回来报告说苏轼酣声如雷,宋神宗说: “这样坦荡的人,怎能包藏祸心?”尽管如此,苏轼还是被判徒刑二年,遇赦,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散官)。苏轼生性豪爽,早年就喜读 《庄子》,曾说: “吾昔有见于中,口未能言,今见 《庄子》,得吾心矣!” 在黄州五年,苏轼徘徊于山水之间,游文于佛道之中,筑室于东坡,自号 “东坡居士”。当他来到长江边上黄州人所称赤壁时,遥想当年,故国神游,一面高吟“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一面低咏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千百年之下,犹令人想见其潇洒的风采。有朝臣建议起用苏轼,与修国史,但为执政者所沮。宋神宗无可如何,说: “苏轼黜居思咎,阅岁滋深。人才实难,不忍终弃。” 一年后,神宗驾崩,哲宗继位,高太后垂帘听政,起用旧党司马光执政,苏轼被召回汴京,很快便以翰林学士的头衔知制诰,朝廷一系列的重大文告都出自他的手笔。这是苏轼一生最风光的时期,当高太后将宋神宗的那一番话语转告苏轼时,这一位历经磨难的诗人感动得泣不成声。但是,他很快又卷入了官场司空见惯的人事之争,自知以他潇洒不拘的性格,难以在朝廷左右逢源,便再次请求外放,出知杭州,后来又转官江南各州。宋哲宗亲政后,改元 “绍圣”,表示要继承神宗朝的圣政,新党再次上台,苏轼被一贬再贬,由岭南一直贬到人称 “天涯海角” 的海南岛。这时,苏轼已经是年逾六旬的老人。直到宋徽宗即位,苏轼才遇赦北归,次年病逝于常州。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屈指可数的天才,在诗文词赋书画诸领域都堪称大家。其诗与黄庭坚并称 “苏黄”,为宋诗的代表; 其文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曾巩等并称 “唐宋八大家”,为古文代表; 其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为豪放词派的代表; 其书画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苏轼诗学陶渊明,学李白,学杜甫,学王维,学韩愈,学柳宗元,学白居易,集众家之长,姿态横生,变化多端,而以哲理、机趣取胜。其文 “如万斛泉涌”,“如行云流水”,即使是漫不经心的尺牍题跋,也涉笔成趣,令人玩味。但在当时的文坛,苏轼却是以其史论和政论 (奏议)著称,这些为时为事而作的文章所表达的思想,也许难以引起现代读者的共鸣,但其议论风生,笔底波澜,却依然令人拍案叫绝。苏轼以雄大的才力、开阔的胸襟,将 “诗言志” 的传统引入词的创作领域,“以诗为词”,突破词为“艳科” 的狭隘范围,将通常只在诗中出现的田园风情、山水景物、人生志趣、怀古感今以及咏物记事等内容移入词中,大大开拓了词的题材、意境、风格和表现手法。苏轼虽深受老庄哲学的影响,但并没有遁入虚无主义,始终以旷达幽默的态度来面对人生,即使在平居燕处中,也能时时发现生活的乐趣。他曾经发明一种烹制猪肘子的方法,而且在诗中犹津津乐道: “慢着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 这就是 “东坡肘子”,现在成了蜀中的一道名菜。苏轼的生活情趣,由此可见一斑。后人甚至将苏轼诗文杂著中论饮食、方药等文字编为一书,名曰《东坡养生集》。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学识渊博,天资极高,在诗文、书法、绘画等领域都有较突出的成就。在文坛上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在书坛上,与黄庭坚、米芾、蔡襄被誉为“宋四大家”。苏轼在绘画理论上也颇有创见,提出了“士人画”和“画工画”的区别,提倡“画中有诗”的绘画意境;主张“神似”,认为“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苏轼的绘画在其理论指导下,成为文人画的先驱。他画竹学文同。画枯木怪石,枝干虬屈,石状新奇,不求形似,而借以抒发自己在政治上不得意的苦闷情怀。 北宋文学家、政治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钓进士,六年(1061)应制科试,入第三等,授凤翔府签书判官。治平中判登闻鼓院,召试得直史馆。历判官告院、开封府推官。熙宁中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因出为杭州通判,徙知密、徐、湖三州。元丰二年(1079)因作诗讽刺新法,责授黄州团练副使(详“乌台诗案”)。哲宗即位,召为起居舍人,寻迁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元钓二年(1087)兼侍读,四年出知杭州,六年召为翰林学士承旨,为洛党贾易等所攻,数月出知颍州。七年,徙扬州,未阅岁,以兵部尚书召还,改礼部,兼端明殿、翰林侍读两学士。哲宗亲政,出知定州。绍圣元年(1094),御史劾其掌制日所作词命“讥斥先朝”、“诽谤先帝”,落职降官知英州,未至,贬惠州(今属广东)安置。四年,再贬儋州(今海南儋县)安置。元符三年(1100)赦还,次年病卒于常州。 政治态度与生活态度 苏轼的思想以儒学为根本,而又杂糅佛、道,兼收并采,识见灵活通达。然而他在不同时期对儒道佛各有侧重,其政治态度和生活态度也呈现相应的阶段性变化。熙宁、元钓两度在朝为官时,他以经世济民为己任,尽言无隐,锐意用世。他虽属旧党,但主张以变革实现富国强兵,终极目的与王安石并无不同,然而王主张首先变革法制,他主张沿用祖宗之法而首先革新吏治;王主张变法要“立言立行”,他主张渐变;王主张理财、增收,他主张节用、廉取。由于他拘泥于儒家传统的德治、仁政论,与王安石的功利、刑法论发生严重分歧,他激烈批评新法,因此遭到新党的打击陷害。元钓初旧党秉政,他又主张对新法“校量利害,参用所长”,反对司马光等人尽废新法,因此被一些旧党人目为“王安石第二”,遭到他们的倾陷诬告。神宗、哲宗朝两度被排挤出任地方官时,他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因法便民”,“知命”而“尽人事”,大力抗洪救灾、兴修水利、减赋赈饥、整饬军纪,“凡可以存存而救亡者无不为,至于不可奈何而后已”(《墨妙亭记》)。在两度贬谪时期,他把儒家思想中乐天知命、独善其身的一面,与主张万物皆幻、超然世外的佛家思想和主张万物齐一、消极避世的道家思想调和为一,形成一种旷达洒脱、随缘自适的生活哲学,清静而不懈惰,旷达而不放纵,穷居而不忘节操,对生活看似消极而实则执着。这些独特的政治态度和生活态度,在他的文学创作中留下鲜明的印记,也为后世士大夫普遍景仰和仿效。 文艺思想 苏轼是我国古代罕见的文学艺术全才,其诗、词、文代表了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书、画亦有很高造诣,为一代大家。他重视文章的社会功用,反对“贵华而贱实”,要求“言必中当世之过”(《凫绎先生诗集序》)。他认为文章应该“随物赋形”,即根据内容的需要自由表达而不为形式所拘限,以达到自然流畅、波澜起伏的效果:“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文理自然,恣态横生”(《答谢民师书》)。他强调作品应当创新,一种是“冲口出常言,法度去前轨”的创新(《诗颂》),即冲破“法度”自创新意,这与“随物赋形”相关联;另一种是“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的创新(《书吴道子画后》),即在“法度”的规范之内革新独创。对于文艺创作的若干特殊规律他也多有论及,如“道”与“艺”,他主张“有道有艺”,即既有理论,又有技巧;“心”与“手”,他主张既要“了然于心”(认识事物),又要“了然于口与手”(善于表达事物),反对“心手不相应”;“形”与“神”,他主张形神兼到,认为“神似”高于“形似”。他的文艺创作实践了自己的理论主张。 苏诗 苏轼诗今存2700多首,内容之丰富多彩,世罕其匹。他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遭际曲折坎坷,地位大起大落,这就为他提供了广阔的诗材和多变的观察角度。其诗大致可分为几个大类:一、社会政治诗。这类大胆揭示社会矛盾、反映民生疾苦的作品虽然比重不算太大,但作者不论处境如何,终身命笔不辍,而且大声疾呼,嘻笑怒骂,从不嗟老叹穷,这使他有别于白居易,也不同于杜甫。如他60岁谪居惠州时还写下了著名的《荔支叹》,指名道姓直斥争新买宠的本朝名臣,且隐刺“今上”,充分表现了他终生不渝的为民请命的使命感。这类诗中有一些讽刺新法的作品,它们大多用反对派的眼光揭露新法的弊端,但有的诗只是政见的演绎和不满情绪的发泄,颇不足取。二、写景抒情诗。这类诗数量最多,题材的日常生活化是其显著特点。无论山光水色、亲友情谊、人生感慨,还是躬耕劳作、访佛问道、咏物题画,皆鼓舞于笔端。这类诗艺术价值最高,如《和子由渑池怀旧》、《游金山寺》、《望湖楼醉书》、《饮湖上初晴后雨》、《惠崇春江晓景》、《寓居定惠院之东杂花满树》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三、理趣诗。这类诗歌在对景色事物的描绘中融进某种哲理,不像一般诗歌以形象生动取胜,而是以新颖隽永的哲思理趣取胜,如《题西林壁》、《唐道人言天目山上俯视雷雨》、《东坡》、《慈湖夹阻风》等篇,都是为人称道之作。四、和陶诗。作者追和陶渊明诗124首,除《和饮酒》20首作于元钓中,其余皆作于贬居惠、儋时。除题目、韵脚、字数与陶诗相同,内容几乎全不相干,是作者晚年郁闷矛盾的内心世界的写照,无非借和陶之酒杯,浇胸中之块垒。苏诗各体皆擅,尤长于七古、歌行,七律七绝亦较唐人动荡明快,唯五言近体用力较少。苏诗在艺术上给人的总体印象是诗思敏锐,立意新颖,灵动奔放,笔锋爽利,写景、状物、叙事、抒情都能曲折尽意,“有必达之隐,无难显之情”(《瓯北诗话》)。其艺术特色大致可归纳为:其一,形象鲜明,想象丰富,比喻新颖贴切,妙趣横生。其二,喜用典故,语言材料极为丰富,尤善于以意遣事,灵活变化,精当妥帖。其三,纵笔挥洒,自由流畅,在部分品诗、论画、议政、抒怀的作品中往往直写胸臆,议论英发。其四,艺术风格多样化,其基本风格是豪健清雄,然时有飘逸俊丽、含蓄凝炼、精致流利之作,贬居黄州时期趋于清旷简远,贬居岭海时期趋于平淡自然。苏诗为最后完成区别于唐诗的“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的宋诗体制,作出了重要贡献。其缺点主要是有些作品逞才使气,或流于粗率冗长,或用典太多太僻,特别是一些应酬唱和之作为文造情、以文代情,用成语典故敷衍成篇;有些作品议论太过,缺乏形象性和声律美;有的理趣诗一味说禅论道,形同偈语,了无诗味。这些缺点,大体上也是苏轼词的缺点。 苏词 苏轼开创了宋词的豪放一派,为宋词的变革和发展作出了独特贡献。他突破词为“艳科”之藩篱,全面拓展了词的题材和境界。他以比较严肃的创作态度来对待词,不仅以词言情,开掘精深幽微的内心世界,更以词言志,把词笔伸向广阔纷纭的外部世界,无论是怀古、咏史、抒志、咏物、记游、赠答,还是田园风光、宦海感触、哲理探讨、禅机参悦,凡过去只能入诗者皆举以入词,使词不再仅仅是依附于乐曲的佐欢侑酒的工具,而成为可以独立发展的新诗体。他还借鉴诗歌的艺术手法,对词的体制进行革新,如:他“不喜剪裁以就声律”,若词格妨碍内容表达,他不惜对句式、句读、字数加以改造;为适应变化了的内容,他把为诗作序的方法引入词里,为许多词作序,使读者易于理解;把诗歌“ 括”和“集句”的方法移植到词里,创造了词的 括体和集句体,缩小了诗词界限;在词中大量运用经史子集、佛经道书、笔记小说中的典故和前人诗句,使词的语言和内涵丰富深厚,呈现出与诗相同的面貌;开以词议论之风,或局部议论,或通首议论,一如其诗。由于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诗化,其词风也突破了词自晚唐五代以来形成的婉转曲折、含蓄蕴藉的基本风格,表现为多样化的艺术风貌。苏词独创的雄健超旷的风格被前人高度概括为“豪放”,其实他的豪放词各具特色,如《江城子?密州出猎》慷慨雄壮,《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高旷超逸,《念奴娇?赤壁怀古》壮阔恢宏,《八声甘州?寄参寥子》突兀奔放,《满庭芳》(“三十三年”)遒劲苍寒,《满江红》(“江汉西来”)壮丽峥嵘,这些首见于词史的风格仿佛“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与有如“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的传统婉约词风大相径庭。然而在今存约350首苏词中,大多数仍属婉约词,或幽怨缠绵,或和婉舒徐,或妩媚动人,或清新隽秀,如《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永遇乐》(“明月如霜”)、《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洞仙歌》(“冰肌玉骨”)、《贺新郎》(“乳燕飞华屋”)、《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等篇,无不在风韵各别之中透露出真率的思想感情和高雅的情趣格调,与多数传统婉约词作异趣。苏词开创了宋词的崭新局面,被赞誉为“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婉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豪气,超然乎尘垢之外”(胡寅《酒边词序》),然在当时却被多数人视为“别格”,如陈师道认为苏轼“以诗为词,如教坊雷大使之舞,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后山诗话》),李清照批评苏词是“句读不葺之诗”(《词论》),故和者寥寥。南渡之后,民族危亡,辛弃疾等一批词人取法苏轼,以豪放之词写悲愤激昂之情,蔚然自成豪放一派,足与婉约派分庭抗礼。至于苏词高雅的情趣格调,更是广被南宋词坛,尤其为姜夔等风雅词人所继承。 散文 苏轼是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他一生写过大量政论、奏议、史论等议论文,其中25篇《进策》和《思治论》、《上神宗皇帝书》、《留侯论》、《贾谊论》、《范增论》等最为著名。它们言之有物,颇具识见,艺术上无不说理透辟,气势磅礴,纵横恣肆,雄辩服人,颇有《孟子》、《战国策》之风。策论和史论中虽有一些大而无当之作、大言欺世的书生之见,但写作上善于随机生发,翻空出奇,见解独到,故极受应举士子喜爱,以致南宋时有“苏文熟,吃羊肉,苏文生,吃菜羹”(《老学庵笔记》卷八)的谣谚。苏轼的记叙文和杂文大多有如行云流水,舒卷自如,总体成就远在议论文之上。记叙文(主要是游记、亭台记、碑传)最具独创性,艺术价值最高。它们立意构思篇篇出新,如同写亭台,《凌虚台记》、《超然台记》、《喜雨亭记》、《放鹤亭记》无一雷同;善于以寥寥几笔再现最具特征的人情物态,如《方山子传》写陈?的淡泊自得,《石钟山记》写夜泊绝壁下的阴森奇境,《前赤壁赋》写月朗风清的秋色,《后赤壁赋》写水落石出的冬景,无不表现出作者深邃的观察力和超凡的表现力;善于将描写、记叙、抒情、议论错综并用,使文章富于理趣,如《前赤壁赋》即地感兴,借景寓理,探讨宇宙人生的哲理,达到诗情、画意、理趣的高度统一;文体不拘常格,随物曲折,或散文而杂以韵语,骈散兼行,或赋体而贯注散文的奔放气势,亦文亦赋。大量杂文(序跋、题记、杂说、笔记及书简等)是苏文中独具风韵的部分,无论写亲朋交谊、生活片断,还是品诗评画、讲学论文,大都信笔挥洒,不假雕饰,因事寄慨,自然隽永,最能体现作者坦荡旷达的胸襟和风趣幽默的个性,如《上梅直讲书》、《日喻》、《文与可画癸官谷偃竹记》、《答秦太虚书》、《书吴道子画后》、《答谢民师书》及《东坡志林》中的一些篇章,都是广为传诵之作。苏文长期沾溉后学,其情韵兼胜的笔记,更对主张“性灵”的明代公安派、竟陵派和清代袁枚等人的小品文产生过直接影响。 书画 苏轼是我国著名书法家之一,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早年取法王羲之父子,写得“风姿妩媚”;中年后师颜真卿,笔划饱满,媚中带骨,遂自成一家;晚年学李邕,因又转豪劲。其书肉丰骨劲,外拙内巧,凝重浑厚,秀丽端庄。黄庭坚尝谑称其字“间觉褊浅,亦甚似石压虾蟆”(《独醒杂志》卷三)。传世书迹有《赤壁赋》、《黄州寒食诗帖》、《洞庭春色中山松醪二赋卷》、《黄柑帖》、《罗池庙碑》以及一些书札。苏轼在宋代绘画史中占有重要地位,他一反轻视绘画的习气,大力提倡,使不少士大夫对绘画发生兴趣。他首先提出“士人画”的名称,提倡写意,强调神似,认为“诗画本一律”,应当做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开辟了一条既有别于院体画、又不同于民间绘画的新途径,对后代文人画的兴盛产生过重大影响。他是有成就的画家,善画枯木、竹石、丛竹,然见于记载者不及10帧,今存真迹很少,仅有《枯木竹石图》等。 学术成就 苏轼在学术上亦很有成就,为当时“蜀学”领袖。所著《东坡易传》集中体现了他的哲学思想。此书解说《周易》偏重于义理分析,与王弼《周易注》相近。作者相信天命,在本体论上具有唯心主义倾向,但在具体问题上提出了一些精辟的唯物主义见解,如认为“天行健”是靠“不息”(不断运动变化),强调中庸(矛盾双方的调和统一),关心人的物质利益(“义非利则惨冽而不和”),这些观点显然与作者的政治立场相应,明显表现出此书“多切人事”的特点,与《周易注》“唯畅玄风”大不相同。陆游对此书评价很高,认为“自汉以来,未见此奇特”,朱熹则指责此书“乃释老之说,圣人之言岂尝有是哉!”所著《东坡书传》解说《尚书》要言不繁,驳正陈说,时出新义,对治乱兴亡披抉尤为明畅,受到朱熹赞许。他对医学亦有研究,著有《苏氏良方》,后人将其与沈括的《沈氏良方》合刊为《苏沈良方》。 苏轼著作繁富,主要有《东坡七集》、《东坡先生长短句》、《东坡志林》、《东坡易传》、《东坡书传》等。宋代的苏轼诗词文注本、选本,主要有《王状元集注分类东坡先生诗》、《施注苏诗》、《注坡词》、《经进东坡文集事略》等。 北宋文学家。字子瞻。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之子。嘉钓二年(1057年),试礼部,欧阳修擢置第二。对策入三等,签书凤翔府判官,召直史馆。熙宁中,王安石创行新政,他上书论其不便。安石怒,使御史谢景温论奏其过,穷治无所得。他遂请外,通判杭州,再徙知湖州。言者摭其诗语以为讪谤,逮赴台狱,欲置之死。锻炼久不决,以黄州团练副使安置。他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元钓中,累官翰林学士兼侍读。寻以龙图阁学士知杭州,于西湖中南北径筑30里长堤,名为苏公堤。召为翰林承旨,历端明殿翰林侍读两学士,出知惠州。绍圣中,累贬琼州别驾。赦还,提举玉局观,复朝奉郎。后卒于常州。轼为人洒落出尘,既善文,尤善诗、词、书画。是一个文艺大家。著有《东坡集》115卷,《东坡词》1卷,及《易传》《书传》《仇池笔记》《东坡志林》《苏沈良方》《渔樵闲话》《物类相感志》等,(均《四库总目》)并传于世。其诗文词风,以雄健豪放著,为北宋大家。苏轼于熙宁七(1075年)年,徙知密州(今山东诸城县),在密州筑了“超然台”,并作了《超然台赋》。熙宁九年,苏轼写了著名的《水调歌头 ?怀子由》(怀念在济南的弟弟苏辙)中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名句。这里的“千里”即指从齐州(济南)到密州(诸城)的千里。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