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蔡襄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蔡襄

分类:【传统文化】

北宋书法家,为“宋四家”之一,兴化仙游(今属福建省)人。字君谟。天圣八年(1030)进士,英宗时官至端明殿学士,知杭州府,谥号忠惠。工书,于八分、散隶、正楷、行押、大小草众体皆精。宋代欧阳修论书谓:“君谟行书第一,小楷第二,草书第三。”明代陶宗仪《书史会要》评其行书最为精妙,“在前辈中,自有一种风味。”传世墨迹有《陶生帖》、《谢赐御书诗帖》和书札、诗稿;碑刻有《荔枝谱》、《蔡君谟法帖》、《万安桥记》;书论有《论书》、《评书》、《自论飞草书》等。

北宋书法家、学者。字君谟,兴化军仙游(今属福建)人。天圣八年(1030)进士。庆历三年(1043),累迁知谏院,进直史馆,兼修起居注,任内敢于直言进谏,支持庆历新政,主张广开言路。次年,出知福州,改福建路转运使。皇钓四年(1052)召回,任起居舍人、知制诰,迁龙图阁直学士、知开封府,后又以枢密直学士出知福州、泉州。嘉钓五年(1060),入为翰林学士。英宗即位,任三司使,居官二年,因母亲年老而出知杭州。卒谥忠惠。蔡襄为官以精于吏事、才能出众闻名,史书称其“谈笑剖决,破奸发隐,吏不能欺”。知制诰时,每有官员除授失当,皆封而还之,拒草制词。在福建任地方官时,能礼贤下士,奖勉学者,当地学风为之一振。对大事操办丧事、迷信巫觋之言等民间陋俗,则严令禁断,并作《五戒》等文,教谕民众改良社会风尚。任内曾奏减五代以来的丁口税,致力于兴修水利。其主持建造的万安桥,横跨泉州湾,长达三百六十丈,建造中运用多项先进技术,以其宏伟的工种规模和高超的施工技艺,在中国桥梁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蔡襄平生以擅长书法著称,学唐代虞世南、颜真卿,兼取晋人之法。所作正楷,端庄沉着,体格恢宏,点划严谨周密;所作行、草,温淳婉丽,潇洒简逸,信手拈来,触处成妙,颇有晋人韵致。其余各体亦为人称道,故论者谓其“蝌蚪、篆、籀、正、隶、飞白、行、草、章草、颠草,靡不臻妙”。在书法艺术发展史上,他是承先启后的重要人物。其时,唐代书法讲求法度的准则依旧流行,宋代书法崇尚意趣的典型风貌还未确立,他兼有“尚法”和“尚意”两种艺术追求,既传承了晋唐遗韵,又另辟蹊径,为苏轼、黄庭坚、米芾等新颖书风开了先河,成为书风嬗递之际的关键性人物。在书法理论上,他虽无专著行世,但零章散篇亦有可观,其注重神、气、韵,尚古法而不炫奇斗巧的艺术主张,对宋代书坛的志趣具有一定影响。与苏轼、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的蔡襄,其书法在北宋时即有“本朝第一”、“独步当世”的声誉,后人亦对其评价甚高。如苏轼称其“天资既高,学识亦至,当为本朝第一”。元陶宗仪称其“工字学,大字巨数尺,小字如毫发,笔力位置,大者不失结密,小者不失宽绰”。但也有人认为其过于工丽而乏老辣之趣,如米芾称其书“如少年女子,体态妖娆,行步缓慢,多饰铅华”。此外,蔡襄还精于品茶、制茶,著有《茶录》一书,对推进我国茶文化卓有贡献;所著《荔枝谱》一书,则显示了其在植物谱录方面的造诣。

蔡襄工于诗,欧阳修赞誉其文章“清遒粹美”,诗作也凛然有生意,有《蔡忠惠公文集》等传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点校本《蔡襄集》,收其诗文最称完备。其传世书法作品,墨迹有《山居帖》、《离都帖》、《陶生帖》、《持书帖》、《自书诗札》等;碑刻有《万安桥记》、《昼锦堂记》、《刘蒙伯墓碣文》等。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8:2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