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送穷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送穷分类:【传统文化】 旧时汉族岁时习俗。也叫“送穷鬼”、“送五穷”、“赶五穷”。因多在夏历正月初五举办,故名。各地均有此俗。此习产生较早,唐韩愈《送穷女》注:“予尝见《文宗备问》云:‘颛顼高辛时,宫中生一子,不著完衣,宫中号为穷子。其后正月晦(三十日)死,宫中葬之,相谓日‘今日送却穷子自尔相承送之。”’唐《四时宝鉴》曰:“高阳氏子,好衣弊食糜,正月晦,巷死。世作糜,弃破衣,是日祝于巷曰,除穷也。”后来送穷由晦日变成了初五。陕西民家,多在清晨剪纸人儿送到大门外扔掉,或用木竿悬挂鞭炮,从房里一直放到大门口,即可送走穷鬼。某些地区则在晚间做此二法。河北民间,家家户户大放鞭炮,叫作“破五儿崩穷”。广东地区则把正月初三视为“穷鬼日”,故在此日举办。是日,人们把屋内污秽杂物打扫干净,送到田野上焚烧,同时点香为供,叩头作揖,连说“穷鬼去、福星来”。当天,民间最忌探亲访友。 亦称 “赶五穷” 、“送五穷” 。汉族民间岁时习俗。流行于陕西各地。正月初五清晨,用竿悬挂鞭炮,从房里一直放到大门口,或剪纸人掷大门外,认为可以送走贫穷。也有在晚间送的。此俗产生甚早,唐代韩愈在《送穷文》注中说: “予尝见《文宗备问》云: 颛顼高辛时,宫中生一子,不著完衣,宫中号为穷子。其后,正月晦死,宫中葬之,相谓曰‘今日送却穷子’,自尔相承送之。” 又唐《四时宝鉴》说: “高阳氏子,好衣弊食糜,正月晦,巷死。世作糜,弃破衣,是日祝于巷日,除贫也。” 韩愈《送穷文》写于唐元和六年(811)正月乙丑晦,正是唐俗送穷日。后来送穷日由晦日变成了 “破五”(正月初五) 日。一些地区农村里仍流行。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