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分类:【传统文化】

行政区划名。汉代在零陵、广汉、越?、武都、陇西、天水等少数民族聚居之郡设道,为行政特区,相当于县。唐代道为监察区,略等于汉代的州。太宗贞观初,分全国为10道。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增为15道。后又增至40余道。每道派京官1人巡察所属州县,其长官先后称为巡察使、按察使、采访处置使、观察使。唐中叶后,观察使多以节度使兼领,不带节度使者例带都团练使或都防御使,虽为监察官,实掌一道军政大权。北宋初有13道,其后道为路所代。太宗淳化五年(994)废道名。元代于府、州之上设道,有两类:其一为行政区,设宣慰使司,是行省和府、州、县之间的承转机关,长官为宣慰使、同知、副使。其二为监察区,设肃政廉访司(初名提刑按察司),掌稽察司法。明代于省和府、州之间设道,为监察区,有分守道与分巡道之分。清代沿明制,始以守道、巡道为官名,总称道员。

为道家和道教的基本概念。源于先秦时期老庄学派的哲学概念。道教奉祀老子为神明,称“太上老君”、“道德天尊”等,尊其《老子》(五千文)为《道德经》、《道德真经》。《老子》一书系统阐述了道家的宇宙观、社会政治思想、人生处世和修养原则。它提出“道”为天地万物的本原、“万物之宗”。老子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认为“道”是“虚无之系,造化之根,神明之本。”“万象以之生,五行以之成。”庄周也认为道“生天地”,为“万物之所由”。东汉时,《老子》已成为道教重要经典,老子与“道”合而为一。《老子圣母碑》说:“老子者,道也。”张陵《老子想尔注》把“道”、“一”、“虚无”、“自然”、“无名”视为同一,视老子为“道”的化身。东晋葛洪《抱朴子?明本》:“凡言道者,上自二仪,下逮万物,莫不由之,但黄老执其本,儒墨治其末耳。”他既揭示了天道自然无为的客观性,又把“道”与“天命”连在一起。《抱朴子?塞难》:“命属生星,则其人必好仙道;好仙道者,求之亦必得也。命属死星,则其人亦不信仙道。不信仙道,则亦不修其事也。”从而把是否信仰道教与“星相学”联系起来。又说:“道起于一”,“一有姓字服色,男长九分,女长六分,或在脐下二寸四分下丹田中,或在心下绛宫金阙中丹田也。或在人两眉间,却行一寸为明堂,二寸为洞房,三寸为上丹田也。”又把道作为与炼内丹的“丹田穴”相联系的道术,使之成为祛病延年、长生不老的玄道。他说:“长生之道,不在祭礼事鬼神也,不在道引与屈伸也,升仙之要,在神丹也。”便完全把“道”的范畴道教化了。南朝陶弘景《真诰?甄命授》:“道者混然,是生元气。元气成,然后有太极。太极则天地之父母,道之奥也。”把道作为能生元气、涵括乾坤、有无统一的精神本体。至唐代,唐玄宗亲自为《老子》作注,把它列为诸经之首,颁行天下。他还把《老子》中的“生而不有”引申为“元气生万物”,提出“怀道抱一守五神”的修养方法,认为“人能抱一,使不离于身,则长存”,“人能养神则不死”。并宣称“用道治国,则国富民昌,治身则寿命延长”,把老子思想作为治国修身、修炼成仙的理论根据。人通过修炼得道,就可以“形体得之永固”,成为神仙,长生不死,永存天地。

我国古代的一种行政区划。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统治,根据山川自然形势,把全国划分为10道(关内、河南、河北、河东、陇右、山南、淮南、江南、岭南、剑南),最初是一种地理区域名称,与地方行政毫无关系,武则天神龙二年(706年),开始置十道巡察使,以后又曾改名按察使、存抚使等,皆由中央政府临时派遣,不常置,无定员,也不一定按道行使自己的职权,这时道成了一种监察区。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增为15道,每道置采访处置使,并定为常制,且有固定治所,从此,道成了州以上的一级行政区。中唐以后,又出现了节度使区域的建置,天宝时,节度使又兼任每道的采访处置使,道和方镇基本上合而为一。从而形成了道、州、县三级行政区划。唐后期的“道”(亦或称方镇)约有50个。明清时期又设道,为省和府之间的监察区。

关于宇宙本原或规律的哲学范畴。“道” 的本义指人行之路,《说文解字?搋部》: “道,所行道也,一达谓之道。” 引申为道理、真理、道义等,如孔子所谓“朝闻道,夕死可矣”,“道不同,不相为谋”,孟子所谓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等,但并非哲学范畴。老子始将 “道” 作为形上的哲学范畴,这位颇具神秘色彩的智者在隐世前留下的五千真言《老子》原来就分为两部分: 《道经》和 《德经》,合称 《道德经》。老子的深刻之处,在于他能超出古代人类感性经验的范围,对宇宙人生之谜作形而上的探索,结果就是 “道” 的发现。《道德经》开篇即说: “道可道,非常道。”是说 “道” 难以言传,如果可以言传,如儒家仁义之道,就不是“常道” (自然之道)。《道德经》第四十二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第二十五章: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又有 “天道” 和 “人道” 之说。其所谓 “道”,实际上有两层含义,一指宇宙本原,一指自然规律。到了庄子那里,这个 “道”就被描绘得非常形象迷人: “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 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地,生天生地; 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 而且预言得 “道”者将达到 “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的神仙境界。后来,道教即以 “得道成仙” 作为人生的最高境界,“道”就成为宇宙人生的真谛。儒家也论 “道”,但却没有这么玄妙,主要指宇宙和社会的天然秩序。西汉董仲舒说:“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是从 “天人合一” 的角度来证明 “天道” 与 “人道” 的同一性。唐代韩愈则以 “道” 来概括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历圣相传的文化价值系统,宋代理学家就将这个 “道” 说成是 “天理”,朱熹说: “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试图将儒家伦理提升到形而上的本体论范畴。这种尝试开辟了儒学的新思路,也使 “道” 成为儒家哲学的核心范畴。总之,作为哲学范畴的 “道”,虽然大体上都指宇宙本体或规律,但在不同学派的哲学家那里,却有不同的内涵,不能混为一谈。

道教教理教义的核心。《道典论》中说:道士者,以道为事,是道教宇宙本体论及信仰、修养的理论基础。其理论禀承于老庄,《老子》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二十五章)把道说成是先天地生的宇宙本原。庄子发挥其说,认为道是宇宙的根本,它自本自根,生天生地,超于一切之上。《清静经》依据老子所说,指出“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唐吴筠也说:道是“虚无之系,造化之根,神明之本……万象以之生,五行以之成。”(《玄纲论》)又说“生生成成,今古不移谓之道”。将道说成是生化天地万物的本源,大自然生生成成的自然规律。认为“道”即老子,为元气之宗。东汉时,黄老道与神仙家相结合,谓“老子者,道也”(《老子圣母碑》)。《老子想尔注》则解释说:“一者道也,散形为气,聚形为太上老君,常治昆仑,或言虚无,或言自然,或言无名,皆同一耳。”其后《混元皇帝圣纪》又说:“老子者,老君也,此即道之身也,元气之祖宗,天地之根本也。”道遂成为道教的最高信仰。在修养修炼方面,发挥老子“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和“物壮则老,是谓不道”的思想。认为修道者要以“虚无为体,清静为宗、柔弱为用”。修炼的目的是成仙得道。得道的方法是使人通修炼返朴归真,回归到与自然之道同一体性的境界;合道永固。在中国思想史中独具特色。

是孔子?常使用的一?戌遮,有?指?律、真理,有?指?真、政治主?,有?指道德。呃些含柳之殓有?别,又有?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孔子思想的特色。

“道”,指自然?律。孔子的?生端木兕(子?”)真:“夫子之言性陪天道,不可得而?也。”(《?遮?公冶樘篇第五》)“天道”,即“天”的?右?桑?疤臁币话憷斫?榇笞匀弧6四举n没有?到孔子晷於“天道”的?述。孔子晚年整理《易》?,常常?到呃??铨。例如: “子曰:‘知?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乎!’”(《周易?劳揎上第七》)孔子帐?,知道了客愚事物?化的?律,就知道了大自然咝械脑?颉?鬃忧空{“?”是孺事孺物的?律,是《周易》思想的精髓。所以孔子真: “夫 《易》何?者也? 夫《易》檫物成?,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同上)意思是,《易》的作用是揭示事物的内在事理,成就各肺事?,?且概括出客愚世界的?右?伞!吨芤住繁?硎且徊空俭????^孔子的暾?才有了哲?意柳。孔子帐?“?”是客愚世界的?右?苫呃是一肺?素的揆酌愚?,在中?哲?史上具有重要意柳。

反映客愚?律的帐滓即真理,“道”又有真理的意思。例如:“子曰:‘朝?道,夕死可矣。’”(《?遮?里仁篇第四》)呃裹的“道”即真理。但在孔子的心目中,“真理”不是别的甚?,就是儒家的?真。所以“道”又有?真的意思,主要指儒家的?真。例如:“子曰: ‘?乎!吾道一以?之。’ 曾子曰: ‘唯。’子出,樵人?曰: ‘何洲也?’ 曾子曰: ‘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同上) 呃奄的 “道”是指孔子的?真。

儒家?真的核心是儒家的政治愚,所以“道”又有政治主?的意思。例如:“徐公?朝?於子?曰:‘仲尼焉??’子?曰:‘文武之道,未?於地,在人。亵者滓其大者,不亵者滓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而亦何常?之有?’”(《?遮?子?篇第十九》)“文武之道”,指周文王、周武王的政治愚,是孔子所尊信的。再如: “子曰: ‘道不行,乘桴浮於海。’”(《?遮?公冶樘篇第五》)“道”指的是儒家的政治主?。

孔子把符合儒家思想的理想社?费作“大道之行”的“大同”,把次一等的费作“小康”。例如:“孔子曰: ‘大道之行也,陪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夫大道之行也,天下?公。……是洲“大同”。今大道既脎,天下?家。……是洲 “小康”’” (《顿??顿咂?诰拧珐 孔子所真的 “大道之行”是指 “啉亵佩能”(啉佩天子)的社?,“大道既脎”是指“大人世及”(世阴)的社?。孔子把??社?分??肺: “天下有道”和“天下?道”。他真: “天下有道,?顿?征伐自天子出;天下?道,?顿?征伐自衷侯出。自衷侯出,慎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庶人不阻。”(《?遮?季氏篇第十六》)孔子帐?,“顿?征伐自天子出”,是“天下有道”的表?;“顿?征伐自衷侯出”、“自大夫出”,甚至“陪臣??命”,是“天下?道”的表?。孔子一生致力於“道”,希望改?“天下?道”的局面,韵想 “?一?,至於?; ?一?,至於道。”(《?遮?雍也篇第六》)所洲“至於道”,指哌到符合儒家政治主?的那肺社?。但他的呃一?望一直没有??。

儒家?真强整人的道德修鹇,所以“道”又有道德的意思,指符合儒家思想的?理道德。例如:“有子曰: ‘……君子?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仁之本陪!’”(《?遮??而篇第一》)有若帐?,“孝弟”是“仁”的根本,能?做到 “孝弟”便有了道德。再如: “子洲子?,‘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鹇民也惠,其使民也柳。’”(《?遮?公冶樘篇第五》)孔子在呃裹费?的是公??的德政,“君子之道”即君子的道德。孔子把有道德、有??的人叫“有道”。例如:“子曰: ‘君子食?求?,居?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洲好?也已。’”( 《?遮??而篇第一》) “?道”?是指没有道德的?人。例如:“季康子?政於孔子曰: ‘如??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曰: ‘子?政,焉用??……’”(《?遮???篇第十二》)孔子不同意季康子?取“??道”的方法。他主??取符合儒家思想的正?方法,他把呃?的方法叫做“道”。例如:“子曰:‘富陪倨,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也。?陪裒,是人之所?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遮?里仁篇第四》)

孔子生活的?代,在他看?,是?“天下?道”的?代,周天子名存?亡,衷侯?的政?大都落入大夫甚至陪臣之手。孔子面?“?道”的社???,?持“道”的原?,睫不苟合取容。在他看?,“道”比生命重要,他真:“志士仁人,?求生以害仁,有?身以成仁。”(《?遮?徐爨公篇第十五》) 他提倡 “守死善道” 的精神。(《?遮?泰伯篇第八》)至於“衣食”就更不能陪“道”相提??了。他真: “士志於道,而??衣?食者,未足陪阻也。”(《?遮?里仁篇第四》)他?真:“君子值啦恢食。……君子?道不??。” ( 《?遮?徐爨公篇第十五》)

在人的行?上,孔子提倡“直道而行”(同上)。他?兖柳下惠 “直道事人”,不 “枉道事人”(《?遮?微子篇第十八》)。所洲“直道”就是?持“道”的原?,在任何情况下不放?、不歪曲、不出脔“道”的原?。他?美呃?的人。例如:“子曰: ‘直哉史酤!邦有道,如矢;邦?道,如矢。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仕;邦?道,?可卷而?之。’”(《?遮?徐爨公篇第十五》)孔子主?不陪“?道”者同流合污。他真:“天下有道??,?道?脎。邦有道,?而裒焉,?也;邦?道,富且倨焉,?也。”(《?遮?泰伯篇第八》)再如:“???。子曰:‘邦有道,焚;邦?道,焚,?也。’”(《?遮???篇第十四》)他?美徐?大夫甯俞真:“甯武子,邦有道,?知;邦?道;?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 《?遮?公冶樘篇第五》)

孔子?抱理想,追求真理,峰?用世,不屈不?;他?持“道”的原?,“直道而行”,不陪“?道”者合作,呃肺精神是膣能可倨的。但孔子的“道”包含着落後的?西。例如,他把“顿?征伐自天子出”作?“天下有道”的??,是不正催的;如果天子“?道”,是“天下有道”?是“天下?道”?孔子没有真。?於“道”,孔子有“?身成仁”的主?,但更多的是“不可?止”的主?,含有明哲保身的意味。?孔子的“道”?作具篦分析,不能一概肯定或一概否定。

“道”是?多柳轧,?有其他多肺意柳。第一?含柳:道路。例如:“子疾病,子路使樵人?臣。病殓,曰: ‘……且予况不得大葬,予死於道路乎?’”(《?遮?子罕篇第九》)“道”陪“路”呗用,意柳相同。再如:“子曰: ‘侦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遮?雍也篇第六》)“斯道”,呃?路,喻指儒家的主?。第二?含柳:行,?行,?坂。例如:“子曰: ‘君子道者三,我?能焉:仁者不?,知者不惑,勇者不?。’”(《?遮???篇第十四》)“道者”,是“所行的” 的意思。第三?含柳: 引? (坐dao)。例如:“子??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止,毋自辱焉。’”(《?遮???篇第十二》)“善道”,好好地引?。第四?含柳:治理。例如:“子曰: ‘道千乘之?,敬事而信,?用而?人,使民以?。’”(《?遮??而篇第一》)再如:“子曰:‘道之以政,?之以刑,民免而??;道之以德,?之以顿,有?且格。’”(《?遮??政篇第二》)第五?含柳:技?。例如:“子夏曰: ‘腠小道,必有可愚者焉;致哞恐泥,是以君子不?也。’”(《?遮?子?篇第十九》)“小道”,指小技?。第六?含柳:?矩,或方法。例如: “子曰: ‘……三年?改於父之道,可洲孝矣。’”(《?遮??而篇第一》)“父之道”,指父在世?立下的?矩。再如:“子曰: ‘射不主皮,?力不同科,古之道也。’”(《?遮?八佾篇第三》) 第七?含柳: 真。例如: “……子?曰:‘夫子自道也。’”(《?遮???篇第十四》)上面“道”的呃些含柳,跟孔子的思想篦系没有密切晷?,不能反映孔子思想的特色。

本意是人走的路。春秋战国时,已被赋予本体论、宇宙形成论、人生论、政治理论等不同方面的意义,成为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重要范畴。秦汉时期学术著作中使用“道”的概念,同样具有上述不同方面的意义,并有进一步发展。如:“黄帝时,道不拾遗。”(《淮南子?览冥训》)“孔子为鲁司寇,道不拾遗。”(《淮南子?泰族训》),是本意道路的含义。《吕氏春秋?大乐》:“道也者,视之不见,听之不闻,不可为状。”“道也者,至精也,不可为形,不可为名,强为之名,谓之太一。”指宙宇本体。《淮南子?原道训》对道作了大量描述,说它“覆天盖地”,“含阴阳”,“章三光”,“塞于天地”,“弥于四海”,也是宇宙本体的含义。而董仲舒则把“道”与封建纲常伦理联系起来,说“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举贤良对策三》),用以论证封建纲常伦理的权威性和永恒性。《淮南子》反复强调“无为合于道”,“达于道者反于清净”,“柔弱为道之要”(《原道训》),王充《论衡》强调“天道无为”,它们都依据道家思想反对将“道”神学化、伦理化的倾向。

道教教义的核心。“道”原为先秦时期道家学派的一个关于哲学的概念。道教思想原于道家,并奉道家学派创史人老子为神明,称为“太上老君”、“道德天尊”等,把老子的著作《老子》尊为《道德经》、《道德真经》。《老子》对“道”进行了多种论述,其中的“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和”虚无之系,造化之根,神明之本”,“万象以之生,五行以之成”思想为道教所吸收,并被道教所神化。东汉时,《老子》已成为道教重要经典。道教把黄老之学与神仙家学结合在一起,把老子与“道”合而为一。五斗米道的创史人张陵著《老子想尔注》,把“道”、“虚无”、“自然”、“无名”视为同一,把老子作为“道”的化身。唐代时,玄宗李隆基把《老子》列为诸经之首。并宣称:用“道”治国,则国富民昌,治身则寿命延长。把“道”作为治国修身的理论依据。道教还将《老子》的“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衍化为长生不死之道,认为通过修炼可以取得和“道”合而为一,永存天地。

古代哲学的一个重要范畴。本指行走之路;后来泛指人们遵行的宗旨、主张、方法及数术;纳入哲学领域,意指运行的轨道、事物的法则、万物的由来,宇宙的本根等。最早把“道”做为最高哲学范畴,视之为世界本原的是道家创始人老子。老子把“道”做为天地万物的始基,认为它独立存在,产生天地万物,取其万物所由来之意,称之为道。《老子》二十五章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战国末期的韩非改造了老子的道,认为它是天地万物的普遍法则。韩非在《解老》篇中说:“道者,万物之所然也,万理之所稽也。”儒家创始人孔子则用“道”来指人生观、世界观、道德观念、政治主张或思想体系。他在《论语?卫灵公》中说:“道不同,不相为谋。”意为主张不同的人,不互相商议。《周易?系辞上》把无形的东西、抽象的东西称之为“道”,与有形的、具体的东西――“器”对应起来,说“是故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认为这个无形的、抽象的道是普遍存在的阴阳对立、交替的规则,即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历代学者站在不同的立场上,对“道”的解说也不尽相同或完全相反,但都对先秦各家的主张有所继承和发展。

地方行政区划名。唐朝在州之上设道,为督察机关,不是一级地方政府。唐开元二十九年(741年),山东分属河南、河北两道。河南道所辖的州在山东境内有14个,河北道所辖的州在山东境内有6个,共20个州、92个县。宋朝改道为路。民国二年(1913年),省下设道,实行省、道、县三级制。山东设岱北,岱南、济西、胶东4个道,共辖107个县。民国十六年(1927年),又废道制,实行省、县二级制。

地方行政或监察区划之名称。最早设置于西汉,道是设置于少数民族地区的与县平级的地方行政区划。《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县]有蛮夷曰道。”东魏、北齐置临时统辖数州的行台,是为隋唐以后道制的前身。唐至民国北洋政府,历代均设道。道辖境大小、职掌范围各有不同:如唐代的道隶属中央,清末和民国初年的道属省管辖。隋文帝时沿用东魏、北齐旧制,设置过河北、河南、西南等道行台省,每道统十余州。太宗贞观元年(627)划全国为关内、河南、河东、山南、陇右、淮南、江南、剑南、岭南十道。不设固定的官员和办事机构,每年派中央或地方官员任大使前去巡察,其官员有巡察、按察、黜陟、巡抚、安抚、存抚等大使。武后改御史台为左右肃政台,天授二年发十道存抚使。负责监察:官人善恶;户口流散,籍帐隐没,赋役不均;农桑不勤,仓库减耗,妖猾盗贼,为私蠹害;德行孝悌;黠吏豪宗兼并纵暴,贫弱冤苦不能自申等。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道的区域缩小,分十道为十五道。并设置十五道采访处置使,三年一替,检察非法。由此道开始向州一级行政单位转化。乾元元年(758)十五道采访处置使废除。道作为地理区划名仍沿用不废。所绘全国地图仍称《元和十道图》。到了元代,道是中书省、行中书省和路府之间的地方区划,分肃政廉访司道和宣慰司道,前者负责监察地方行政,并兼管农事;后者作为中书省、行省和郡君之间的承转机关,有军旅事时,又兼都元帅府二种。明代的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与都指挥使司由布政使、按察使分司管理部分专务,或一至数府册的民政、监察和军事事务,名称仍为道。按系统划分为布政分司道和按察分司道。按职掌划分为管专门事务的道和管辖地区的分守道、分巡道、整饬兵备道。到了清代,道制逐渐完备。宣统年间,全国共有守、巡道八十四道,其分布为:奉天省四道,吉林省四道,黑龙江省三道,直隶省七道,江苏省四道,安徽省二道, 山东省三道,山西省二道,河南省四道,陕西省三道,甘肃省六道,新疆省四道,福建省三道,浙江省四道,江西省三道,湖北省四道,湖南省四道,四川省四道,广东省六道,广西省四道,云南省五道,贵州省一道。各道长官为道员正四品,属官有库大使、仓大使、关大使,还有典吏若干。除守、巡道外,清还设置了若干负责地方专门事务的道,主要有:1.提学道(督学道),管理各省学政。2.驿传道,管理各省驿站事务。3.河道,管理治河事宜。4.兵备、屯田、水利等道。5.粮储道(督粮道),专管各省粮务。6.盐法道,掌管督察盐的生产和行销事务。7.海关道,如天津海关道,负责对外交涉事宜。光绪末年各省又添巡警和劝业两道。管理一省巡警治安事宜。到了民国时期,道是省、县之间的一级行政组织。省管道、道辖县。各道行政长官称道尹。主要职权为颁行规程、监督所辖官吏、节制调遣地方武装,奉上办事,出巡等。道署改名道尹公署,分内务、财政、教育、实业四种。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0/19 3:1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