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京兆尹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京兆尹官名。汉代置。初为政区名。国都所在地称京兆尹。取其京,为上为大; 兆,众多众数; 尹,公正之意。《前汉书·百官公卿表》: “内史,周官。秦因之。掌治京师。景帝二年 (公元前155年) 分置左内史、右内史。武帝太初元年 (公元前104年) 更名京兆尹。(张宴曰: 地绝高曰京。左传曰: 莫之与京,10亿曰兆。尹,正也。师古曰: 京,大也。兆者众数,言大众所在,故云京兆也) 属官有长安市、厨两令、丞。又有都水、铁官两长、丞。” 《地理志》: “京兆尹: 〔故秦内史。高帝元年 (公元前206年) 属塞国。二年,更为渭南郡。九年罢,复为内内。武帝建元六年 (公元前135年) 分为右内史。大初元年,更为京兆尹〕。元始二年 (公元2年) 户195702,口682468。县12: 长安、新丰、船司空、蓝田、华阴、郑、湖、下邽、南陵、奉明、霸陵、杜陵。” 京兆尹官名、政区名。秦置内史,综理京师事。汉武帝改右内史为京兆尹,辖12县,长官谓京兆尹。三国魏辖区称京兆郡,官称太守。西魏至隋官复称尹。唐改雍州为京兆府,因常以亲王任州牧,故改雍州长史为京兆尹。民国初改顺天府为京兆地方,改府尹为京兆尹。 京兆尹官名。在汉代亦为政区名。本为秦的内史地。秦亡,项羽封司马颀为塞王都栎阳。该地区属于塞国。汉高帝元年(公元206年)灭塞国,设置渭南郡, 九年合并原属秦内史辖区的渭南、河上、中地三郡,复为内史,汉景帝二年(公元前155年)分内史为左、右内史。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改右内史,即分右内史东半部为辖区置京兆尹。京,意即大;兆,意即众;首都为大众所聚,故称“京兆”。尹意即治,古官名,在此为政区名,治所在汉长安城,辖首都长安迤东秦岭以北,渭河以南12县,其中湖县在今河南省灵宝县境。三国魏辖区改称京兆郡,官名改称“太守”。西魏、周、隋辖区仍称郡,改“太守”为尹。唐开元初改雍州为京兆府。常以亲王领雍州牧,而改雍州长史为京兆尹,并增置少尹,以理府事。宋仍为京兆府,是陕西路治,后为永兴军路治。金为京兆府路治,元初亦称京兆府, 元至元十六年 (公元1279年)改京兆府为安西路总管府。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改为西安府,历清于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改废西安府为长安县。 京兆尹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以右内史改置,区划等级相当于郡。因辖区系国都及其附近,特示尊崇,故长官和辖区不称太守和郡,而称尹。官署设在长安城,故址在今西安市未央区汉城乡。三国魏改名京兆郡。 |
随便看 |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