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北宋两次崇道高潮与道藏的编印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北宋两次崇道高潮与道藏的编印分类:【地域文化】 北宋时期,中原道教已经失去独占鳌头的优势,朝廷对释、道二家没有明显偏好。但民间道教信仰仍然有着强大势力,深入到生活的各个方面。五代和宋初,在豫东道教发源地的鹿邑,产生了一位在道教史上有着深远影响的道士,他就是有名的陈抟。史书记载说:陈抟字图南,毫州真源人(今河南鹿邑)。后唐长兴年间,(930―933)举进士不第,遂不求仕进,以山水为乐,服气、辟谷,历20余年。后周显德三年(956年),至首都开封,留居宫中月余。命为谏议大夫,固辞不受。到宋太宗太平兴国(976―983)初年,又来开封。他在朝中,对皇帝及大臣绝口不言神仙黄白之事,也不谈吐纳养生之理和白日飞升之术,只劝他们以兴化致治、清静无为为念。宋太宗赐号为希夷先生(《宋史?陈抟传》)。陈抟的言行,表明宋代的道教与唐代相比,更净化去了迷信成分,增多了理性的因素。 陈抟是河南继司马承祯之后,学问最渊博的道士。他的著作有《易龙图》、《九室指玄》等多种。陈抟生平最好读《易》,手不释卷。他以《易》学之理来论证仙道,把道教的思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另一方面,他创造了一幅《先天图》,将他自己对宇宙成生的哲学见解和道教修真养性的理论与方法,容纳于《先天图》中,首创以图式来解《易》理的道《易》及哲学上的图象学。 陈抟学术的继承者很多。他将《先天图》传授给河南人种放,种放又传授给河南人穆休。后来又由共县(今辉县市)李挺之传给邵雍以及周敦颐等人,构成了宋代理学世界观的理论基础,对后代理学思想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陈抟综合了儒家的《易》理,道家老子的辩证法思想,魏伯阳的《参同契》及隋唐金丹道清修派的内丹炼养方术这四大因素,奠定了他在道教史上继往开来的地位。他的再传弟子张伯端,是丹法南宗的开山祖师,因而他深受道教徒的崇敬,尊称他为“陈抟老祖”。 北宋时期,曾出现过两次对道教的狂热。一次是在宋真宗时期。宋真宗自澶渊之盟后,深感国势不振,“常怏怏不乐”。他企图用“封禅”来安定人心,“镇服四海,夸示外国” ① 。于是谎称有下凡的神仙颁赐天书于皇宫的左承天门上。所谓“天书”是一匹写有21个字的两丈多长的黄帛,帛上有“赵受命,兴于宋,…世七百,九九定”等七句半通不通的话;另外还有黄字书三幅,就是所谓“大中祥符三篇”,一篇称美真宗至孝可嘉,一篇告谕要清静简俭,一篇预言江山永保、长久太平。宋真宗装模作样地跪拜接受神赐天书,并将它颁布天下。还把年号改为大中祥符。 为了答谢上天降福,宋真宗马上东封泰山,北祀汾阴,西祭华山,并加封五岳帝号,又谒祀鹿邑太清宫,封老子为混元上德皇帝。同时,举行各种祝贺典礼。天下争言祥瑞,诸州献灵芝草不计其数。他还掀起一个大修道观的高潮。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八月,在开封建会灵观,奉祀五岳等神。十二月,建景灵宫。天禧二年(1018年)又建祥源观等。 宋真宗时,在开封掀起的这一场宣扬道教的风潮中,许多大活动大典礼,都是以王钦若为首的官吏所主持,从没有一个有名道教人物参加。虽然很是轰轰烈烈,但只是形式主义的排场,在教义上并没有什么发展,更谈不上形成一个什么信仰中心。不仅有儒家思想的臣民不以为然,就连道教门徒也很少与之合作。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三月,召河南陕州处士魏野入朝作为点缀,魏野上言:麋鹿之性,不能适应朝庭的规矩。又召李渎,李渎辞以足疾,不便行动。他们代表了河南处士对真宗宣扬道教的不合作态度。所以在乾兴元年(1022年)真宗死后葬于永陵时,朝臣商议,把所谓“天书”,作了他的殉葬品。《宋史》“以天书殉”四字,涵孕了史家无穷深意,是对这场道教运动的精当总结。 北宋第二次提倡道教是在宋徽宗时期。大观二年(1108年),恰好是宋真宗大搞天书封禅后整整一百年,宋徽宗为此诏告天下,访求道教仙经。政和六年(1116年),又在嵩山、北邙等地修建道观。政和七年(1117年),宋徽宗自称为教主道君皇帝。重和元年(1118年),封道士林灵素为“通真达灵玄妙先生”,诏修《道史》。宣和元年(1119年),下令提高道士的政治地位,规定天下道观观主,与监司、县官来往,以客礼相见。徽宗崇奉道教的时间,长达20年之久,其奢侈浪费和宗教狂热,都是历史上罕见的。 北宋在开封编纂的道藏则是一种积极的贡献。道教经典到南北朝始有著录,至唐开元年间达3744卷。经安史之乱及唐末五代的战争,经籍焚毁,十存三四。宋太宗时,开始收集到道经3737卷。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道士冯德之、朱益谦等十人校勘编定了一部《宝文录》,已收道经4359卷。冯德之是河南人,博览群书,号称冯万卷。后来,又增加为4565卷,共464函,以千字文编函目。到天禧三年(1019年)春,缮写了7部,称为《大宗天宫宝藏》,奠定了后世道藏编纂的体例。 徽宗崇宁年间,开封人刘道元等又对这部道藏重加校补,增至5387卷。政和年间又聚集道士元妙宗、王道坚等多人详加审校,增至5481卷,共540函,称为《政和万寿道藏》。政和六年(1116年),这部道藏由黄裳在福州督工雕板,刻完运到开封刷印。此后,金元各道藏都以此为蓝本。 北宋除将这部道藏收藏于秘阁外,并颁布于各大道观。在河南地区的有开封的中太乙宫、建隆观、上清储祥宫、祥源观,嵩山的崇福宫,鹿邑的太清宫等地。这部道藏对道教的发展和古代文化资料的保存都起了积极的作用。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