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门神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门神

分类:【传统文化】

民间传说中守卫门户之神。旧时农历新年,在两扇门上贴一对门神,以祈平安吉祥。解放以来,已将门神换成门画、年画,更具装饰意味。古代门神画的是《山海经》中的神话人物“神荼”、“郁垒”。传说他们在东海度朔山上看守鬼门,会用“苇索”捉鬼,捉到的鬼用“桃弓”射死喂虎,鬼魅惧之。故于岁末绘贴二人图像于门户,以御凶防邪。唐代改为秦琼、敬德。传说唐太宗年老有病,梦中有鬼作崇。大将秦叔宝和尉迟敬德请为护门,遂平安无事。太宗便命人画二将形象贴于宫门之上,作为门神镇邪,甚有灵效。民间仿之,并相沿为习。钟馗乃唐代武举不中自杀身亡的士子,亡后专捉鬼怪。南宋绍定年问,宋理宗以钟馗为门神,亦流行各地。少数民族中亦有敬门神之习俗。如苗族,在盖新房、换门、新家长上任或发生灾难时,都要举行“敬门神”仪式,以祈人财两旺,鬼不进门。

民间广泛信仰的神碉之一,即把守门户之神。来源于古代门之俗,为古代五祀之一。后门神被人格化,并有多种说法。其一,神荼、郁垒。《山海经》载:“沧海之中,有度朔之山,上有大桃木,其屈蟠三千里,其枝间东北曰鬼门,万鬼所出入也。上有二神人,一曰神荼,一曰郁垒,主阅领万鬼。恶害之鬼,执以苇索而以食虎。于是黄帝乃作礼,以时驱之,立大桃人,门户画神荼、郁垒与虎,悬苇索以御,凶魅有形,故执以食虎。”其二,武将门将,又称武士门神。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唐初武将秦叔宝、尉迟恭。《三教源流搜神大全》载:唐太宗李世民早年南征北战,杀人无数。登基后身体不豫,夜闻寝门外抛砖弄瓦,鬼魅呼叫,夜无宁静。后告于群臣,大将秦叔宝奏请与尉迟恭一起,于夜晚戎装立于门外守卫,太宗允之。当夜果然无事。但念二人劳苦,遂命画工绘二人戏装像悬于宫门旁,邪崇皆消。后世袭之,永为门神。此外被奉为门神的还有韩信、岳飞、赵云、马超、马岱、薛仁贵、盖苏文、赵公明、马武、燃灯道人、姚期、杨延昭、穆挂英、孟良、焦赞、黄三太、杨香武、孙膑、庞涓、钟馗等。其三,文官门神及祈福门神。多画将军朝官,复加爵、鹿、蝠、喜、马、宝、瓶、鞍等。文官门神以天官画像居多,大多贴于院内堂屋门上,取迎福进财之意。清中叶以后,民间常将送子娘娘、和合二仙、招财童子等配祀。贴门神的岁时风俗,也流行于我国少数民族当中。20世纪60年代,此习俗渐止。80年代以后,贴门神的习俗又在民间兴起,但已褪去迷信色彩,主要为节日点缀喜庆气氛,门神像成为一种审美意义上的年画。

守卫门户之神,我国民间最受信仰的神碉之一。古代门神种类很多,影响最大的有三种:一种是捉鬼门神神荼和郁垒,像貌凶恶可怕。《山海经》云:“沧海之中,有度朔之山,上有大桃木,其蟠三千里,其枝间东北曰鬼门,万鬼所出入也,上有二神人,一曰神荼,一曰郁垒,主阅领万鬼,恶害之鬼,执以苇索而以食虎。于是黄帝乃作礼,以时驱之,立大桃人,门户画神荼、郁垒与虎,悬苇索以御,凶魅有形,故执以食虎。”神荼和郁垒是最早出现的门神。其次是钟馗。小说《钟馗斩鬼传》出现后,钟馗捉鬼的故事在民间迅速流传,而狰狞的钟馗亦被民间供为门神。但民间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门神还是秦叔宝和尉迟敬德。秦尉二人为唐代开国名将,是《隋唐演义》中塑造得最出色的人物。《三教源流搜神大全》载,唐太宗早年征战,杀人如麻,即位后常梦恶鬼,闻寝门外鬼魅呼叫,扰得三宫六院,不得安宁。大将秦叔宝和尉迟敬德请求夜里戎装守卫门户,果然一夜平安无事。太宗便命画二人戎装肖像贴于宫门上,自此再无鬼魂搅扰。秦叔宝和尉迟敬德的故事,在民间流传甚广,因此他们两人也就成了最易为人们所接受的门神,如今我们的门户上所贴的门神图,也多是秦叔宝和尉迟敬德的形象。

风俗。流传于全国。指民间信仰的神碉。传说中把守门户之神。最早的门神是神荼、郁垒,后改为秦叔宝、尉迟敬德。汉?王充《论衡?订鬼》引《山海经》:“沧海之中,有度朔之山,上有大桃木,其屈蟠三千里。其枝间东北曰鬼门,万鬼所出入也。上有二神人,一曰神荼,一曰郁垒,主阅领万鬼,恶害之鬼,执以苇索而食虎。”民间将门神张贴在大门口的两扇门上,以为可以把守门庭,不让恶鬼进屋。

道教俗神,亦称神荼郁垒,起源于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守护门户之神。门神有两种说法。一为王充《论衡?订鬼》所引的《山海经》,说沧海之中的度塑山里有一座鬼门,为众鬼出入之地,山上有两个神人神荼和郁垒,专管众鬼。凡是恶鬼就用苇索捆上喂老虎。于是黄帝便在门上画神荼、郁垒、老虎的画像,并在门上悬上苇索,以此镇邪驱祟。我国民间多在门户张贴门神,绘白脸喜相的神荼和红脸怒相的郁垒,盖源于此。道书《无上黄?大斋立成仪》把神荼、郁垒排在神祗的最后一位。二指秦叔宝和胡敬德。据传唐太宗李世民曾卧病在床,听得门外鬼魅呼号,夜不能眠,大将秦叔宝、胡敬德请命戎装守护宫门,果然寂静无声。于是唐太宗命人画出二人的画像悬于宫门,宫廷安静无事。后传入民间,唐代以后的门神就改为秦叔宝和胡敬德。胡敬德戎装举鞭,秦叔宝戎装举锏。

门神的产生还与古人鬼魂崇拜有关。殷周尚鬼,人们将许多坏事和怪事都看成是鬼怪作崇,对此充满恐惧。房门的出现,虽可防范敌害闯入,但也需要有个降服妖魔鬼怪的保护神,人们就想出来个门神。

以后,只有驱鬼镇妖这种功能的武将门神,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多种需要,于是又出现了文官门神和祈福门神,寄托了人们祈望升官发财、福寿安康的愿望和心态。文官门神以赐福天官居多,大都贴于院内堂屋门上,以别于街门上驱鬼镇邪的武士门神,并含有迎福进财之意。

门神在古代传说中称为神荼、郁垒,民间逢旧历年除夕画神荼、郁垒于大门两侧,作驱邪、除魔、卫宅、保安之用,故门神是受人们爱戴的神也。

家庭安全的保护神。古有五祀:门、行、户、灶、中溜,门为五祀之一。中溜今已不祀,行为道路之神,惟远行者祀之。五祀除灶神外,惟门神尚存,但古门与户为二祀,今则并为一耳。现今,辽宁乡村多在除夕当日于两门之上贴门神画像。神像一善一恶,御盔甲,执武器。相传,门神为神荼、郁垒二神或秦琼、尉迟恭二将,民间俗信由他们守门,则妖怪皆不敢入内。辽宁民间没有专祭门神的仪式,只是逢年节、朔望日,人们要在门旁烧香,但并不叩拜。当地的满族民众除夕也挂门神,但门神多分为将军门神、福禄门神、判子门神、娃娃门神等各类,以驱邪鬼。

护门保家之神。文献载最早的门神为沧海度朔之山的神荼与郁垒二神,甘肃未见,后附会钟馗善打鬼而做门神,甘肃少有。甘肃最常见的门神画像为唐朝大将秦叔宝和尉迟敬德。旧时,二像为民间印染套色画像,现为胶版印刷彩色像。秦叔宝与敬德双双披挂盔甲,骑于马身。秦叔宝手持双锏,敬德手持钢鞭。甘肃人平时不祭门神,一旦家中犯事,如被贼盗、野兽入院等才有祭祀。仪式也较简单,焚香烧表,茶酒洒奠而已。

门神,俗称“门神胡爷”、“门神老爷”,为守户之神。民间以门神像或对联象征之,春节期间与诸位家神一起祭祀。鲁中南地区在大门两旁各挂上一把松枝,用以给门神插香;胶东地区在大门楼两旁的墙上各砌一香炉,或挂一香炉,烟台一带在大门外,黄县一带在大门里。香炉为壁挂式,年集上购买,二角钱一个。黄县还在正月十六日专门祭祀门神一次,谓之“大门外的门神,晚来了一天”,言其正月十五没能与诸神共享祭礼;祭献比较简单,烧纸焚香,供上两碗面条而已。有些特殊情况,也需要祭门神,除夕请祖宗来家,结婚新娘进门,初生婴儿出行等,都要烧祭,给门神以买路钱。

境内传说,门神爷姓陈,有谣曰:“门神门神本姓陈,派来阳间把大门。是鬼是怪不让进,光进好人和财神。”方言中陈秦同音,所以,仍是指的秦叔宝、尉迟敬德,民间版画、传说也是他们的形象和他们的故事。

鲁中南一带还有放拦门棒的风俗:除夕饭后,便在大门口及各个房间的门口坎下,放一根比门宽度稍长一点的木棒,意将邪祟拦挡在门外,直到正月五日才拿走。也有人解释说是为“拦财”,不让家财外淌。

还有些地方将闩门的枢纽―――方言称“门闩儿”、“别门棒”、“门官儿”当作门神敬之,不能随便取下来乱放,不能用它当洗衣棒槌,怕玷污了它。境内还有关于“门官儿”的传说,说别门棒就像官府的守门官那样,也是为避邪魔为百姓和皇宫立过大功的,故而被皇帝封为“门官儿”。

是具有驱邪魔、卫家宅、保平安、助功利、降吉祥等多种功能的保护神,他是民间最受欢迎的俗神之一。门神的产生与古人祭门和鬼魂崇拜的风俗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天津最初的门神是具有驱鬼镇妖功能的武神门将,如秦琼、尉迟恭、燃灯道人、赵公明等等。他们常被贴在临街大门上,威猛雄壮,堪可镇伏鬼魅,保佑阖家一年平安。后来人们又根据不同的需要,创建了文官门神和祈福门神。文官门神以赐福天官居多,大都贴于院内堂屋门上,以别于临街门上驱鬼镇邪的武士门神,并含有迎福进财的心态。祈福门神则与多子多福、福寿延年密切相连,在祈福门神上常常添画一些吉祥物,多用谐音,取其吉利,如爵、鹿、蝠、喜、马、宝、瓶、鞍等,常被寓为“爵禄福喜,马报平安”。文官门神和祈福门神常常被配成对,同时贴于门上,如天官(或状元)常和送子娘娘相配;喜神常与和合二仙相配;刘海儿常与招财童子相配等等。著名的天津杨柳青年画的大部分题材就是取材于人们对门神的崇拜而创作的。民间在春节期间至今还有张贴门神的风俗,这种风俗在老城区居民家庭和农村乡镇居民的家庭中尤甚。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8:1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