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龙泉窑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龙泉窑分类:【传统文化】 著名瓷窑。窑址在今浙江龙泉市境内,现已发现遗址二十余处。龙泉窑创始于五代,初期受越窑、婺窑、瓯窑影响,烧制之瓷器与三窑类似。南宋晚期为其鼎盛时期,生产出具有自身特点和风格的梅子青、粉青釉龙泉青瓷。梅子青釉釉层略透明,釉面色泽晶莹,色调可与翡翠媲美。粉青釉淡雅柔和,有如青玉。龙泉青瓷成为我国青瓷工艺的历史高峰。烧瓷窑场越出龙泉,旁及邻近各县乃至江西、福建,形成一个新的青瓷窑系。产品远销东亚及东非、阿拉伯诸国,深受欢迎。直至元代,龙泉青瓷有盛无衰。然明代中期以后,渐趋没落,清代停产,解放后方恢复生产。 浙江西南部地区一个青瓷窑系,生产地区遍及龙泉、遂昌、云和、丽水、庆元、青田等地。以龙泉为中心,故称龙泉窑。这一带主要归处州管,故龙泉青瓷又名处瓷。北宋开始生产,工艺受越窑影响,窑址有大窑、金村、溪口、松溪、大白岸等。宋人庄季裕在《鸡肋编》中称它为“秘色青瓷”,直到北宋后期工艺都不够成熟。器物有碗、盘、杯、壶、多管瓶等。特点是胎体粗糙,釉层薄。釉色呈橄榄绿色,颜色很淡。以捏塑和刻划作出蔓草、水藻、游鱼、莲瓣等花纹,在这些花纹中铺以篦点纹。到南宋中晚期工艺进步,原料的选择和加工都有很大提高。多次施釉,胎体精致而细薄,胎色发白,还原火焰控制很成功。烧出精美绝伦的梅子青、月白、蟹壳青、鹅皮黄、粉青等釉色,具有美玉的质感。制作的器物也极大丰富。有碗、盘、杯、洗、炉、碟、盏、壶、水注、笔架、鬲式香炉、八卦炉、双耳瓶、长颈瓶等,北宋那种刻划工艺极少见,多以雕塑作装饰。还有一种铁骨胎作品,所谓紫口铁足。有一种质地略粗的开片瓷和传世哥窑作品极相似,化学测定组成也差不多。元朝时期龙泉青瓷继续发展,从龙泉西区如大窑、金村扩大到东区如上严儿、落鸟口、安福、安仁口、大白岸等地区。作为一般民用粗瓷比不上南宋作品,也有相当一部分产品沿着龙泉精细青瓷继续发展。明代龙泉窑生产规模缩小,质量下降,但也有一部分受景德镇青花工艺影响,生产出美丽的刻葡萄纹、枇杷绶带鸟纹和八仙纹样,相当精美。龙泉青瓷受到国内外人士的广泛喜爱。全国各地的墓葬、窖藏、文化遗址、交通要道和出海港口城市出土最广泛。只有江西景德镇的青白瓷能和它相比。它的产品广泛销售到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如朝鲜、日本、伊朗、埃及、土耳其、泰国、印度、斯里兰卡、非洲各地。它是宋元时期中国生产力最强,影响最大的瓷窑之一。 因窑址在浙江省龙泉县(宋时为处州龙泉县) 而得名,五代时受越窑、婺州窑、瓯窑的影响而兴起,合三窑之长,生产饰有刻、划花纹的青瓷。南宋时期形成青瓷窑系,扩展到庆元、云和、松阳、丽水、景宁等地,此时龙泉窑达到鼎盛,以釉层凝厚、呈色稳定的粉青釉和梅子青釉形成独特的风格。龙泉窑有哥窑、弟窑两种不同的烧制方法。哥窑的主要特征是釉面有裂纹,即开片。这种裂纹系釉面和瓷胎的收缩率不同在冷却过程中形成的,原先是无意而生的一种现象,然因其纹理有特殊的欣赏效果,即转而成为人为的装饰,加以艺术化,而有种种形状。龙泉窑的品种有瓶、壶、罐、盘等多种。瓶的式样很多,用双鱼或双凤堆贴为耳的盘口瓶,是龙泉窑的典型作品。南宋迁都临安,官窑产量有限,龙泉窑应宫廷和官府需要,也烧造仿官窑瓷器。 宋代著名瓷窑。在今浙江龙泉,故名。创烧于北宋前期,至南宋时臻于极盛。继承了越窑、瓯窑和婺州窑的传统,以烧制青釉瓷器闻名于世。产品有白胎、黑胎两种,釉层有厚、薄两类。早期器物以盘、碗、壶等日用品为主,造型工整,普遍使用刻花装饰,辅以篦点或篦划纹,在器形、装饰及釉色等方面,与越、瓯、婺三窑特征相似。南宋中期以后逐渐形成自己特点和风格,器物造型淳朴,样式繁富,装饰以刻花为主,篦纹逐渐减少,盘、碗外部及瓶身多饰以浮雕莲瓣纹。除生产日用品外,还有各种文房用具、塑像及仿古青铜器、玉器等制品。在釉色上,创造性地发展了青瓷的烧造工艺,烧制出色泽柔和淡雅、有如青玉般莹润的粉青釉,以及色调青翠可与翡翠媲美的梅子青釉,成为宋代龙泉青瓷的代表性特色,被誉为青瓷釉色之美的顶峰。黑胎青瓷较白胎数量为少,釉面开大小纹片,大部分器物特征与南宋郊坛下官窑器相似,属龙泉仿官窑制品。县境内相传有南宋章生一、章生二兄弟主烧的“哥窑”和“弟窑”,但迄今尚未发现具体窑址。南宋晚期,龙泉青瓷得到极大发展,不仅县境内窑场大量增多,而且旁及邻境的庆元、遂昌、云和等县,形成一个新的青瓷窑系;江西吉州窑、福建泉州窑等,也有仿烧龙泉风格的青瓷。产品不仅供应国内各地市场,并且大量行销海外,成为宋代出口最多的青瓷产地。入元后仍盛烧并大量外销,仿烧龙泉青瓷的窑场范围更为扩大,直至明代中期后渐衰。参见“粉青”、“梅子青”、“哥窑”、“弟窑”。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