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发展过程中各因素之间的本质联系及其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反映一定生产方式下人口状态的根本特征。其规律有:制约人口自然变动的人口再生产规律;制约人口机械变动的人口在地区间变动的规律;人口在城乡间变动的规律和人口分布规律;制约人口社会变动的人口在各部门间变动的规律以及人口职业构成变动的规律等。也可概括为两大类:一是适用于一切社会形态或几种社会形态的共有人口规律;一是反映特定社会形态人口过程的特有人口规律。
人口规律
人口规律指的是人口发展过程中各种人口现象之间固有的本质联系。它反映了人口发展过程中以及人口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各主要因素的本质联系及其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探讨和揭示人口发展过程的客观规律,阐明人口规律的性质,是人口理论的主要任务。
人口是包含有许多规定和关系的复杂总体,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两个方面。而人口过程包含着质的变动和量的变动。人口规律本质上是自然规律还是社会规律,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与资产阶级人口理论之间存在着根本的分歧。
资产阶级人口学者无视人口的社会属性,从纯粹的生物学角度探讨人口规律,认为人口规律就是人口的数量变动规律,是自然规律,可以不受任何社会条件的限制和约束。有一些资产阶级人口学者虽然表面上也承认社会条件,特别是经济条件对人口过程的制约作用,承认人口规律带有社会性质,但他们认为,人口规律中自然属性处于主要的、起决定性作用的地位。
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则认为,人口规律本质上具有社会属性。马克思在 《资本论》 第1卷中写道: “事实上,每一种特殊的,历史的生产方式都有其特殊的、历史的起作用的人口规律。”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692页)列宁在 《民粹主义的经济内容及其在司徒卢威先生的书中受到的批评》 一文中,进一步阐述了这思想。他说: “马克思在这里把人和动植物加以对比,是根据前者生活在各种不同的历史地更替的、由社会生产制度因而由分配制度决定的社会机体中。人类的增殖条件直接决定于各种不同的社会机体的结构,因此应当分别研究每个社会机体的人口规律,不应当不管历史上有各种不同的社会结构形式而去 ‘抽象地’ 研究人口规律。” (《列宁全集》第1卷,第414页)马克思主义认为人口规律是社会规律,是历史地起作用的规律,是受不同的生产方式和各种社会条件决定和制约的。
既然人口规律是社会规律,那么,作为人类社会各种规律之一,人口规律当然有自己特定的内容。概括地说,它主要包括: 决定和影响人口存在发展的各种条件,人口发展过程各个主要方面的相互关系,人口过程对社会和自然的反作用。人口规律既反映人口发展过程内在的规律性,也反映人口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本质联系。
根据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规律可分为存在于一定社会形态的特殊规律和存在于一切社会形态的一般规律的原则,人口规律也可以区分为于一切社会形态或几个社会形态的共有人口规律和存在于一定社会形态的特有人口规律。它们共同构成了人口规律体系,完整地反映着人口发展及其与社会经济发展各种因素多方面的本质联系。
存在于一切社会形态的共有人口规律所反映的是在一切社会形态中存在的人口现象和人口与社会经济相互关系的某些共性,它包括: 人类自身生产必须与物质资料生产相适应的规律; 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规律; 劳动人口的行业构成变动规律;等等。
存在于几种社会形态的共有人口规律所反映的是在几个社会形态中存在的人口现象及人口和社会经济等相互关系的某些共同的本质联系。如人口发展无政府状态规律是存在于社会主义以前的几个社会形态共有的人口再生产规律。
特有人口规律则反映某种生产方式所特有的人口现象以及人口和社会经济等相互之间的本质联系。原始社会人口规律的基本内容是: 与低下停滞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人口再生产表现为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和极缓慢的人口自然增长,平均寿命短,世代更替快; 一切有劳动能力的人口,为生存而艰苦地劳动; 由于部落成员需要有大片土地以维持生存和发展生产,导致人口成群地迁往荒无人烟的地带。奴隶社会人口规律的基本内容是: 人口再生产依赖于高出生率超过高死亡率的微小差额而缓慢增长,奴隶人口再生产世代更替迅速,有时处于萎缩状态; 绝大多数劳动人口被暴力强制劳动; 小生产者日益丧失生产资料成为过剩人口而被迫迁移。封建社会的基本内容是: 以封建土地所有制和手工劳动为基础的农民小私有经济,劳动力再生产依靠农民的自然繁殖而趋于多育; 人口再生产仍是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传统类型; 被剥夺土地的农民被迫向城市迁移。资本主义社会特有的人口规律是相对过剩人口规律。所谓相对过剩人口是指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失业和半失业人口,是相对资本需求而言已经过剩的人口。马克思指出: “工人人口本身在生产出资本积累的同时,也以日益扩大的规模生产出使他们成为相对过剩人口的手段。这就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特有的人口规律。” (《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691—69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