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伏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伏fu中国农历节令名。三伏的总称, 也叫“伏天”或“伏日”。“伏”源于秦德公二年(公元前676年)。伏的意思是指隐伏以避盛暑。中国古代是以夏至后第三个庚日起到立秋后第一个庚日的三伏算作伏天。庚日即六十干支纪日法顺序相配中带“庚”字的日子。夏至后第三个庚日为头伏(一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二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三伏)。由于夏至后第三个庚日每年不同, 所以每年入伏日期不同, 一般头伏是在7月12日到22日, 中伏是在7月22日到8月1日,末伏是在8月8日到8月18日的范围内变动着。 伏谦辞,拜伏。如“伏望”“伏祈”“伏乞”“伏冀”“伏蒙”“伏念”“伏想”。《欧阳修全集·与韩忠献王书》:“新岁甫迩,伏乞为国自重,下情祷咏之至。” 《曾巩集·答孙都官书》:“提刑都官阁下:伏承赐书及示盛制六编,凡三千首,盛矣哉。” 伏fu副词,用于动词前,表示下对上的恭敬语气,多见于奏章书信中。现代汉语中没有与之相应的词。如:❶伏望执事以同盟之义,命将北征,共靖中原,同匡汉室。(《诸葛亮集·与孙权书》“伏”句:希望您凭着同盟的情义,命令将帅向北进军,共同平定中原,一起匡辅汉室。) 伏古代的伏日之祭。《史记·秦本纪》:“德公二年(公元前676年),初伏,以狗御蛊。” 《集解》 引孟康曰:“六月伏日初也。周时无, 至此乃有之。”引徐广曰:“伏,祠社,磔狗邑四门也。”《正义》:“六月三伏之节起,秦德公为之,故云初伏。伏者,隐伏避盛暑也。”“蛊者,热毒恶气为伤害人,故磔狗以御之。”“磔,禳也。狗,阳畜也。以狗张磔于郭四门,禳却热毒气也。”古时“伏”与“腊”(参见“腊”条),均为民间重要祭祀, 每每连称作“伏腊”。《汉书·杨恽传》记杨恽《报会宗书》:“田家作苦,岁时伏腊,烹羊炰羔,斗酒自劳”,“酒后耳热,仰天拊缶,而呼呜呜”,“是日也(指伏日或腊日),拂衣而喜,奋褒低印,顿足起舞”。足见伏日之祭,是老百姓欢庆高兴的日子。 伏又称“伏天”,中国的节令,指夏季最热的时段。共分3伏,按阴历甲子计日,夏至后第3个庚日为初伏(头伏),第4个庚日为中伏(二伏),立秋后第1个庚日为末伏(三伏)。每伏10d,有的年份中伏为20d。伏大致在阳历7月中旬至8月中旬之间。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