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传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传信物。过关凭证。古代边境、要塞及城门都设兵把守通过者凭传而行。《资治通鉴·汉纪·文帝前十二年(公元前168年)》: “春,三月,除关无用传。”张晏曰:“传,信也;若今过所也。”如淳曰: “两行书缯帛,分持其一,出入关,合之乃得过,谓之传也。” 师古曰:“张说是也。古者或用棨或用缯帛; 棨者,刻木为合符也。”康曰: “传以木为之,长尺5,书符于上为信。” 传史传文体名。“传者,传(chuan)也,纪载事迹以传于后世也”(明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古人有小传、家传、外传、史传、托传、假传之分。我国先秦历史著作《左传》、《国语》、《战国策》等以及其他诸子著作,不少篇章生动地刻画了人物形象(如《左传》中的《晋公子重耳之亡》,《战国策》中的《冯驩客孟尝君》等)。《论语》、《孟子》等语录体散文中有些篇章也能表现出人物的性格特征。这些作品虽非人物传记,但已经具备了传记文某些方面的特征,可以说是传记文的准备阶段或雏形阶段。司马迁的《史记》正式出现了以人物为描写中心的史传文,以反映历史事件、描写人物、刻画性格为主。以后历代正史,都基本上沿用这一体例。史书以外的传记文,可以上溯到汉代刘向的《说苑》、《新序》、《列女传》等著作,其中多写一些人物故事,虽未必完整,但已是以人物为中心叙写其生平事迹,是属于史传文以外的传记文。唐代的古文运动推动了传记文的发展。韩愈、柳宗元等作家创作了较多优秀的传记文学作品。《圬者王承福传》、《种树郭橐驼传》、《童区寄传》等作品,把写作对象从过去的文臣武将、高士名流转为下层社会的小人物,侧重介绍其生平某一方面的事迹,加以生动具体的描写和思想内容上的发挥,从而既具思想性,又富艺术感染力。至于韩愈的《毛颖传》、柳宗元的《蝜蝂传》,虽以“传”名篇,其实都是意在讽世的寓言。 传汉代供给政府官吏或特许之人因公乘坐的马车。传有四种:即置传、驰传、乘传、轺传。四传的区别是:“四马高足为置传,四马中足为驰传,四马下足为乘传, 一马二马为轺传。”(《汉书·高帝纪》如淳引汉律注)在这四种传中乘传的应用似最普遍。如《汉书·文帝纪》:“张武等六人乘六乘传,诣长安。”《史记》、《汉书》中如此类记载乘传之事甚多,而关于其它三传的记载则较少。汉时用传,须持传信,而所用传的种类不同,传信上封印的情形也就各异。违犯用传规定的,要处以刑罚。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