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伯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伯爵位名。官者主其事,爵者官之等级。战国以前‘伯’ 为官。汉以后,‘伯’ 为爵,成为贵族的等级封号,不再是实职。《礼记·曲礼》: “五官之长曰: 伯。是职方其摈于天子也。曰: 天子之吏,天子同姓谓之伯父,异姓谓之伯舅。”“司徒以下者,天子之三公也。伯者,长大之名。九命而作伯,则分主畿外诸候伯,皆有采地,在天子畿内,自称于私土。” “州有伯,8州8伯……8伯各以其属,属于天子之老2人,分天下以为左右,曰2伯。” “8伯为8州之伯,2伯则天下之伯也。”“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 《风俗通义》: “伯者,长也,白也。”《资治通鉴·汉纪》: “周爵五等,而士三等: 公、侯100里,伯70里,子、男50里,不满为附。”《清史稿·职官志》: “公、侯、伯超品,子正一品,男正二品,轻车都尉正三品,骑都尉正四品……” 伯古代爵位名。为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中的第三等。直到清代仍沿用。 伯爵位名。古代五等封爵中的第三等,在侯之下,子之上。《晋书》: “始封王之支子为公,承封王之支子为侯,继承封王之支子为伯。” 晋以后多以县名为伯号,实际上并无封地。清代有一、二、三等伯,各有美名,如“宣义伯”。 |
随便看 |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