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体温调节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体温调节tiwentiaojie

人和恒温动物赖以维持体温相对稳定的各种生理活动的总称。安静时产热靠内脏,主要是肝脏,其次是心和脑。剧烈运动时产生的热主要来自骨骼肌,约占总热量的90%以上,比安静时产生的热量高出10~15倍。人在寒冷的环境中骨骼肌会出现不自主的“颤抖”现象,能使体内产生的热量成倍地增加。散热主要靠皮肤,有辐射、传导、对流、蒸发四种方式。主要为辐射散热,30℃时占总散热量的60%。传导指热从身体传至与身体接触的物体,一般占总散热量的3%。对流指空气流动带走身体的热量,在30℃时,占总散热量的12%。蒸发主要指排汗造成的散热,在30℃时占总散热量的25%,当气温在35℃以上时,排汗散热就达95%以上。炎夏一个人每天要出汗5~6公斤,运动员激烈运动时甚至1小时出汗10余公斤。身体产热与散热之间的动态平衡主要靠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来调控。皮肤和内脏都分布着许多温度感受器。冷或热的刺激,通过感受器传入神经而到达大脑,在大脑皮层统一控制下及时进行调节。研究表明,体温调节中枢分两部分,前半部为散热中枢,后半部为产热中枢。当冷的神经冲动传入时,产热中枢兴奋,散热中枢抑制。此时,一方面有关激素加紧分泌,使新陈代谢加快,产生更多的热,同时使肌肉收缩(“颤抖”),产热增加,另一方面使血管收缩,停止出汗,在很冷时,皮肤表层几乎没有血流,故显出苍白。反之,当热的神经冲动传入时,散热中枢兴奋,产热中枢抑制,有关激素分泌减少,血管扩张,血流加快,大量出汗,使散热量大大增加。人体就是这样在不断的调节中保持体温相对稳定的。当然,这种调节能力也有一定限度,超过一定限度,调节就不灵了。所以夏天要防中暑,冬天要防体温过低。


图493 体温调节示意图

体温调节tiwen tiaojie

通过神经、体液的调节作用而保持恒定体温的过程。人体为了维持相对稳定的新陈代谢,需要有一个恒定的温度条件。体内的物质代谢,必须在37℃左右的温度下才能正常进行。若体温低于正常,代谢速率就会减慢。若体温过高,酶的功能就会紊乱,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也会失去正常。因此,必需维持恒定的体温。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在低温环境中,人体感受冷的刺激,在体温调节中枢的调节下,骨骼肌的紧张性增强甚至发生寒战以增加产热量。此外,下丘脑通过神经体液途径促进某些内分泌腺的活动,以促进细胞的代谢而增加产热量。当环境温度升高,通过体温调节中枢的调节,使皮肤血管舒张,增加皮肤的血流量以增加皮肤的辐射、传导和对流散热,并通过使支配汗腺的交感神经兴奋,促进汗液分泌以增加蒸发散热。

体温调节

人和恒温动物保持体温相对稳定的各种行为和生理活动的总称。一些活动产生热,如肌肉运动及进食等;一些活动散发热,如出汗等。身体能调节产热和散热间的平衡,以适应冷热不同的环境,保持体温的相对稳定。

体温调节themoregulation

恒温动物通过产热和散热过程的动态平衡维持体温相对稳定的各种机制。调节方式可分为生理性体温调节和行为性体温调节两种。变温动物只能通过行为性的调节机制,如寻求适宜的温度环境或改变姿势等,使体温在一个小范围内随环境温度而变化。恒温动物除行为性调节机制外,还具有生理性体温调节机制,即在中枢神经系统(特别是下丘脑)的控制下,通过骨骼肌、内分泌腺的活动、皮肤血管的收缩及汗腺活动调节机体的产热、散热过程,以维持体温的恒定。如寒冷刺激可反射性的引起皮肤血管收缩(减少散热),骨骼肌紧张性加强,甚至出现寒颤,同时引起肾上腺素、甲状腺素的释放(增加产热),以维持体温的恒定(见“体温调节中枢”)。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7:5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