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元好问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109 元好问1190—1257

金代作家、史学家。字裕之,号遗山。太原秀容(今山西省忻县)人。祖系出自拓跋魏,为唐人元结后裔。兴定五年(1221)进士。在金历任南阳等地县令,官至尚书省左司员外郎。金亡不仕,致力于金代史料的收集,纂成金诗总集《中州集》、金词总集《中州乐府》。创作上,他擅长古文、诗词、曲等。其诗内容丰富、题材多样,以反映国破家亡的现实之作成就最高。写景诗表现山川之美,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词被誉为“集两宋之大成”者,兼有豪放、婉约诸种风格。散文内容充实,清新雄健。论诗提倡建安以来的优良传统,认为应以清新自然、刚健慷慨的风格来表现高情壮怀。其《论诗绝句》30首,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著有 《遗山先生文集》。

元好问1190—1257Yuan Haowen

金代文学家、史学家。字裕之,号遗山,太原秀客(今山西省忻县)人。祖系出自北魏拓跋氏,为唐代诗人元结的后裔。元好问从小受过较好的文化教育。27岁时,蒙古军南下,他从家乡流亡到河南宜阳。兴定进士,曾任南阳、内乡县令以及尚书省掾、左司都事。蒙古灭金以后,回乡从事著述,致力于金代文化的保存工作。元宪宗七年九月,卒于获鹿(在今河北省)寓舍。
元好问的文学成就是多方面的,而以诗歌创作最为突出,是金元之际颇负重望的优秀诗人。其诗今存1360余首,内容丰富,题材广泛。金亡前后,他创作了不少直接反映社会现实的诗篇,如《壬辰十二月车驾东狩后即事五首》、《癸巳五月三日北渡》、《雁门道中书所见》等,表现了金元之际国破家亡、人民惨遭杀戮的社会现实,具有诗史的意义。他的述怀、咏物等诗也多“挟幽并之气”(郝经《遗山先生墓铭》),如《蛟龙引》、《赤壁图》、《过晋阳故城书事》等。清代赵翼《题遗山诗》云:“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他也创作了不少写景之作,如《颍亭留别》、《台山杂咏》、《游黄华山》等,生活气息浓郁,构思奇特,意境优美,充满了对祖国山川的热爱之情。元好问工于七古、七律和绝句,他的诗作,锤炼精细,而又毫无斧凿的痕迹,正如郝经所说:“巧缛而不见斧凿,新丽而绝去浮靡”(《遗山先生墓铭》)。元好问继承了自建安至李白、朴甫等诗人的优良传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雄健豪迈的艺术风格。
元好问的词创作成就也很突出,足与两宋词家并比。他的词现存377首,大都是面对国破家亡、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抒发自己的悲壮胸怀。清代况周颐《蕙风词话》说,元好问“丝竹中年,遭遇国变,……卒以抗节不仕,顦顇南冠,二十余稔,神州陆沉之痛,铜驼荆棘之伤,往往寄托于词。”他的〔木兰花慢〕“拥都门冠盖”、〔临江仙〕“世事悠悠天不管”等,都是伤时感事之作,可谓“丧乱词”。元好问的词,主要取法苏、辛,也吸收了其它各家之长,兼有婉约、豪放诸种风格。
元好问的散文,风格清新雄健,平易自然,继承了韩、欧的散文传统。
元好问在文学批评方面也颇有建树。他论诗反对柔靡雕琢,崇尚天然真淳。他的文学评论以《论诗绝句三十首》为代表。这组诗深受杜甫《戏为六绝句》的启发,对建安以来的诗歌创作作了较系统的论述,并阐明了自己的文学主张。他标举建安风骨,称道陈子昂扫荡齐梁诗风的功绩,认为好诗应当淳朴自然,清新豪放,能够表现出诗人悲壮的情怀和远大的抱负。
元好问著有《遗山集》,编纂了金诗总集《中州集》,金词总集《中州乐府》以及《壬辰杂编》等书。清人施国祁《元遗山诗集笺注》收诗最为完备。

元好问1190—1257

金代文学家。字裕之,自号遗山山人。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县)人。三十二岁中进士,曾任镇平、内乡、南阳县令。后入朝为左司都事、尚书省左司员外郎。他的诗在金元之际为一大家。题材多样,内容丰富,以反映国破家亡的现实之作成就最高,如《丧乱诗》等。他的词被誉为“集南宋之大成”者。词作明快,艺术上兼有豪放与婉约多种风格,一些描写北国风光和感伤时事的词较有特色。其散文内容充实,语言平易畅达,继承了欧阳修以来的优良传统。他的《论诗绝句三十首》,在文学批评史上颇有影响。以“诗中疏凿手”自任,评论了自汉魏迄于宋代的许多重要诗人和几个诗歌流派,颇有见地。著有 《遗山集》(四十卷)。

元好问1190—1257Yuanhaowen

字裕之,号遗山,太原秀容(今山西省忻县)人。出身于封建士大夫家庭。金兴定三年进士,官至行尚书省左司员外郎。金末,入翰林知制诰。金亡不仕,回乡从事著述,致力于金代史料的整理工作。他编纂的《中州集》和《壬辰杂编》等书不仅保存了金代许多作家的作品,也为后来修金史者提供了诸多可靠的资料。元好问具有多方面的创作才能,工诗词,善散文,尤其以诗的成就为高,是金元之际最优秀的诗人。由于元好问生在金元之际,和人民共同饱受艰难,感受深切,因此,他的诗广泛深刻地反映了国破家亡的现实,具有诗史的意义。清代赵翼在 《题遗山诗》中说: “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这说出了元好问的诗在内容上的特点,也道出了他的诗成就之所在。元好问的诗在艺术上继承了自建安至李白、杜甫等诗人的优良传统,形成了独特的雄健苍凉的风格。他的诗以七古、七律成就为最高,七律尤见功力。赵翼赞美他的古体诗说: “构思盲渺,十步九折,愈折而意愈深,味愈隽。”又说: “七律则更沉挚悲凉,自成声调。唐以来律诗之可歌可泣者,少陵数十联外绝无嗣响,遗山则往往有之。”(《瓯北诗话》)元好问有《元遗山全集》行世,以清人施国祁《元遗山诗集笺注》 收诗最为完备。

元好问1190~1257

金代有名的作家、文学家。字裕之,号遗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原系出自北朝魏代鲜卑族拓跋氏,是唐代诗人元结后代。他父亲元德明因屡试不中而放浪山水,他在师父郝天挺引导下专心经传、刻苦学诗。宣宗兴定五年(1221)中进士,由县令到尚书省左司员外郎。金哀宗天兴三年(1234)蒙古攻陷汴京,金灭亡,元好问被俘困于聊城,后辗转回到故乡专心著述,再没有当官。他的文学评论涉及诗、词等多种文体,如《论诗绝句三十首》、《杜诗学引》、《新轩乐府引》等。他标举建安优良传统,崇尚诗真淳自然,反对模拟因袭。他还是个多才多艺的作家,7岁能诗,被看作“神童”;前期的诗就有关心人民的感情之作;后期目睹艰辛,亲历动乱,诗歌记述了金灭亡的历史、百姓的悲惨遭遇和元军的野蛮凶残,如《歧阳三首》、《读小娘歌》很有代表性,情感悲愤,格调悲凉沉郁,有史诗价值。他的词在金朝成就最高,今存377首,多方面反映了社会生活。另有散曲9首、文26卷流于世。他还编有金诗总集《中州集》和金代遗事杂集《壬辰杂编》。

元好问1190—1257

金文学家。字裕之,号遗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县)人。兴定进士,曾任行尚书省掾、左司都事等职。金亡不仕,潜心著述。工诗文,于金、元两代颇负声望,后世评价亦高。多伤时感事之作,风格沉郁。论诗崇尚“天然”、“真淳”,反对浮靡雕琢,其《论诗绝句三十首》为文学批评史的重要著作。著有《遗山集》四十卷,编有《中州集》、《壬辰杂编》,又撰志怪小说《续夷坚志》。

元好问1190—1257

金文学家、史学家。字裕之,号遗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县)人。祖系出自北朝魏代鲜卑族贵族拓跋氏,北魏孝文帝时改姓元,为唐诗人元结后裔。他7岁能诗,人称“神童”。其师郝天挺引导他饱览经传百家,刻苦学诗,后又以诗受知于赵秉文。金宣宗兴定五年(1221)进士。在金历任镇平、南阳等地县令,官至尚书省左司员外郎。金亡不仕,回乡主要从事搜集整理金代史料文献和著述。编纂了金诗总集《中州集》、词总集《中州乐府》,保存了大量金代作家的作品,使不少作家的作品因而能得以传世。元好问诗学杜甫,词学苏、辛,文学韩、欧,尤以诗成就最高,是金代文坛的代表和唯一杰出的诗人。他的诗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多方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揭露了元军的残暴罪行,情感悲愤深挚,具有诗史的意义,是杜甫之后少见的杰出作品。他各种诗体都有创作,以七古、七律最富特色,风格沉郁悲凉,自成格调。其词亦为金代之冠,被誉为“集两宋之大成”者。词风多样,气魄宏大,格调高亢。散文有欧阳修之风,内容充实,语言平易畅达,各体均工。他曾写有《论诗绝句三十首》,纵论汉、魏以来诗人的诗歌创作,提出自己的文学主张。他标举建安风骨,否定齐梁诗风、西昆体和江西派,主张诗歌创作要自然真淳,反对虚伪矫饰、华艳浮靡,主张诗歌创作要有独创性,反对模拟因袭,提倡刚健豪放的诗风,反对浮丽纤弱。这些见解切中当时诗坛之弊,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著作。这种以诗论诗的形式对名人影响很大。有《元遗山先生全集》。

元好问


元好问1190——1257

字裕之,号遗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县)人。金代文学家、史字家。哀宗正大元年(1224)中博学宏词科,充国史院编修。后数年,历官镇平、内乡、南阳县令。正大八年秋,受诏入都。天兴元年(1232),任尚书省掾、左司都事。天兴三年,金亡。此后20余年,他致力于保存金代文化。纂有金诗总集《中州集》,金词总集《中州乐府》等。元好问论文学涉及诗、词、文多种文体,而以《论诗绝句三十首》最具代表性。诗中标举建安的优良传统,提倡诗应真淳自然、不因袭模拟,亦反映了他对其他文体的认识。其创作则涉足诗、词、文、散曲和笔记小说各个领域,以诗的成就最高。其词能溶汇婉约、豪放诸家风格,堪称金词之冠。他的散文承继韩愈、欧阳修传统,风格清新雄健,语言平易自然,亦可卓然成家。著有《元遗山先生全集》。


元好问

元好问1190~1257

金代文学家。字裕之,号遗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县)人。祖系北魏拓跋氏。金宣宗兴定五年(1221)进士。曾任镇子、南阳、内乡县令、行尚书省左司员外郎等职。金亡不仕,隐居著书。有《遗山先生文集》40卷、《续夷坚志》,另编金诗总集《中州集》等。他工诗文词曲,尤以诗成就为大。其诗很多篇章直接反映了社会现实,特别是在金元易代之际所作的丧乱诗,描写了国破家亡的惨状,如《岐阳三首》、《癸巳五月三日北渡三首》、《雁门道中书所见》、《续小娘歌》等,颇具诗史意味。而且情感真挚深沉,风格悲凉沉郁,感染力很强。其抒怀咏物之作也大都悲愤慷慨,激昂跌宕,如《蛟龙引》、《赤壁图》等。写景诗亦多佳作,《台山杂咏》、《游黄华山》等,都构思奇特,气势开阔,生动描绘了山川之美。《论诗绝句三十首》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对诗歌创作的看法,理论与形式都对后世深有影响。其词效法苏轼、辛弃疾,多吊古伤时、豪放昂扬之作,如《木兰花慢·游三台》等。散文小说中亦有不少造诣精深的优秀篇章。

元好问

金代文学家、史学家。太原秀容(今山西省忻州市)人。生于1190年,卒于1257年。鲜卑族。32岁中进士,官至尚书省左司员外郎。金亡后回乡专事著述,编《中州集》、《壬辰杂编》等书。他对诗、词、古文均有评论,以《论诗绝句三十首》最有代表性。今存诗1360余首,词377首,散曲9首,文26卷以及笔记小说集《续夷坚志》。

元好问1190~1257

金末元初文学家。字裕之,自号遗山山人,世称元遗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兴定年间进士,历任南阳等地县令。金亡不仕,以修史、著述为事。工诗、词、曲、散文。他的 “丧乱诗” 反映了金元之际的社会矛盾和人民的痛苦生活,表达了诗人对国破家亡现实的悲愤之情。是金末诗风变革的代表作家。词被誉为 “集两宋之大成” 者。诗词所选择的题材广泛,反映社会现实。其风格沉郁雄健,苍凉遒劲。他提倡建安以来的优良传统,认为好诗应该清新自然,反对雕琢,其《论诗绝句》30首,在文学史上颇有地位。著有 《遗山先生文集》 。另撰志怪小说《续夷坚志》 。编有金代文献 《中州集》 。

元好问1190—1257

金文学家。字裕之,号遗山。太原秀容人(今山西忻县),元德明之子。7岁能诗,从陵川郝天挺学,6年而业成。下太行,渡大河,写《箕山》、《琴台》等诗,赵秉文以为近代无此作,由是名震京师。兴定进士。仕至左司都事员外郎,入翰林知制诰。天兴元年(1232年),曾因避蒙古军之乱,迁羁山东聊城。曾两度游济南,留有《济南行记》文及题咏多处。金亡,不仕,筑亭于家,著述其上。又就顺天张万户家,取金源历代实录,晨夕钞集,欲成一代信史。至百余万言,未成而卒。好问多豪侠之气,又怀亡国隐痛,诗多慷慨悲凉。所作有《遗山诗集》20卷,乐府5卷,《续夷坚志》4卷,《壬辰杂编》若干卷。所纂《中州集》,后附《中州乐府》,都是金人的诗词。所作曲殊少见,《太和正音谱》评为“如孤松绝壑”。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9 4:1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