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
农村实行了允许和支持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取消统派购制度,大幅度提高农副产品价格等一系列富民政策后,加速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推动了农村由自给半自给经济向大规模商品经济转化,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广大农民开始摆脱自然经济的束缚,迈进了商品经济的新天地。各种类型的专业户如雨后春笋。随着专业户的发展,全省出现了2000多个专业村。专业户、专业村和新经济联合体,打破了农村封闭式的自然经济体系,按照专业化、社会化、商品化的要求,合理地组织生产和流通,使安徽农村经济充满了活力。全省已有9.3%的农民人均收入超过千元,奔上了小康之路。
从政策上鼓励农民离土离乡,一大批为商品生产服务的专业市场和小城镇迅速发展起来,全省农村逐步形成了1500多个商品率在90%以上的经济小区,583个各种类型的专业市场以及847个专业商品产销基地。1985年专业市场总成交额为14.9亿元,占全省集市贸易总额的44.3%,产销基地年总产值19.3亿元。以这些专业市场为依托,从事专业生产和加工的农民达84万多人,市场经营人员26万人,从事运输、采购、销售的人员48万多人,其中太和县皮条孙撕膜绳市场、界首县骡马市场、亳县中药材市场、六安县固镇羽毛市场、潜山县王河舒席市场、无为县刘家渡木材市场和利辛县阚疃服装市场等,已发展成为面向全国的专业化市场。1985年全省有小城镇3450多个,其中建制镇375个,有110多万农民进城镇务工经商,其中正式办理自理口粮入户手续的达49.9万人,新建房屋面积为680多万平方米,新建农贸市场319个,总面积125万平方米。广大农民进镇务工经商,有力的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1991年,安徽省发生了历史上罕见的特大洪涝灾害,受灾范围之广、程度之深、损失之惨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一次。据统计,全省夏秋两季作物受灾面积8759.43万亩,其中成灾8008.68万亩,绝收2792.17万亩,全年粮食因灾减产109亿公斤(夏季比上年减产70.44%,秋季比上年减产34.66%),油料减产4.5亿公斤,棉花减产8万吨。受灾人口4314.7万人,成灾人口3977.27万人,其中重灾民1325.47万人,特重灾民1284.93万人。特重灾民和重灾民2610万人,占农业人口的54.66%。因灾受伤2.47万人。死亡大牲畜5.16万头。倒塌民房119万户、278.18万间(全家住房倒光的58.18万户、164万间),损坏民房196.23万间。各项直接经济损失275.3亿元,其中农业直接经济损失146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