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刘禹锡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071 刘禹锡772—842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祖籍中山(今河北定县),出生于苏州嘉兴(今属浙江)。贞元九年(793)进士,官太子校书。与柳宗元等人参加革新政治的王叔文集团。革新失败后,被贬为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马。九年后被召回,因赋诗触犯权贵,再贬播州,改连州,后历迁夔州、和州、苏州、同州等地刺史。后入朝为主客郎中,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官终检校礼部尚书。其诗作与白居易齐名,世称“刘、白”。诗风沉着稳练,格调自然,而诗律精切,不愧“诗豪”之称。善于向民歌学习,所作《竹枝词》等极富生活气息,为唐诗中别开生面之作。咏史吊古之作如《金陵五题》、《西塞山怀古》等精警含蓄,颇多发人深省之笔。其散文也很有成就,《天论》3篇、《因论》等皆可观。唐韦绚编有《刘宾客嘉话录》,追记长庆年间听刘禹锡谈话的内容。撰有《刘梦得文集》,今人瞿蜕园有 《刘禹锡集笺证》。


060 刘禹锡

认为世界万物由气而生,分类成群,“乘气而生,群分汇从。植类曰生,动类日虫,倮虫之长(指人),为智最大”。主张元气分阴阳,产生雨露雷风等运动。“天之有三光悬寓,万象之神明者也,然而其本在乎山川五行。浊为清母,重为轻始。两位既仪,还相为庸(用)。嘘为雨露,噫为雷风。”认为天与人都是有形之物。“天,有形之大者也; 人,动物之尤者也。” 以 “理”、“数”、“势”阐明事物的客观规律。认为“以理揆之,万物一贯也”,“夫物之合并,必有数存乎其间焉。数存然后势形乎其间焉”,“数存而势生”,万事万物的变化都不能“逃乎数而越乎势”。主张“数”与“势”“附乎物而生,犹影响也”。提出“天人交相胜”“还相用”,认为人与天,即社会与自然的职能不同,“天之道在生植,其用在强弱;人之道在法制,其用在是非”;“天之能,人固不能也;人之能,天亦有所不能也。故余曰: 天人交相胜。”提出“物壮则老,及唯其常,否终则倾,亦不可长”的看法。


100 刘禹锡

唐思想家、文学家。著作有《天论》。认为天和人都是有形之物,天由元气分阴阳,产生雨露风云运动,万物由气而生,分类成群,人是各类物中智最大者,并指出“空”“无”也是物。以“理”、“数”、“势”说明事物运动规律,认为 “夫物之合并,必有数存乎其间焉”,“数存而势生”,“以理揆(度量)之,万物一贯也”(《天论》下)。他提出“天人交相胜”、“还相用”的伦理观。认为人与天,即社会与自然职能不同,要各自发挥其职能优势,并互相作用,“天之道在生植,其用在强弱;人之道在法制,其用在事非”(《天论》上),批评“因果报应”论和“天人感应”说,强调不能循往以御变,提出万物 “以不息为体,以日新为道”的观点。

刘禹锡772—842Yiu Yuxi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德,洛阳人。他是匈奴族后裔,七世祖刘亮随北魏孝文帝迁洛阳,始改汉姓。他自幼好学,遍览经史。贞元九年(793)与柳宗元同登进士榜,后加入“二王”集团进行“永贞革新”,半年后失败,被贬为郎州司马,后任连州、夔州、和州等地刺史,前后二十余年,晚年回朝作检校礼部尚书兼太子宾客。刘禹锡是中唐著名诗人,与柳宗元、白居易齐名,称“刘柳”、“刘白”。他的诗继承《诗经》的美刺传统,以鲜明的爱憎感情反映中唐社会生活中的重大问题,写了许多政治讽刺诗,如《聚蚊谣》、《飞鸢操》、《百舌吟》等,采用寓言托物的手法抨击镇压永贞革新的权臣、宦官,笔锋犀利,淋漓痛快。他作的寄托身世和咏怀古迹的诗,历来为人称道。他在逆境中不肯屈服,常作诗自我激励,甚至到晚年还写“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这样激动人心的句子。他从自然界中得到启发,写出“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样富于哲理的警句。他坚持理想,写出“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这样的豪言壮语。他的《西塞山怀古》、《金陵怀古》、《金陵五题》、《乌衣巷》等咏史诗,寄意深远,沉郁苍凉,警迈超拔,韵味无穷,不仅思想水平很高,艺术技巧也十分纯熟,据说白居易读了《西塞山怀古》,曾为之搁笔罢唱。特别值得重视的是,他认真吸取民歌营养,创作不少仿民歌体的乐府小章,如《竹枝词》、《杨柳枝词》,描写妇女爱情、劳动生活和地方风物,笔触细腻,词浅意深,清新流畅,音调和美,是唐诗中别开生面之作。刘禹锡的诗歌不事铺叙而讲究精练,不主浅露而强调含蓄,具有取境优美、韵律自然、精练含蓄的特点,被白居易誉为“诗豪”。刘禹锡是中唐古文化运动的参加者,其论说文取得了相当的成就,曾自诩:自己所长在“论”,而韩愈所长在“笔”,其文具有辞藻美丽、题旨隐微的特点。有《刘宾客集》。

刘禹锡772 —842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贞元九年 (793年)进士,又登博学宏辞科,官监察御史。加入王叔文集团,参与“永贞革新”,升任屯田员外郎,判度支盐铁案。革新失败,牵连坐罪,被贬为郎州司马。十年后召入长安,受宰相武元衡排挤,又因作诗讥刺新贵,复出为连州、夔州、和州等州刺史。开成元年(836年)迁太子宾客,分司东都,世称刘宾客。刘禹锡是中唐著名诗人,与柳宗元、白居易齐名,称“刘柳”、“刘白”。他以鲜明的爱憎感情,写了许多政治讽刺诗,如《百舌吟》、《聚蚊谣》等,用寓言托物的手法,抨击镇压永贞革新的权臣、宦官,笔锋犀利,淋漓痛快。他的怀古诗,历来为人称道,如《金陵五题》、《蜀先主庙》、《西塞山怀古》等,令人一唱三叹。白居易赞《金陵五题》第一首说:“后之诗人不复措词矣”。刘禹锡对诗歌语言很讲究,而且注意学习民间歌谣,他的好诗很多,佳句屡见,如“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酬乐天》)、“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竹枝词》其三)等。刘禹锡的诗歌不事铺叙而讲究精练,不主浅露而强调含蓄,具有取境优美、韵律自然的特点,被白居易誉为“诗豪”。

刘禹锡772—842Liuyuxi

唐代著名文学家。字梦得。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人。少聪敏好学,博览群书。贞元九年(793)进士。历任监察御史、屯田员外郎、连州刺史等职。晚年任太子宾客,故世称刘宾客。刘禹锡是中唐时进步的思想家,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他积极参加了“永贞革新”,并成为这一革新集团的骨干成员,革新失败后,被贬官放外任达二十余年。刘禹锡是中唐著名的诗人,存诗八百余首,与白居易齐名,并称“刘白”。他继承《诗经》的美刺传统,不少诗直接反映重大的社会问题,如《飞鸢操》等抨击镇压永贞革新的宦官;《戏赠看花诸君子》等讥刺新贵;《昏镜词》、《武夫词》等揭露当权者之昏愦;而《平蔡州》等则歌颂朝廷平定藩镇叛乱。他的怀古和抒写身世之慨的作品如《西塞山怀古》、《金陵五题》、《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等,向为人们称道;他的仿民歌体的《竹枝词》在当时诗坛引起很大反响。当然,他的诗歌也有不少酬唱和流连光景之作。其诗精炼概括,不事铺陈;力求含蓄而不主浅露;崇尚风骨,意境优美,韵律自然,风格独具;众体兼擅,尤长七绝。刘禹锡又是中唐古文运动的积极参加者,其议论文成就最高,《天论》三篇为其重要的哲学著作。其小文《陋室铭》更是家传户诵。其散文辞采壮美,旨趣深隐,很有特色。宋谢采伯《密斋笔记》曰:“唐之文风,大振于贞元、元和之时。韩、柳倡其端,刘、白继其轨。”可见其散文的地位和影响。有《刘宾客文集》传世。江苏人民出版社的《刘禹锡诗文选注》可参考。

刘禹锡772~842

字梦得,河南洛阳人。他是唐代著名诗人,生前与白居易齐名,世称“刘白”。刘禹锡自幼便接受教育,读书很勤苦。公元793年,刘禹锡登进士第。两年后,授太子校书,后因父丧,丁忧居家。公元802年,刘禹锡任监察御史。公元805年,顺宗即位,重用王叔文,进行改革,刘禹锡成为革新集团核心人物,与王叔文、王伾、柳宗元起被称为: “二王刘柳”。后改革失败,刘禹锡、柳宗元等八人被贬为司马,史称“八司马”,刘禹锡贬在朗州。10年后召还长安,因游玄都观作《戏赠看花诸君子》诗,触犯执政,复遭贬,先后任连州、夔州、和州刺史。后回长安,做《再游玄都观》,讽刺味更强。晚年迁太子宾客,故世称“刘宾客”。
刘禹锡的文学成就很高,而且是多方面的。他的诗与白居易齐名,以律诗、绝句为工,乐府小诗尤为著名。刘禹锡的诗多用比兴手法,或借史讽今,或暗有寄托,风格劲拔,多慷慨之气,词浅意高。《西塞山怀古》、《金陵五题》、《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均为传世佳篇。刘禹锡还学习民歌,创作了《杨柳枝词》、《竹枝词》等,开朗流畅,情致宛转。
刘禹锡的散文以论证博辨、说理透彻见长,在中唐散文诸家中独具一格,别呈异彩。名作有《天说》、《祭柳员外文》等。

刘禹锡

唐文学家、哲学家。哲学上主元气说,认为万物由气而生。提出“天与人交相胜”之论,认为自然“生万物”,人则“治万物”。另主张万物以不息为体,以日新为道。参见“文学”中的“刘禹锡”。


刘禹锡772—842

唐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祖籍中山(今河北定县一带)。贞元进士,登博学宏辞科。后官监察御使,参加王叔文政治革新集团,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失败后,贬为朗州司马,又历任连州、虁州、和州刺史。后又入朝为主客郎中,官至检校礼部尚书兼太子宾客。工诗文,与柳宗元相交甚笃,人称“刘柳”;后与白居易常相唱和,亦称“刘白”。著《天论》三篇,为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及辩证法哲学著作。其诗多政治色彩,笔锋犀利,雄浑爽朗;又有描写爱情、劳动及风物的乐府小章,清新细腻,流畅优美;晚年所作,多安逸闲适之篇。有《刘宾客集》。参见“哲学”中的“刘禹锡”。

刘禹锡


刘禹锡772——842

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祖籍中山(今河北定县),为匈奴族后裔。其七世祖刘亮迁洛阳,始改汉族。父刘绪因避安史之乱,举族东迁,寓居嘉兴(今属浙江),刘禹锡即出生于嘉兴。贞元九年(793),他与柳宗元同榜登进士第,接着又登博学宏词科,贞元十一年登吏部取士科,授太子校书,进入仕途,后任京兆府渭南主簿,擢监察御史。永贞元年(805),参加王叔文革新集团,事败,贬为朗州司马。元和十年(815),奉召还京,因诗作得罪执政,外放为连州刺史,后连刺夔州、和州。大和二年(828),拜主客郎中,复出为苏州、汝州、同州刺史。开成元年(836),迁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官终检校礼部尚书。有《刘梦得文集》40卷传世。刘禹锡诗与白居易齐名,世称“刘白”。他又是唐代古文运动积极参加者,主张文章应是“见志之具”,提倡“文非空言”,“文之细大视道之行止”。其文章大致分二类,一是专题性论文,论述范围包括哲学、政治、医学等方面,如《天论》、《答饶州元使君书》、《论书》等,特点是引征丰富、推理缜密,巧丽渊博,雄健晓畅。二是杂文,一般是因事立题,有感而发,如《因论》、《华陀论》、《辨迹论》、《明贽论》等,特点是短小精悍,隐微深切,有一定现实性。刘禹锡认为,自己所长在“论”,韩愈所长在“笔”。柳宗元评其文章“文隽而膏,味无穷而炙愈出”,这恰如其分地反映了刘禹锡散文辞藻美丽、题旨隐微的风格。


刘禹锡

刘禹锡772—842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 (今河南省洛阳市) 人。德宗时举进士第,登博学宏辞科,授太子校书,调京兆尉南县主簿,擢监察御史。顺宗立,超拜工部屯田员外郎,与柳宗元一道,积极参加了王叔文、王伾领导的政治改革,时号二王、刘、柳。宪宗即位,贬连州刺史,未至,道贬朗州司马,十年后召还授连州刺史。后经穆宗、敬宗、文宗、武宗诸朝,历任夔州、和州、苏州、汝州、同州等刺史,授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世称刘宾客。刘禹锡在文学上以诗闻名,当时有“诗豪”之誉。他善于运用此兴的手法,寄托自己的思想感情。如著名的 《游玄都观》二诗,以桃花之盛衰喻政治风云之变幻,锋芒毕露,直指权贵,表现出作者豪放不羁的性格和豁达乐观的精神。他的许多名句,如“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等,也都引喻贴切,既饱含真情,又富于哲理,历来为人们所传诵。刘禹锡还善于向民歌学习,创作了许多摹仿民歌风格情调的作品,为诗歌创作注入了新的因素。在哲学上,刘禹锡与柳宗元一同批判天命有神论,著《天论》上、中、下三篇,提出 “天与人交相胜”,“还相用” 的观点,具有朴素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思想因素。其著作有《刘禹锡集》。


刘禹锡772—842

唐代杰出诗人。字梦得。祖籍中山 (今河北定县)。贞元九年 (793) 与柳宗元同登进士第。初为宰相、扬州节度使杜佑管书记,后入为监察御史。以所参与之“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 (今湖南常德) 司马。十年后召回京师,不久因作诗“语涉讥刺”,又贬为连州 (今广东连县) 刺史十二年。为支持柳宗元《天说》,作《天论》,本荀子“人定胜天”思想,提出 “天人交相胜”观。诗风豪放旷达,独显哲理领悟。两次由贬所应召回京,两次以游玄都观看桃花之诗嘲讽权贵。以是有“诗豪”之称。居朗州期间,勤政亲民,学习民歌体,作《竹枝词》多首。所写《插田歌》、《畲田行》、《竞渡曲》、《采菱行》等诗歌尽写民间生活内容,在民间广泛流传,以致“武陵奚洞间夷歌,率多禹锡之辞”。(《旧唐书·刘禹锡传》)

刘禹锡772~842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 (今属河南)人。自称汉中山王之后。贞元进士。初为太子校书,后迁监察御史。曾参加王叔文革集团,失败后贬为朗州司马,后又迁连、夔、和等州刺史。晚年官至检校礼部尚书兼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有《刘宾客集》。与柳宗元、白居易交往密切,文亦齐名,人称“刘柳”、“刘白”。其诗政治色彩颇浓,如《戏赠看花诸君子》、《再游玄都观绝句》,锋芒直指当朝新贵; 《飞鸢操》、《聚蚊谣》等,托物作喻,嘲讽奸佞; 《西塞山怀古》、《金陵怀古》,以前车之鉴警诫当世。其仿民歌所作的《竹枝词》、《杨柳枝词》等爽朗率直,含思委婉,别开生面。“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 向为人传诵。七律《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有名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于深沉的诗思中含蕴意味无穷的哲理,历来为人称道。他的诗雄浑坦宕,音节响亮,语言晓畅,意味隽永,时人称之为“诗豪”。


刘禹锡772—842

唐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曾参加王叔文集团,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失败后被贬。后迁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世称刘宾客。在哲学上提出天与人“交相胜”“还相用”的学说。主张区别“天之所能”和“人之所能”,天能生万物,人能治万物。又指出: “天之能,人固不能也; 人之能,天亦有所不能也。”(《天论》)同时分析了“人之能胜天之实”,即人之所以能胜天的根据。驳斥了因果报应论和“天人感应”说。著作编为《刘禹锡集》。

刘禹锡

中唐时期文学家、哲学家。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人。祖籍中山(今河北定县)。生于772年,卒于842年。贞元九年(793)中进士。他的哲学论著《天论》具有朴素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他的诗吸收民歌的营养,继承《诗经》的传统,有不少独特风格的优秀诗篇。特别是《竹枝词》、《浪淘沙》以及政治讽刺诗《聚蚊谣》、《百舌吟》等,语言生动,风格清新,观点鲜明,讽刺辛辣。刘禹锡存诗约800余首。《全唐诗》编录其诗12卷。《新唐书·艺文志》载《刘禹锡集》40卷。现通行集本有《刘宾客文集》等。

刘禹锡
主要责任者: 卞敏,卞宁
责任方式: 著
出版者: 江苏人民出版社
出版地: 南京
字数: 180 千字
页码: 1-247
开本: 32
中图分类号: K825.6
语种:中
定价:23.00
出版时间:2013-04
丛书多卷书否:是
丛书名:江苏历代名人传记丛书
丛书责任者:宋林飞
丛书责任方式:总编
书目简介:本册工具书是江苏历代名人传记丛书之一,共收录56条词条。
被引频次:4

刘禹锡772~842

唐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今河南)人。自言系出中山(今河北定县)。贞元年间连登进士、弘辞2科。授监察御史。参加王叔文集团,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失败后贬朗州司马。后因裴度力荐,迁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其《天论》提出“天与人交相胜”、“还相用”的学说,认为自然的职能在于生万物,人的职能在于治万物,驳斥了因果报应说和天人感应说。还提出任何事物都不能“逃乎数而越乎势”。其诗作通俗清新,善用比兴方法寄托政治内容。《竹枝词》、《柳枝词》和《插田歌》等,富有民歌色彩,为唐诗中别开生面之作。有《刘梦得文集》传世。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8:4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