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前七子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371 前七子

明代文学流派,指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王廷相七人。以李、何为最著名,主要活动在弘治年间。在文学上,他们“倡言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反对“台阁体”,起了很大影响。对于打击“台阁体”,扫除八股文的恶劣影响,起了积极作用,但也引人走向盲目尊古的错误道路。

前七子qianqizi

明代文学流派。弘治、正德年间,粉饰现实,点缀升平的台阁体已引起广泛的不满,出现了以文学复古运动反对台阁体,扭转文坛萎靡状况的前七子。前七子以李梦阳、何景明为首,包括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王廷相等人,他们提出“文必秦汉,诗必盛唐”。这个口号被当时许多文人接受,形成了一个声势浩大的文学复古运动,很快就取代了台阁体在文坛上的统治地位。
前七子在文学见解上彼此也存在着某些分歧。李梦阳提倡句模字拟,强调“开阖照应,倒插顿挫”的成法。何景明则主张拟古要“领会神情”,“不仿形迹”,不露模拟的痕迹。前七子的诗文创作能够面对现实,如李梦阳、何景明的《玄明宫行》、王九思的《马嵬废庙行》、王廷相的《西山行》等,都揭露了社会的腐败、黑暗,切中时弊。
前七子的复古运动,也存在着严重的弊端,他们过于从形式上着眼,强调拟古,否定了文学的独创性,没有在文学的内容上提出新的主张,以至模拟成风。

前七子

指明弘治、正德时期文学家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和王廷相。他们的文学主张虽不完全相同,但大多提倡“文化秦汉”诗必盛唐; 反对粉饰圣德、形式绮靡的“台阁体”。前七子的代表人物是李梦阳和何景明。他们为了纠正时弊,主张多读古书,开拓心胸,扩大眼界,这些都是对的。但在创作上却一味摹古,食古不化,给文学带来了不良影响。

前七子

明弘治、正德时期文学家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和王廷相的并称,以李、何为首。为区别后起的李攀龙、王世贞等七子,故称“前七子”。七人文学主张不尽相同,但都提倡“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主张“刻意范古,铸形宿模”,成为开创明代文学复古运动的流派。至于如何拟古,李梦阳与何景明意见不同,曾反复争论。

前七子

指明代弘治、正德年间的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王廷相等人。他们提倡“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反对“台阁体”和八股文“啴缓冗沓,千篇一律”的风气,当时影响很大。但他们又“刻意范古,铸形宿模”,抛弃了唐宋以来文学发展的既成传统,文章内容狭窄,思想贫乏,模拟剽窃者多,创意标新者少,走上了盲目尊古的道路。

前七子

明代文学流派。弘治年间(1488—1529),以李梦阳、何景明等人为骨干,针对当时虚饰、萎弱的文风,提倡复古,他们鄙弃自西汉以下的所有散文及自中唐以下的所有诗歌,他们的主张被当时许多文人接受,于是形成了影响广泛的文学上的复古运动。他们的文学观的共同点是,强调文章学习秦汉,古诗推崇汉魏,近体宗法盛唐。为把他们与后来嘉靖、隆庆年间出现的李攀龙、王世贞等七人相区别,世称“前七子”。济南诗人边贡也列名于七子之中。边贡以诗擅名天下,胡应麟《诗薮》谓其诗“兴象飘逸而语尤清圆”。陈子龙《明诗选》则云其“才情甚富,能于沉稳处见其清丽。”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0/20 4:5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