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1.国名。春秋时十二诸侯之一。周简王公元前585年,寿梦受封于江苏、安徽、浙江一带并建国为吴。公元前473年被越国所灭。2.公元222年至280年,三国之一,孙权在长江中下游以南地方建国称吴。后被晋所灭。

“吠”的异体字,指张扬声势。《孙膑兵法·十阵》:“疏阵者,所以吴也。”“[疏阵之法],其甲寡而人之少也,是故坚之。武者在旌旗,是人者在兵。故必疏钜间,多其旌旗羽旄,砥刃以为旁。”

古国名。亦称 “句吴”、“攻吴”。姬姓。据《史记·吴太伯世家》记载,在商末周初,古公亶父偏爱幼子季历,“季历贤,而有圣子昌 (即后来的周文王),太王欲立季历以及昌”。于是太伯与其弟仲雍奔吴,“文身断发,示不可用”。太伯即吴国的开创君主。但在太伯、仲雍奔吴之前,吴地已有句吴族,其祖先生活在今苏南、皖南、浙江北部一带,与于越在太湖东南一带错居,东临大海,西临彭蠡以与楚接壤,西至新安江上游,北与南淮夷隔长江相邻。开国后,建都于吴 (今江苏苏州)。进入春秋时期,国力渐强,至春秋后期达到鼎盛。公元前506年,吴王阖闾 (一作阖庐) 起用伍子胥、孙武,整顿内政,灭亡徐国,攻破楚国,一度占领楚都城郢 (今湖北江陵西北) 阖闾之子夫差即位后,于夫椒(今江苏吴县西南) 大败越军,乘胜攻破越国都城会稽,迫使越王勾践屈服投降。后来,吴开凿邗沟,以图向北扩展,并在艾陵 (今山东莱芜东北) 大败齐兵。夫差十四年 (前482),在黄池 (今河南封丘西南) 和诸侯会盟,与晋国争雄。越国乘虚而入,于前473年灭吴。


吴902—937年

十国割据政权之一 杨行密所建。唐王朝末年军阀混战,杨行密乘机于892年占据杨州,为淮南节度使,占有淮南江东之地。他一面召回流散人口,与民休息; 一面训练士卒,积极扩张势力。曾多次击败朱温的进攻,阻其南下。天复二年 (902) 受唐封为吴王,都杨州。统治地区有今江苏、安徽、江西和湖北的一部分。937年被南唐取代。凡4主,历36年


今江苏苏州。吴国都城。又有吴州、姑苏之称。周灵王十二年 (前560),吴王诸樊将吴都由梅里 (今江苏无锡梅里) 迁至此,并建吴子城。周政王六年 (前524),吴王阖闾委派伍子胥兴建阖闾大城,建于姑苏山东北。据载,阖闾大城城周47里215步2尺 (旧制每步5尺),外廓长68里60步,内有护城壕,外有护城河。挖河、掘壕取出的土就地垒成城墙,城高2丈8尺,厚1丈7尺,为长方形。有水、陆门各8座,西为阊门、胥门; 南有盘门,蛇门; 东为匠门,委门;北称齐门,平门。八座城门的命名反映了吴灭越、破楚、平齐,雄据一方,争霸诸侯的雄心。吴开8座陆门以象天之八风,开8座水门以象地之八卦。大城内建有宫城,周长10里,高4丈7尺,有城门3座,水门2座,门上建有城楼,城壕通过水门与城门御河相连。宫城又“吴子城”、“吴王宫”。吴王整军经武,礼待贤士,开河修道,冶铁炼铜,终于西破强楚,北震齐晋,东降东夷,南威越人。夫差继位后,耽于酒色,大兴土木,建馆娃宫,筑姑苏台,以致国库日虚,国力衰落。周元王三年(前473),吴为越灭。秦统一后,设吴县,为会稽郡治。秦末,项羽在此起兵。三国时,孙吴一度都此,不久即废。南朝陈祯明元年 (587),改吴县为吴州。隋开皇九年 (589),因姑苏山在吴,遂改吴州为苏州,始有苏州之名。唐肃宗至德二年 (757),苏州之名被正式采用,直至今日,元末,张士诚起义,都苏州,共历12年。苏州自吴王阖闾建城至今,已有2500余年的历史。

即“句吴”(289页)。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9 6:1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