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佛教史传。2卷,唐义净撰。此书所记,大略有三: 一为唐太宗、高宗、武则天三朝西行求法60名僧人的事迹,并义净本人自传; 一为当时西行的五条主要通道,除沙漠绿洲路天山北、中、南三道和海上丝路南海道外,还有吐蕃道,即由西藏出尼泊尔、达北印度的道路; 一为印度当时一些著名寺院的情况,如那烂陀寺、新寺等。唐代西行求法运动出现高潮,汉地僧人舍身求法者甚多,故义净说 “西去者盈半百,留者仅有几人”,则其湮没未彰者不知道有多少! 所以,义净的这本书便显得十分宝贵,它为研究唐代西行求法运动、丝绸之路佛教文化和中西交通史提供了极有价值的资料。 067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佛教传记。唐义净撰。成书于唐天授二年(691),2卷。原题“沙门义净从西国还在南海室利佛逝撰寄归并那烂陀寺图”。撰述自唐初以来到印度求法60余僧人的事迹,卷末附作者本人自传。书中记录几条主要入印通路及中国僧人留学印度的主要寺院。不仅为研究唐初佛教历史提供了重要资料,而且为研究唐代中外交通和南亚一带历史提供了宝贵资料。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佛教史传,二卷,唐代僧人义净撰。所收皆为唐时曾赴西域、南海、印度等地僧人传记,兼及义净本人旅行情况,为研究当时中西交通的重要资料。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中国佛教史书。略称《西域求法高僧传》、《求法高僧传》。二卷。唐义净撰。义净(635—713),俗姓张,名文明。齐州(治所今山东济南地区)人,一说范阳(今北京西南)人。翻译家,旅行家,中国佛教四大译经家之一。十四岁出家,后从慧智禅师受具足戒。义净曾精研道宣、法砺两家律部的文疏五年,并至洛阳学《对法》(《集论》)、《摄论》,至长安习《俱舍》、《唯识》。唐咸亨二年(671)十一月间,由海道往印度留学求法,经二十五年,历三十余国。前后于那烂陀寺留学十年,光宅元年(684)携梵本三藏五十余万颂归国,中途于室利佛逝(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停留四年,从事译述。证圣元年(695)夏,携带梵本经、律、论约四百余部,归抵洛阳。武则天亲迎于上东门外。此后,一度参加实叉难陀译场译《华严经》八十卷。久视元年(700)以后,自行组织译场,译出经、律、论二十部,一百一十五卷。旋又在洛阳、长安主持译事,译出经、律、论三十六部,一百一十四卷。总计先后十二年共译经、律、论五十六部,二百二十九卷。主要有《金光明最胜王经》、《大孔雀咒王经》等。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唐)释义净编著。2卷。收录唐代曾赴西域、南海、印度等地僧人60余人的事迹,及义净本人旅行情况。为研究当时中西交通的重要资料。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佛教书名。2卷。唐义净撰。记唐初至义净时到印度求法的56名佛僧的事迹,最后有义净本人自传。为研究唐代中外交通和南亚一带历史的宝贵资料。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简称《西域求法高僧传》或《求法高僧传》。传记。义净著。凡2卷。原题“沙门义净从西国还,在南海室利佛逝撰寄归并那烂陀寺图”。书记唐初至义净时到印度求法的佛僧56(实为60余)人的事迹,最后附有义净本人的自传。求法僧中有不少新罗人。所记入印度道路有通过西藏、尼泊尔者。为研究唐代中外交通和南亚一带历史的宝贵史料。 |
随便看 |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