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天京保卫战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天京保卫战太平军为保卫都城天京(今南京)与清军展开的战斗。随着苏、浙根据地的日趋缩小,天京东南屏障渐次尽失,湘军进逼,天京陷于腹背受敌的境地。同治元年四月(1862年5月),湘军主力曾国荃的陆师约二万人进驻雨花台,兵部侍郎彭玉麟所率湘军水师进护城河口,对天京形成包围之势。洪秀全认为解围天京迫在眉睫,急诏在苏南的李秀成回援。同年五月(1862年6月)李秀成在苏州召开军事会议商讨对策。李秀成虽对洪秀全急诏持有不同见解,但因洪秀全的严诏催逼和朝臣劝解,不得不“曲而就之”。七月,在苏州召开第二次军事会议,决定兵分三路救援天京。李秀成、李世贤等率太平军主力直接打击围攻天京清军;中路由陈坤书等领兵攻安徽、芜湖、金桂关,以断敌军粮道;南路由杨辅清、黄文金、胡鼎文等进攻皖南宁国,牵制敌援。八月,太平军经宜兴、溧阳至东埧,直逼雨花台。八月二十一日(10月13日)李秀成统帅大军猛攻雨花台湘军,杀伤敌人甚众。但时近寒冬,棉衣不继,粮食奇缺,太平军困难急剧增加,中路军又为敌所败。李秀成等太平军二十万,旋又撤退。历时四十六天的天京保卫战的第一个战役,以失败告终。洪秀全给李秀成革职处分,并提出“进北攻南”的战略,从长江北岸进军安徽霍山、英山((今属湖北)、武汉、荆州(今江陵)等地,切断湘军补给线,迫使敌人回师救援,解京围。李秀成奉命自长江北岸进发,李世贤等领军从南岸配合,攻皖南赣北。后林绍璋、洪春元出浦口,占安徽含山,巢县、和州。次年四月,李秀成先后进攻舒城、桐城、六安等地,不克,接连受挫。恰在此时,李秀成又奉命回师救援,折往寿州(今寿县),屡遭拦截,损兵数万。五月间李秀成回京,保卫天京的第二个战役又以失败告终。从此太平军已无力组织大规模进攻,只能消极防御,而敌人却不断进攻。洪秀全拒绝李秀成“让城别走”的建议,形势十分危急。同治三年四月二十七日(1864年6月1日)洪秀全病逝,幼主洪天贵福继位,多次粉碎敌人“百计环攻”。六月十六日(7月19日)太平门城垣被湘军用火药炸塌二十余丈,湘军蜂拥而入,太平军将士与敌展开巷战。但终因众寡悬殊,天京陷落,太平天国革命失败。 天京保卫战太平军为保卫首都天京(今南京)而进行的战斗。1862年曾国藩命曾国荃、彭玉麟率湘军水陆并进,包围天京。洪秀全急命在苏南战场的李秀成率师解围。1862年8月,李秀成分三路救援天京。从10月13日起,太平军与曾国荃湘军激战40余天,重创湘军。曾国荃面部受伤,几乎丧命。正在此时,李秀成所部粮饷不继,于11月下旬撤兵停攻。天京保卫战第一次战役结束。接着,洪秀全决定用“进北攻南”的战略命李秀成率部渡江北进,西征安徽、湖北,与西北太平军会师武汉,迫使围攻天京的湘军回援,以解天京之围。由于李秀成部屡遭阻击,使“进北攻南”战略未能实现,在返回江南时还遭到重大损失,保卫天京的第二次战役失败。1864年3月,天京被湘军合围,对外的一切通道均被封锁。4、5月间,太平军在苏南、浙江、皖南的根据地全部丧失。在反革命势力四面包围下,天京成了一座孤城,但太平军仍艰苦奋战。7月19日,湘军挖地道用火药炸塌城墙20余丈,冲入城内,守城太平军与敌人进行了殊死战斗,除少数突围外,皆英勇捐躯。天京陷落,太平天国革命失败。 天京保卫战清代太平军为保卫太平天国首都天京(今南京)对清军的作战。同治元年(1862)三月起,8路清军(4路为直接进攻天京的兵力)在苏、浙、皖、赣同时向太平军发动进攻,至五月下旬,曾国荃、彭玉麟、曾贞干3路清军进抵天京郊外。九月,忠王李秀成、侍王李世贤等“十三王”率大军10余万人(号称60万人),回救天京。激战月余,屡攻不利,不得已于十一月撤出战斗,清军陆续攻占天京城外各军事要点。同治三年(1864)六月,天王洪秀全病逝(一说自杀)。七月,湘军攻占天京,守军除李秀成带领幼天王等千余人冲出城外,其余城内太平军将士,或牺牲,或被杀害,或聚集自焚,无一降者。此战,湘军围城2年有余,前后死于疾病者万余人,战死者八九千人,同样付出了高昂的代价。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