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子夏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061 子夏前507—?春秋末晋国温(今河南温县)人,一说卫国人。卜氏,名商。孔子学生,在“七十子”中地位较高。其言行在《论语》中有较多的记载,相传序《诗》传《易》。要国君习《春秋》,引前鉴,防臣下篡夺。提出“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论语》)等观点。他注重伦理修养,认为“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未学,吾必谓之学也”(《论语》)。主张道德修养应从“洒扫、应对、进退”等小事做起,认为小道必有可观者,君子要信而后劳其民,并具有三变即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的风度。他治学求德,教徒有序,主张“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熔学问、志趣和仁德为一炉。孔子死后,晚年讲学西河(今陕西合阳)。李悝、吴起等皆出其门下,魏文侯也尊以为师。 子夏前507—?春秋末儒家学者。姓卜名商,字子夏。晋国温(今河南温县西南)人。一说卫国人。曾师事孔子,少孔子44岁。为莒父(今山东高密县东南)宰。讲学于魏国西河(济水、黄河间),为魏文侯、李克、吴起之师。据传序《诗》,传授《易》学。《易传》中《系辞传》出自子夏。在学风上讲究数典据礼,注重人际关系的道德调整。他说:“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论语·子张》)讲究人的道德风貌,特重仪表,他说:“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同上书)。这成为后来子夏氏之儒的特征,《荀子·非十二子》说:“正其衣冠,齐其颜色,嗛然而终日不言,是子夏氏之贱儒也。”子夏认为人应追求在重大道德问题上的坚定性,而不应苟苟拘于小节,他说:“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论语·子张》)认为学习礼法典籍是为了经世致用,他提出著名的学习与经世的观点,“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同上书)。但有宿命论的倾向,他说:“死生有命,富贵在天”(《论语·颜渊》)。由于他过于偏重礼典的讲授,而不能像颜渊那样特重行仁,因而其师孔子批评他“不及”。在当时讲学中曾形成一个儒家的支派,秦汉之际传授《诗》、《易》、《春秋》的人多出子夏之门。在保存和传授古代文化典籍方面有重要贡献。 子夏前507~?孔子学生。姓卜,名商。春秋末晋国温(今河南温县)人。一说卫国人。长于文学。曾讲学于魏西河,为魏文侯、李克、吴起师。相传序 《诗》 传 《易》 。认为 “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主张 “学而优则仕” 。 子夏前507—?孔子弟子,七十子之一。姓卜,名商,字子夏。春秋末期温国(今河南温县西南)人。以“文学”与子游并列四科。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论语·子张》)孔门弟子中,“博学”以子夏为最。长于《诗》,深于《书》,明于《易》,著于《礼》。曾为莒父(今山东莒县境)宰,言“仕而优(有余力)则学,学而优则仕”,“君子学以致其道”(同上)。孔子说子夏:“女(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论语·雍也》);“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论语·子路》)孔子既没,子夏居西河(今山西汾河、黄河间)讲学,田子方,段于木、吴起、禽滑釐等,均受业于子夏,魏文侯亦师事之。对经学的传授,子夏尤有贡献,序《诗》,传《易》,传《礼》,、《春秋》。今存《子夏易传》十一卷,或“后人辗转依托,非其原书”。(《四库全书简明目录·经部一》)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