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宋学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宋学主要指宋代的程朱和陆王两派的理学,同“汉学”相对。宋代经学一反汉唐的训诂义疏传统,抛开传注,直接从经文中寻求义理,故有理学之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经部总叙》:“要其归宿,则不过汉学、宋学两家互为胜负。”清江藩《宋学渊源记》:“为宋学者,不第攻汉儒而己也,抑且同室操戈矣。为朱子之学者攻陆子,为陆子之学者攻朱子。” 在宋代理学中,程朱(程颐、朱熹) 以 “理”为最高范畴,为主流派。程朱学派认为“理”或“天理”为天地万物的根源,“未有天地之先,毕竟是先有此理” ( 《朱子语类》卷一)。“天理”又体现为封建道德,“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 (《晦庵先生文集·读大纪》)。强调“天理”和“人欲”对立,主张“存天理,去人欲”。提倡“格物致知”,以“存天理,明人伦,讲圣言,通世故”(《近思录》)。程朱理学一直成为后来封建地主阶级统治人民的理论工具,在明清两代被提到儒学正宗的地位。在朱熹的同时,有陆九渊一派以“心”为最高范畴的学说。认为宇宙的本原是“心”,提出“心即是理”的命题。认为一切知识真理都在吾“心”中,只要“切己自反”,悟得本心,即可心明、知理。强调为学应 “先立乎其大者”,即“发明本心”,发抒固有的道德良心。认为只要发明本心即可成为圣贤,反对朱熹格物穷理的方法。至明代,王守仁更发展了陆九渊的学说,认为 “心外无物”,“心外无理”,断言心之“灵明”为宇宙万物的根源,倡导“致良知”和“知行合一”说。陆、王二者在思想上一脉相承,与程朱学派相对立。宋学的出现使经学更新运动推上高潮,使东汉以来的古文经学暂告衰竭。 宋学主要指宋代(包括元明)的理学派别。与治经讲究名物训诂的“汉学”不同,宋学治经重在“性命之理”。派别包括朱熹为代表的理学派,陆王为代表的心学派,叶适为代表的永嘉学派,陈亮为代表的永康学派及吕祖谦为代表的金华学派。名派间互有争论。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