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山水画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山水画

以山水自然为题材的绘画。亦简称“山水”。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吴道玄》: “因写蜀道山水,始创山水之体,自成一家。” 同书《论画山水树石》说,吴“于蜀道写貌山水,由是山水之变,始于吴,成于二李(思训、昭道)。”李思训的是金碧山水。唐代还有王维的水墨山水,王洽的泼墨山水。五代的荆浩、关仝,宋代的李成、范宽等均为著名山水画家。山水画至宋臻于高峰。《宣和画谱》将画家分为十科,山水即其中之一。表现上或工笔,或写意,往往实中有虚,或以虚带实,虚实结合。讲究经营位置,追求意境的创造。主要形式有水墨、青绿、金碧、没骨、浅绛等。

山水画

以山川为描写对象的画种。中国山水画起源甚早,据晋王嘉《拾遗记》、葛洪《西京杂记》记载,秦汉已有山水画,但实物未见流传。今天所能见到的最早的山水画,当是东晋顾恺之《女史箴图》、《洛神赋图》中的背景山水。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大致可分五个阶段。❶初创期——魏晋南北朝。此间的山水画处于幼稚阶段,“其画山水,则群峰之势,若钿饰犀栉,或水不容泛,或人大于山,率皆附以树石,映带其地,列植之状,则若伸臂布指。”(《历代名画记》卷一《论画山水树石》)稍后,南朝宋出现两位专门画山水的画家——宗炳和王微。二人的绘画作品没有流传下来,但宗炳《画山水序》、王微《叙画》两篇理论著作流传至今,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
❷成熟期——隋唐、五代。此间山水画已有明显进步,出现两种流派、两种画风,山水画技法(皴、点苔、泼墨、赋色)大体具备。隋展子虔《游春图》是今天能见到的最早的独幅山水画。山有层峦叠嶂之势,水有咫尺千里之感,树木也具有一定的个性。盛唐出现以李思训、李昭道父子为代表的金碧山水和以王维为代表的水墨山水。李氏创斧劈皴,王维创雨点皴。五代时,山水画与人物、花鸟呈鼎足之势,出现了以荆浩、关仝为代表的北派山水和以董源、巨然为代表的南派山水两大体系。
❸全面繁荣期——宋代。宋代山水画坛名家辈出,风格多种多样,笔法墨法具备,影响深远。北宋山水名家如李成、关仝、范宽、惠能、许道宁、高克明、郭熙、王诜、王希孟等,多画全景式的大山大川。南宋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四大家,一反全景式构图法,代之以局部特写体现全景意境的边角之景,主题更加集中,笔墨更为凝练,把山水画推入一个新时代。
❹孤峰突起期——元代。元代山水画达最高峰,个性鲜明,笔法墨法更为讲究,强调以书入画,称画为写,诗书画印结合已被画家普遍采用,艺术形式日臻完美。赵孟頫开其端,元四家加以完善发展。
❺衰变期——明清。明清山水画总的趋势是走向多元化,流派纷争,地方风格差异明显。除少数名家之外,大多以模古为能事,缺乏创造性。中国古代山水画,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风景画。画家把它看作是宇宙的缩影、理想的世外桃源,西方佛国净土;是“澄怀观道”、净化心灵,改造品格的凭借。山水画以“畅神”为首要任务。它追求的是“天人无际”、“天人合一”的审美境界。一千多年来,山水画一直盛行不衰,时代轨迹十分明显。它的内涵较之西方的风景画要丰富得多。


山水画

描绘峰峦泉瀑等自然景色的画。自隋唐开始,山水画从作为人物画背景的从属地位独立出来,到宋元已形成和人物画、花鸟画并列的画科。现在中国画中的风景画统称山水画,亦称“山水”。

山水画Shanshui hua

描绘山川自然景色的绘画作品。简称“山水”,是中国画中的一大画科。依技法,可分为水墨山水、青绿山水、浅绛山水和没骨山水等形式。晋代顾恺之、南北朝宗炳已作山水画,此后山水画从作为人物画背景的从属地位,变为独立画科,到宋元达到高峰,明清至今继有发展,面目日新。

山水画

中国画三大画科之一。是以描写山川自然景色为主体的绘画艺术,简称 “山水”。早在魏、晋、六朝时期,就逐渐发展,但仍多作为人物画的背景,停留在 “人大于山”、“水不容泛” 的稚拙阶段。隋唐时方始独立,至五代、两宋山水画大兴,画家辈出,争耀竞辉。元代时达到最高峰,成为中国画最大的画科。元代山水画趋向写意,以虚带实,侧重笔墨神韵。明清及近代继续发展,不断出现新面貌。山水画的主要种类有: 用矿物质颜料石青、石绿作为主色的青绿山水; 用石青、石绿加上泥金这三种颜色作为主色的金碧山水; 纯用水墨绘制的水墨山水; 在水墨勾勒皴染的基础上敷设以赭石为主色的淡彩的浅绛山水; 以及不用墨线勾勒而直接用青、绿、朱、赭等色染出丘壑树石的没骨山水等。中国的山水画不以逼真地摹写客观自然景物为能事,而是格外注重意境的创造,力求达到情与景的高度统一。并且十分讲究经营位置,采用散点透视,要求“重重悉见”,并注重虚实关系,讲求 “计白当黑”,“虚实相生”。从元代起,山水画上还多题款作诗,后来又加盖印章,成为融诗、书、画、印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进一步增添了画山水的情趣、意蕴和艺术感染力。

山水画

以山川、树石、亭屋等自然风光为描写对象的画种,是中国画中的一门独立画科。中国山水画起源很早,据晋·王嘉《拾遗记》、葛洪《西京杂记》记载,秦汉时期已有山水画,但无作品传世。东晋顾恺之《洛神赋图》中的背景为中国最早传世的山水画,其《画论》中云:“凡画人最难,次之山水……。”隋·展子虔的《游春图》是保留下来的最早的独幅山水画。唐代中国山水画盛兴;李思训创斧劈皴法,为金碧山水之代表,王维创雨点皴,为水墨山水之代表。五代出现以荆浩、关仝代表的北派山水和以董源、巨然为代表的南派山水两大体系。宋代山水画繁荣,画坛名家辈出,北宋李成、范宽、郭熙、王希孟等多画大幅全景山水,并创青绿山水。南宋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四家喜作体现全景意境的局部景色,此时期的山水画风格多样,笔、墨法具备。元代山水画孤峰突起,除讲究笔法、墨法,还强调以书入画,诗、书、画印结合,艺术形式日臻完美;赵孟𫗲率先开端,黄公望、吴镇、倪瓒、王蒙四家加以完善发展。明清时期中国山水画走向多元化,流派纷争,地方风格各异,形成有“吴门画派”、“新安画派”、“吴门四家”、“扬州八怪”等等。山水画的创作,要求“师法造化”、“以形写神”,“今张绢素以远应,则昆阆之形,可围于方寸之内,坚画三寸,当千仞之高,横墨数尺,体百里之远”。中国山水画传世作品、理论著述卷帙浩繁,是中国绘画艺术宝库中极其珍贵的艺术瑰宝。

山水画

以自然风景为主要描写对象的中国传统画科。在魏晋、南北朝已逐渐发展,但仍附属于人物画,作为背景居多。隋唐始独立,并趋成熟,如展子虔的设色山水,李思训的金碧山水,王维的水墨山水,王洽的泼墨山水。没骨山水亦出现于敦煌壁画中。五代、北宋的山水画达到一个高峰,画家纷起,荆浩、关仝、董源、巨然分别开创或继承南北山水画派之后,北宋关仝、李成、范宽三家鼎立,各擅胜场。至元代尤其是元四家的黄公望、倪瓒、王蒙、吴镇,山水画又出现了一个重视主观抒发与风格创造的新高峰。完成了山水画中诗、书、画的统一。明末董其昌简化古人创造的山水形象,参照书法开合起伏法则,造成山水画的又一变异。入清后,一派沿董其昌蹊径变化古法,在笔墨风格上谋求新意,另一派面向自然发挥笔墨传情效能,独抒个性。后一派代表石涛,其撰写的 《苦瓜和尚画语录》 是古代山水画论中最优秀的名篇。在现代,山水画续有发展,亦出新貌。山水画虽然以自然风光为主要描写对象,但决不是被动的摹写,而是体现着画家的认识、感情、愿望,是一种情景交融的意境。在形象的描写上,是以高度提炼的结构程式进行写实,主张灵活变化。重视 “势” 的表现与 “开合起伏”。笔法主要表现为多种皴法和点苔法。墨法则湿着 “染”,干着 “擦”,趋湿相化为 “破墨”,以干累积为 “积墨”,有效提高了笔墨状物抒情与表达独特风格的作用。其色彩使用,及书画结合则具一般中国画特色。

山水画

以自然风景为主要描写对象的中国传统画科。在魏晋、南北朝已逐渐发展,但仍附属于人物画,作为背景居多。隋唐始独立,并趋成熟,如展子虔的设色山水,李思训的金碧山水,王维的水墨山水,王洽的泼墨山水。没骨山水亦出现于敦煌壁画中。五代、北宋的山水画达到一个高峰,画家纷起,荆浩、关仝、董源、巨然分别开创或继承南北山水画派之后,北宋关仝、李成、范宽三家鼎立,各擅胜场。至元代尤其是元四家的黄公望、倪瓒、王蒙、吴镇,山水画又出现了一个重视主观抒发与风格创造的新高峰。完成了山水画中诗、书、画的统一。明末董其昌简化古人创造的山水形象,参照书法开合起伏法则,造成山水画的又一变异。入清后,一派沿董其昌蹊径变化古法,在笔墨风格上谋求新意,另一派面向自然发挥笔墨传情效能,独抒个性。后一派代表石涛,其撰写的《苦瓜和尚画语录》是古代山水画论中最优秀的名篇。在现代,山水画续有发展,亦出新貌。山水画虽然以自然风光为主要描写对象,但决不是被动的摹写,而是体现着画家的认识、感情、愿望,是一种情景交融的意境。在形象的描写上,是以高度提炼的结构程式进行写实,主张灵活变化。重视“势”的表现与“开合起伏”。笔法主要表现为多种皴法和点苔法。墨法则湿着“染”,干着“擦”,趋湿相化为“破墨”,以干累积为“积墨”,有效提高了笔墨状物抒情与表达独特风格的作用。其色彩使用,及书画结合则具一般中国画特色。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9:1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