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态度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态度是个人依据自己的观念对一定对象所产生的一种评价性、持续性的反应倾向。态度包含认知、情感和行为三种因素。认知成分是指人们对态度对象的认知意向、指示、观念及在此基础上形成起来的对态度对象的特定思维方式。态度一旦建立就具有了持续性,影响人们的思考方式。认知因素是通过直接或间接经验形成起来的,随着经验的改变,它也会发生变化,它是态度中最为活跃的因素。情感是指人们对态度对象的体验,如尊敬、同情、轻视、厌恶、冷淡等。行为是指对有关态度对象的反应倾向或心理准备状态。态度作为一种心理准备状态,一旦产生,就必定要影响到人们对态度对象的直接或间接的反应,态度对行为的影响不是行为的指向而是行为的方式。态度的特点: 态度taidu个体对某一对象(包括人、事、事物、某种社会组织和事业、某种活动或自己的思想行为)所持的一种接近或背离、拥护或反对的稳定、概括的倾向性,是社会心理学的中心概念。由认知、情感与意向三因素构成的比较持久稳定的个体内在心理结构,认知因素规定了态度的对象;情感因素是个人对某个对象的好恶情感; 意向因素是个人对态度对象的反应倾向。态度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后天环境中习得的。一旦形成具有一定的持久性。在心理学中,H.斯宾塞最早使用这一术语。他认为态度是把判断或思维引导到一定方向的先有倾向,和“心理定势”(mentalset)概念相接近。以后的理解不一,有把态度看成反应的先有倾向或准备等。现代社会心理学理论对态度定义的主要观点为: 态度Taidu对于事情的看法和采取的行动。这里指的是道德态度, 即人们对道德的看法及所采取的相应行为。端正的道德态度是以对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充分认识和理解为基础的,它在做任何举动时,都能用道德评价来指导自己的行动,遵循道德原则去办事。而不正确的态度则是仅以自己的愿望为出发点,从不考虑是否符合道德原则及道德规范。用这种态度来指导自己,必会产生不良的影响,不可能培养自己成为一个道德品质高尚的人。由此可见,一个人的道德态度是否端正,是关系到一个人道德品质高尚与否的前提,同时也是一个人自身修养高低的标志。 态度Taidu个体依据自己的观念,对态度客体所产生的一种评价性的较持久的内部反应倾向。态度客体可以是自己、他人、群体、环境、事物等一切社会存在。评价性指对事物的肯定或否定、喜欢或厌恶、赞同或反对等。态度是一种内在的心理历程。相对于需有外在表现的行为来说,态度是一内在的准备状态。态度是用以预测和解释各种社会行为的社会心理学的中心概念,是包含了认知、情感和行为意向三种成分的较稳定持久的个体内在结构。社会心理学对态度的研究焦点在有关态度的形成、态度的改变、态度的测量、态度与行为、态度与工作效率、态度与学习等课题方面。态度是后天习得的。学习理论家认为态度是通过联想(association)、强化(reinforcement)和模仿(imitation)三种过程获得的。凯尔曼(H.Kelman)则认为态度形成需经过服从(compliance)、认同(identification)和内化(internalization)三阶段。服从是个体迫于外力,而在外显行为上表现出与别人一致的态度,主要受奖惩制约;认同是个体由于喜欢某人或某群体,在内心与之保持一致,并形成与之一致的态度,不一定受奖惩制约,情感的因素较大;内化则是个体在理智的、充分认识的基础上,与自己的信念、价值观相联而形成某种持久的态度。对于学生来说,要取得好成绩,具有积极的学校态度是必不可少的条件,即应对学校、教师、课程、班集体持有积极肯定的态度。对于教师来说,要使学生取得好成绩,就要注意培养学生形成积极肯定的学校态度,要让学生信任、喜欢自己,要使教学内容辅以有效的教学方法,要使班集体形成好的班风,具有较强的凝聚力和吸引力等。 态度个体对各种事物和现象所持有的那种较固定的、有组织的和习惯性的心理反应倾向。包括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种心理成份,其中情感成份是核心。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