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性相近,习相远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性相近,习相远Xingxiangjin,xixiangyuan

孔子提出的有关人性的伦理学命题。语出 《论语·阳货》: “子曰: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性:性情,天生的本质;习:习染,后天的影响。释义为:人的性情本来差别不大, 由于后天的实践和习惯的不同拉开了距离。虽未明言人性是善或是恶,但他既承认有统一的人性, 又强调后天社会的习染对人性的不同发展起决定作用。孔子看到了人的可塑性,提出性相近,习相远,也有勉人为善的意思。孟子以人性善解释并发挥“性相近”,认为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人的本性是善的,后天所习不同,才有善恶之分,”荀子则以人性恶论解释并发挥了 “性相近,习相远。”认为人的共同本性是好利多欲,“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他把后天修习的差异看成是人的德性日相分别的根据。旧时中国流行的启蒙课本《三字经》头几句为:“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 习相远”是后儒对孔子原话的改造。

性相近,习相远

孔子提出的道德命题。《论语·阳货》载:“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认为人的本性是基本上相近同的,后天的实践的不同才使之产生差异。孟子发挥这一思想,提出人的先天性善与后天存养的理论。认为人的本性是先天地具有道德上善的规定的,他说:“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孟子·告子》)人的贤愚、君子与小人完全是由后天的存养心性所造成的。他说:“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孟子·公孙丑上》)荀子提出先天性恶与后天善伪的思想,他说: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荀子·性恶》)只有经过后天的“化性起伪”的修养过程,才能成为君子。明末王夫之提出“习与性成”的思想,认为人性的善恶并非天成,而是“习于外而生于内”(《尚书引义》卷3), “习与性成者,习成而性与成也”(同上书)。清儒颜元特别推重习行,他说:“开聪明,长才见,固资读书;若化质养性,必在行上得之。”(《习斋先生言行录》)提出“习与性成,方是乾乾不息”(同上书)。在说明人的先天本质与后天实践的关系的问题上,这一思想已经达到了唯物主义道德观的理论水平。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1: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