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招魂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招魂》zhaohun楚辞篇名。关于其作者,司马迁以为是屈原,王逸认为是宋玉,并说:“宋玉哀屈原忠而斥弃,愁懑山泽,魂魄放佚,厥命将落,故作《招魂》”(《楚辞章句》),认为是宋玉为屈原招魂。今人多从司马迁之说,认为是屈原哀楚怀王入秦不返,为之招魂而作。也有人认为是屈原给自己招魂。 招魂《楚辞》篇名。战国楚屈原作。汉王逸以为是楚宋玉作。有人认为是屈原招楚怀王之魂,也有人认为是屈原自招其魂。诗中以“楚国之美”,激发亡魂爱国爱家的感情,召唤其归来。作品铺陈夸张,想象丰富。其铺写手法对后来汉赋的创作有很大影响。 招魂招魂是一种用于治病的巫术。有两种招魂术,一种是人病了,请“娘母”来治病。若“娘母”说病者的灵魂被鬼勾去,则进行 “招魂”。招魂时,“娘母”左手持剑,右手执箭,一面敲打弓箭,一面口念咒语,然后突然把一个铜钱丢进盛有清酒的碗内。这一铜钱就代表被召回来的灵魂。把铜钱用红线系于病者脖子上,病者即愈,这是一种。另外还有一种招魂,说是病者因砍山遇着“石头鬼”,病者的灵魂已被“石头鬼”摄去。“娘母”便给病者招魂。 招魂朝鲜族古老的民俗。不论老少,人死之后,其亲人便拿1件其平素常穿的衣服,或攀登于屋顶,或在庭院里,以左手攥其衣领右手捏其衣腰,面向北方,边晃动衣服边呼唤魂兮归来。三呼完毕,或将衣服置放于屋顶,或将其覆盖在死者胸上,然后全家举哀。 招魂zhɑohun民间丧葬习俗。流行于境内各地。一般是指为死者招魂,各地方式不尽一样。如有的地方配偶在世,即不招魂。老神主平时入祠堂,入祠堂意味着在家,也不招魂。但有的地区,既为死者配偶招魂,又为老神主招魂,一般先走老坟(死者已故父母的坟墓),后走新坟(死者已故配偶的坟墓),一次走过。招魂时,泾阳、淳化一带要由长子承担,女婿、外甥一人一手提纸香,一手提灯笼;另一人端盘子,内盛献饭四碗,筷子两双,烧酒一壶,乐人在前吹吹打打,孝子随后手持哀杖,怀抱神主(或牌位),动哭声(出村后停哭),直至坟上。摆好献饭,继而烧香、奠酒、化纸、磕头,然后返回。抵村口仍动哭声,至家门口由长媳接住神主(或牌位),其余孝子号哭跪迎;抱置灵前供桌之上,然后上香、酹酒、乐人吹打,礼成。礼泉一带讲究先由礼宾头牵引孤子(父丧称孤子)或哀子(母丧称哀子),或孤哀子;以左三右四的次序绕坟转圈。每转一圈,叩首奠酒一次。其余跪地的孝子,也随之叩首拜揖。乐队吹奏,礼宾列队肃立。返回时,由主孝子手捧祖先牌位,众孝子高举招魂旗幡等物相随。途中遇到十字路口,或进出村庄、城门时,还得焚香洒酒,烧化纸钱,告祷神明鬼差,让其魂灵通过。到家后,即将牌位安置祖堂,再由孝子叩首,招魂安主完毕。然后由乐队引导,孝子后随,送礼宾先生休息。此时亲友奠礼。兴平讲究招魂前孝子在灵前成服,然后在礼宾指导下烧香、叩头、化纸。随后,一先生通:“招魂!”另一先生引:“执事者掌灯,孝子抱主抱祖,前往坟地招魂,鼓乐前导。”鼓乐在先生“引”字喊罢时响起,并前往各处坟地招魂。当地讲究先小后大,即先去晚辈坟地,从小请大,最后请辈分最高的祖先。到了坟地,孝子要站成一行。一先生通:“祭坟!”通:“上香!”引:“执事者燃烛上香!”通:“致《招魂文》!”引:“代祭生后前拾躬开读!”请魂回家时,不能走原路。要一路鼓乐不停,逢十字路口,孝子叩头,执事者烧香化纸。到家门口,由细乐(如板胡、二胡等)随女孝子引迎魂。通引之后,再读《门路祭文》,同往家中。 招魂古丧礼之一, 谓人始死时升屋招回其灵魂。《礼记·丧大记》:“复有林麓则虞人设阶……中屋履危, 北面三号,卷衣投于前。”陈澔注:“复,始死升屋招魂也。”《楚辞》中有 《招魂》篇, 即取义于此。 招魂苗族祭祀习俗。为苗族对新亡老人的第一次祭礼活动。苗语称“西相图昂”,汉语称“追魂招魂”。若要“招魂”须先“追魂”。追住 “魂”后,还要查清是什么鬼神把“魂” 引走而造成死亡。具体仪式为: 在装殓尸体时,要把死人的小衣襟剪下来,为男性则挂在左炕上,为女性则挂在右炕上,“追魂” 时便拿死人的小衣襟捆手进行卜筶。卜得结果后,便进行 “追魂” 仪式,直到把“魂”追住后才进行 “招魂”。把 “魂” 招回来后交给先主、古老先人。“招魂” 的主要祭品是酒、肉、大米粑,还要请后辈来用竹兜背一堆粑粑回去,俗称 “背魂粑”。“招魂”一般在死人埋后三日进行捶坟的当天晚上举行。经过 “招魂”,死人的 “魂魄” 就成了需要挂社的 “新鬼”。三年后成为“老鬼”,即不再挂社,至清明时扫墓。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