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文明小史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文明小史小说。清末李伯元(1867—1906)撰。六十回。作者有《官场现形记》已著录。是书于一九○五年撰成,初刊于《绣像小说》半月刊。广泛反映当时清政府推行立宪维新时社会面貌,对帝国主义侵略、封建官僚腐朽等均有揭露,对人民自发斗争亦有描写。对官场中假维新派借维新之机招摇撞骗,以图升官发财丑恶面目揭露尤深。对人物个性刻画较成功,以描写湖南的十多回最精彩。然对民主革命及义和团运动则持反对态度。有民国年商务印书馆刊本,一九五五年通俗文艺出版社及一九五七年上海文艺出版社铅印本。 文明小史长篇小说。清末李宝嘉作。六十回。写于1903年至1905年间,最初发表于《绣像小说》半月刊。较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社会各方面的情况,重点揭露官场的丑恶,讽刺假维新人物的假文明,基本倾向旨在宣扬改良主义。作品人物描写生动,笔调诙谐,讽刺性强,但有夸张过分之弊。有通俗文艺出版社1955年本、上海文化出版社1956年本、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9年本。 文明小史六十回。题“南亭亭长新著”,作者为晚清李宝嘉(详见《官场现形记》)。长篇小说,写戊戌变法前后社会状况。当时清王朝已摇摇欲坠,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发起“维新变法”运动。而慈禧太后为抵挡革命势力的发展,也挂起假维新招牌;一些投机官僚和假进步的知识分子,也侈谈“维新”。作者在该书中从“维新”、“立宪”的角度暴露了清廷官吏的守旧和腐败昏庸,也揭穿了假维新的真面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反抗斗争,反映了帝国主义势力的侵入局面,以及社会上新旧思想的尖锐冲突。该书涉及的社会生活面十分广泛:从国内到国外,从通商城市到穷乡僻壤,遍及全国各省;接触的问题:从内政到外交,从统治集团到劳动群众,从假维新派到守旧党。作者倾向鲜明,在书中尖锐指出: 不管是假维新派还是守旧党,都离不开一个“钱”字,都是谋升官发财之道。该书在广泛的背景上对晚清官僚的对外态度和兴学实质作了一个总结,对于了解晚清特别是戊戌事变(1898)之后几年的中国社会状况有认识价值,具有晚清谴责小说的共同特征。作者以生动的笔法刻画了诸多不同性格,令人读后难忘。但与《官场现形记》一样,情节不甚集中,艺术概括的笔力不足。内容上也有诋毁义和团运动和对民主革命持反对态度的错误倾向。作者把解决社会问题的出路寄托于理想人物平中丞的出洋考察上,其社会理想是宣扬改良主义。该书于光绪癸卯(1903) 开始连载刊于《绣像小说》,1906年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始铅印单行本。1955年北京通俗文艺出版社出版,删去图及“自在山民”的评语,对原本诋毁义和团和革命党的内容亦加删削。1957年上海文艺出版社、1959年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亦出此书。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